長久以來,在太陽系的眾行星之間是否隱藏著某些特別關係
太陽系的華爾茲
銀河裡的塵埃
宇宙里有許多事兒正在發生。星系裡的星星就像沙灘上的沙子那麼多,也像在地球的時一空所交織的透明球形罩里灑滿了雨點般的胡椒粉。自古以來的知識教導我們,我們自己和所居住的這顆行星,都是由煙霧般的星狀塵埃排列組成的。而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這些星狀塵埃本身只是由有系統的光旋渦(像是漏了氣般嘶嘶叫的氣球)長久互相向內深深擠壓的恆星罷了。我們夾在大大小小的星體間,此時此地宇宙里的事物正在凝聚、結晶、堆積與穩定,而我們只是滄海之一粟。
科學家至今還無法判定,宇宙中的智慧生物究竟是稀罕的,
還是常見的?我們人類和賴以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特別?有趣的是,科學家目前正在冥思苦想的事是,整個宇宙似乎是很特別的,剛好有足夠的物質構成了這個宇宙,且基本作用力之間的比值也似乎恰到好處,才有可能成就出如此奇妙、複雜、美麗又持久的宇宙。
只要有一丁點的胡攪,這些比值就會讓我們現有的宇宙變成一個大黑洞,或變成一個脆弱的漏氣氣球,不然就是畸變成其他形式的無生命結構!這是上帝精心設計的嗎?還是純屬巧合?
的確,尋找宇宙的秩序、模式與意義早已是老掉牙的故事。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懷疑在太陽系的眾行星之間隱藏著某些秘密關係。關於這些問題,古代學者思考的是「天球的音樂」(意為天體哼唱的精緻而完美的和聲);到現在,我們已擁有簡單而精確的定律,是從開普勒、牛頓到愛因斯坦一步步發展出來的。
誰又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呢?
太陽系
現今我們普遍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是在50億年前由一團圓盤狀的碎片凝聚而成的,而其他剩餘物質也因引力作用,較重的東西互相吸引、靠近,於是被拉往內部,形成了小的小行星與岩質行星。比較輕的氣體則被太陽風吹到更遠的地方,凝聚成四個巨大的氣態行星——木星、土星、海王星與天王星。而在太陽系內部,小行星逐漸發展成行星,等到最後幾片碎屑定位以後,行星的能量會愈來愈高(直到今日,很多行星的內部還保持著最初碰撞時產生的熾熱)。最後,終於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太陽系。
太陽系的平面與星系平面並不平行,大約有30°的傾斜,因此我們太陽系實際上是以螺旋形的路徑繞著我們銀河系在移動。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描繪太陽系模樣的方法:想像我們的時空是一張薄薄的橡膠皮,而太陽和其他行星則分別放在橡膠皮上;太陽是一個很重的鐵球,其他行星則像是小彈珠。提出這個模式的是愛因斯坦,他認為物質會使時空扭曲,而由此模式可幫助我們想像物質之間的重力。
如果我們用手指彈出一粒沒有摩擦力的豆子到這張橡膠皮上時,它可能很輕易就掉入一個小彈珠坑裡;或是在坑邊轉幾圈之後彈開;或是在掉入其中一個蟲洞的半途中,落入一個快速旋轉的橢圓形軌道。就像行星一樣,豆子掉進「漏斗」愈深,它必須轉得愈快才能確保不繼續往下掉。同時,依據相對論的說法,既然愈轉愈快,它就變得愈來愈重,它的「時鐘」看起來就走得較慢些。
逆行
每個從地球上肉眼觀測星空的人都會注意到,除了日月的穩定運行外,還有五顆在天空徘徊的星星,那就是早在古代就知道的五顆行星。這五顆行星與後來新發現的行星,看起來大體上是沿著每年的繞日軌道(即黃道或黃道帶),
繞著地球運行。但願生命就是這麼簡單啊!
若仔細觀測行星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它們的運行路線並不單純,反而像只喝醉的蜜蜂一樣,邊跳著華爾茲邊旋轉著前進。偶爾當兩顆行星交匯或「相吻」時,會有一小段時間,它倆看起來是一顆行星對著另一顆行星逆行(向後退之意)的樣子。這個現象在以往曾被認為是常識之一。
在古代,有些人嘗試去解釋和模擬行星的運行(包括逆行),因而發明了一大堆複雜的圓圈和輪子系統,到後來演變成眾所周知的托勒密系統,
托勒密系統
其中的均輪和本輪(又稱周轉圓)加起來一共有39個。這個系統被用來模擬兩千多年前七個天體之間的運行模式。
七的古老秘密
只不過短短的四百年前,那七個天體之間的運行模式仍是構成西方世界宇宙學的思想基礎,而且早已流傳了幾千年之久。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的這種七角系統變成了一種古雅的圖騰,似乎只用來提醒我們那是鍊金術時代的宇宙學,並早已淹沒在新發現的行星和物理原理中。然而,姑且讓我們稍微瀏覽一下祖先們的宇宙學吧,看看能否從中學到些什麼。
天空中有七顆會明顯移動的天體,若以相對於恆星的移動速率來排列,則可以依序把它們排在七邊形的七個頂角上。月球看起來跑得最快,接著依序是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與土星。
接著把一星期里的七個日子分別指派給這七個天體,你會發現許多語言都是用這些天體名稱組成一個星期的。以日語來說,從星期一到星期日分別是用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曜日來命名。
古時候,有七種金屬分別對應於這七顆行星,而它們的化合物則與顏色產生關聯,例如金星與碳酸銅(俗稱人造孔雀石或礦物綠)的綠色和藍色有關。修習鍊金術的學生常常認真思索這些奇妙的顏色關係,尤其當他們在提煉極其精巧的成分時。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古老的系統也點出了這些金屬的現代原子數。
若是順著一個比較寬闊的七角形路線,我們可以得出:鐵26、銅29、銀49、錫50、金79、汞80、鉛82的順序(以火星為起點);而這七種金屬電導率的大小順序,也可以從外圈的路線得知,以鉛為起點。
尋找宇宙秩序
對我們的老祖宗而言,一些重複的自然現象,如滿月、食、行星會合,揭露了一個宇宙學的概況。它是數值的,也是幾何的,其中隱含了萬物皆被賦予的秩序與意義——「上帝是個幾何學家」。就像神諭的箴言:「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暗示宇宙的模式也反映在物質生活里,變成天啟訊息的來源。
大金字塔即是此觀點的象徵。它的底寬與高度,符合地球、月球半徑和的「化方成圓」,通道的走向則與星星排列一致。
這種古老的宇宙學概念,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似乎沒什麼價值,而且已被近代天文學所取代。然而,多數人仍對太陽、月球與地球系統一無所知,儘管我們全都是依賴它們的律動而作息的。本書溫和地闡述了這些道理,並祈求古老科學的精神再現。
從巨石到瑪雅文明
觀測天象是一門古老的藝術。現存的一些石圈遺迹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的東西,而排列成序的巨石,年代就更早遠了。埃及人以精確的測量技術和度量學,來測量天空與地面的物體。大金字塔的建造日期就被供奉在它的神龕內,裡面對天體排列和恆星都有記載。蘇美爾人在公元前2200年就記錄了星星的周期,後來更訂出每天24時以及圓周的360°;迦勒底人與中國的天文學家也已經知道沙羅周期,並使用很多種不同的曆法。
從公元前600年起,希臘人承續了這項古老智慧:埃拉托斯特尼計算出地球的大小;
歐多克索斯設計了一套解釋來說明月球複雜的運動;
公元前4世紀,默東發現了一種與日月有關的19年周期。羅馬人在公元前45年頒布了我們沿用至今的曆法。
公元500年,當羅馬帝國瓦解、整個歐洲陷入黑暗時代時,阿拉伯人承接了知識的火炬,使文明的熾焰不致熄滅。隨著十字軍東征,這些知識又迴流歐洲,播下日後文藝復興的種子。
哥白尼指出了地球繞日運行;
伽利略則發明瞭望遠鏡,
觀測到其他行星的衛星繞行運動;開普勒在17世紀初期,發表了行星運動的三項定律;
牛頓則在1687年利用月球的數據,證明了運動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重力觀念,從而醞釀出近代科學;
接著到下一個世紀,哈里森發明了第一隻實用的海洋時計,大大改進了計時方法與航海技術。
而在瑪雅人那裡,愛爾卡斯提舟金字塔——位於墨西哥古城奇欽伊查——四節階梯,每節91級,合計364級,加上高聳的祭壇,便成為365級。
埃及早期的那些測量工具為埃及第26王朝的一個計時祭司所擁有,時間約在公元前1000年。
太陽——日與年
每一天,太陽都由東方升起,以順時針方向的圓弧划過天際,再從西方隱沒;而太陽消失後的黑暗時段,我們稱為夜。這種循環不斷重複,便是周日律動,我們簡稱為一日。
今天,我們普遍認為,日夜輪替是地球一面環繞著太陽,一面每天自轉一圈所致。因此,就像巴西樂手曼德斯和他的樂團所演唱的《山丘上的傻瓜》:「看著日升與日落,心裡卻明白是地球在自轉……」
相對於天上的恆星,太陽每天出現的位置看起來是一度一度依反時針方向(往東)移動,因此我們設定時鐘所依據的太陽日,會比恆星日長3分56秒。
由於地軸的傾斜,太陽每天升起、落下於地平的位置會稍有不同。只有在夏至與冬至這兩天,太陽東升與西沉的位置才會出現在地平的「盡頭」,此乃停變期的位置。接下來日出與日落的位置會逐漸沿著地平線反向偏移,這便是年的律動。
地球繞日軌道的周期為365.242199天。我們用365天為陽曆的一年,多出來的時間就累積在閏年裡,因此每四年就有一年是閏年(但每四百年少計一次閏年),多出來的這一天就加在閏年的二月里。
停變期,原為星體停止運行然後轉變方向之意,例如行星「逆行」之前的「留」。
自然四等分
一年中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兩天分別是夏至與冬至,合稱二至點。夏至通常是6月21日,冬至則是12月22日。在二至點之間有二分點,分別在春天與秋天,這兩天的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春分是3月21日,秋分是9月23日。在二分點,太陽升起於正東方,而落於正西方。
在二分點,白晝長度的變化率正好最大。在某些高緯度(溫帶)地區,二分點正好把一年分成兩部分,一半是溫暖、明亮的夏季,另一半則是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夏季,太陽升起與落下的位置,均在東西聯機的北方,而冬季則偏向此線南方。
二至點與二分點很自然地把一年分成四等分,稱為四季。每個季節有91天,而四季氣候之所以有變化,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所以地球與它的公轉軌道面之間夾有一個角度(目前是23.5°)。
若以一個頂角為23.5°的直角三角形來看,三角形的底為13,高為30°若要更簡化些,一個底3高7的直角三角形,它的頂角也約為23.5°。
地球距離太陽約為太陽直徑的108倍,而地球繞日的速度是每小時40619千米,快得令人難以置信。
月亮——夜之女神
顯然月球上沒有生命存在,儘管如此,月球對地球上的生命卻有很大的影響。月球表面反射的光線是每個月的律動,每天兩次的潮起潮落,以及許多的自然周期,都與月相的盈虧有緊密的關係。而最獨特的,則是人類生殖周期的循環。
通常,月亮會和女人及數字13聯繫在一起,也許是因為月亮在繞地軌道上每天移動13°,而且每年繞地球13圈的緣故。常聽人說看見月亮上有人,但也有人說月亮上有野兔、貓頭鷹和天鵝,甚至有一位仙女。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鄰居,平均距離約為384400千米。月球的半徑為1740千米,地球是6372千米,兩者比約為3:11。
然而月球並不是個正球體,地球的重力把它「較大的那邊半球」拉向我們,因此月球有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黑暗面」。但詭異的是,每當新月時,這「黑暗面」卻是明亮熠熠的。
月球繞地的軌道面與地球繞日的軌道面傾斜,使得出現周期性的月食,而且在高緯度地區,每18.618年月球在天上的高度會產生一個以月為周期的誇張變動,月升與月落的角度範圍也達到最大值。
※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僅存的一點寶貴的,只有科學精神
※生存在任意維空間的生命形式,只對確立本維空間的維度有感知嗎?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