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為何不讓子孫學習繪畫?
原標題: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為何不讓子孫學習繪畫?
閻立本
閻立本,是北周武皇帝宇文邕的外孫,出身高貴。歷任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開濟三朝官職,唐高宗時曾位至宰相。閻立本,還是一位造詣很高的建築設計師,負責過隋朝大運河北段的工程設計,是唐代最著名建築「大明宮」的總設計師。
畫畫對於閻立本不過是一個業餘愛好而已。他曾告誡子孫:「爾宜深戒,勿習此藝。」勸告子孫不要學習繪畫這門技藝。但最終讓閻立本留名千古的,恰恰是他在世時最不願啟齒的畫師身份。
中國儒家向來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奸臣和誤國之臣的共性就是擅長誘導當權者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所以,在唐代文人眼裡,無論是荒廢政事去玩畫,還是靠畫畫這樣的雕蟲小技謀官謀權,都是人生的恥辱。而憑藉奇技淫巧上位的大臣更是被所有人鄙視。
身居高位,畫技超群的閻立本,免不了讓人產生誤解,認為他是靠著偏門小道而獲得晉陞的,不少同僚均不屑於與他交好。《舊唐書》就這麼嘲諷他:「既輔政,但以應務俗材,無宰相器。」
由此可見,建國初期的唐朝,因為有大多數朝廷官員純樸、清廉的正氣,有朝氣蓬勃的良好社會風氣,才有了唐王朝持續幾代的國富民強。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繁榮鼎盛時期。政治的統一穩定,經濟的繁榮富強,文化的百花齊放,體現著唐人自信、豁達、文明的精神狀態。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步輦圖》輦(niǎn)
唐朝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向唐太宗請婚。唐太宗封遠支宗女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實施漢藏聯姻和親。《步輦圖》畫的就是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閻立本的《步輦圖》,既有魏晉注重裝飾的畫風,又有唐人創新的寫實畫意。色彩古雅沉著,線條流暢飽滿,人物神態細密精緻。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閻立本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面是唐太宗的壯碩,一面是宮女們的嬌小;一面是唐太宗的持重威嚴,一面是吐蕃使臣祿東贊的誠摯謙恭。充分展示出唐王朝不可一世的強國風範。
閻立本的《步輦圖》,將文成公主進藏的瞬間變成歷史永恆,成為了一幅名畫詮釋一個歷史典故的範本。
閻立本 十三帝王圖(局部)
《歷代帝王圖》
《歷代帝王圖》又稱《十三帝王圖》,全圖共描繪了兩漢、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形象,每位帝王旁均有榜書,有的還記敘其在位年代及對佛道的態度。
這十三位帝王是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文帝陳倩、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
這件作品中的每個形象都寓有褒貶,而這一褒貶又是寓於每個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氣質之中的。在表現帝王的形象時,作者善於通過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間流露出的神情,來刻畫不同的個性、氣質,以表達作者對前代帝王的作為和才能評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又稱《唐朝二十四功臣畫》。唐朝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這是繼漢代麒麟閣、南宮雲台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
這二十四為功臣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長孫順德、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寶。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原圖毀於戰亂)
閻立本善畫台閣、車馬、肖像,尤其是重大題材的歷史人物畫和風格畫。他的繪畫作品在《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宣和畫譜》中提到的就有六七十件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
閻立本 職貢圖
閻立本除了是藝術家,更是一名優秀的行政官僚。
唐高宗永徽年間,閻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擔任對官吏考核任務時,在汴州遇到一人。閻立本對其說:"我是一個畫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畫之人與不想畫之人,想畫的人物中,見其第一眼便有衝動下筆的人更是少之少,而你就是極少數之人,非畫不可之人。"
而這位閻立本認為非畫不可的人就是狄仁傑,當時的狄仁傑仍然是一個任職參軍的小官,身份低微。後狄仁傑被擢升為并州都督府法曹,此後滿身抱負得以施展,成為一代名臣。
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遊玩賞景,玩到興處,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後,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後,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
※民國大軍閥「東北王」張作霖究竟多麼有錢
※隋文帝楊堅為什麼受到西方媒體追捧?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