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槍械講堂】小國出名槍—芬蘭M1931衝鋒槍

【槍械講堂】小國出名槍—芬蘭M1931衝鋒槍

原標題:【槍械講堂】小國出名槍—芬蘭M1931衝鋒槍


在東歐有個小國,名不見經傳,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出了一款輕武器,這款輕武器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說也是一款比較優秀的武器,其性能不亞於任何一款當時同類的武器,蘇聯還借鑒了其的設計,設計出了一款類似的武器,甚至可以說,這款武器間接地影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這個東歐小國就是芬蘭,這款優異的武器就是芬蘭制M-1931衝鋒槍。


1918年芬蘭內戰結束後,芬蘭軍隊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最初並沒有對衝鋒槍的作戰價值給以足夠的重視。芬蘭人像其他國家訂購衝鋒槍的續訂意向是遭到了拒絕。這促使芬蘭決定嘗試自主生產同類武器。

1929~1930年,在芬蘭M26衝鋒槍的設計者萊迪在M26的基礎上推出了又一款衝鋒槍,並於1931年在芬蘭蒂卡科斯基兵工廠投入批量生產,同年被芬蘭軍隊正式列裝,定名為M1931式。也叫索米衝鋒槍。萊迪對自己的設計充滿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國的名字——芬蘭來命名自己的衝鋒槍(「索米」是由芬蘭語中「芬蘭」一詞演變而來的)。




M1931式衝鋒槍採用片狀準星和弧形座式可調錶尺,最大標稱射程500米(實際上有效射程遠達不到如此);套筒前方設計成向下的斜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跳作用,令武器在射擊時更加平穩;木製槍托也有所改進,以便使抵肩更加舒適;供彈具為25發盒式直彈匣和40發彈鼓。

彈鼓供彈具是萊迪的朋友,自動武器公司股東之一的克斯金設計的、彈藥在彈鼓內部成螺旋排列。後來,克斯金設計的70發彈鼓也成為芬蘭衝鋒槍的主要供彈具。


然而,制約M1931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在於複雜的結構和工藝以及苛刻的選材(選用瑞典的優質鉻鎳鋼製造)帶來的高昂成本。30年代期間,索米衝鋒槍在芬蘭國內裝備數量的增長速度很慢。1932年,M1931式衝鋒槍的裝備量約為1000支,1934年為1400支,到193911月蘇芬戰爭爆發之時只有4144支。


索米衝鋒槍經歷了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局部戰爭(l9321935年)的洗禮,還參加了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但當時的表現並不是很出色。直到蘇芬冬季戰爭(l9391940年)爆發後,芬蘭的衝鋒槍才得到世人的矚目。



在戰爭初期,芬蘭軍隊裝備的索米衝鋒槍比例約為每44名士兵才裝備一支。但配合著芬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運用,有限數量的索米衝鋒槍在防禦作戰和叢林、山地游擊戰中給了蘇軍沉重打擊。幾乎蘇聯出版的每一部關於這段歷史的著作,都給予索米衝鋒槍和使用該槍屢創蘇軍的芬蘭滑雪機動部隊以濃墨重彩的描述。而索米衝鋒槍的威名不僅建立在戰場的廝殺中,更是因為芬軍對衝鋒槍戰術的運用給蘇軍留下深刻印象,  實際上,蘇軍在冬季戰爭爆發之前,也曾研製裝備過衝鋒槍,即1934年定型的捷格加廖夫衝鋒槍PPD-34及其改進型PPD-38。但由子蘇軍部分領導人對衝鋒槍戰術價值認識的偏頗,認為衝鋒槍不應作為軍用武器,因而在19392月作出了將衝鋒槍停產並將已發往部隊的衝鋒槍全部收回的錯誤決定,只有內務人民委員會和邊防部隊還保留有少量的衝鋒槍裝備。


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剛剛結束了半自動步槍的選型工作,勝出的托卡列夫半自動步槍(SVT)的投產直到19391125日才真正落實,因此伴隨蘇聯工農紅軍走上芬蘭戰場的輕武器仍以莫辛彈倉步槍為主,還有為數不多的西蒙諾夫自動步槍(AVS-36)。雖然AVS-36的威力不弱,但由於使用的是老式的大威力步槍彈,後坐衝量過大,連發射擊精度極差,機動性和攜彈量受限,特別是可靠性不足,因此使用效果遠不如衝鋒槍。


冬季戰爭爆發伊始,索米衝鋒槍的威力使蘇軍終於醒悟到衝鋒槍的價值。193912月,斯大林簽署命令,要求在194016日之前恢復捷格加廖夫衝鋒槍的生產,在210日之前將衝鋒槍交付芬蘭前線作戰部隊。根據前線官兵反映,芬蘭索米衝鋒槍配用的彈鼓具有捷格加廖夫衝鋒槍彈匣近三倍的容量,具有超出蘇方兩倍的持續火力。因此斯大林在命令中特別指示,要為捷格加廖夫衝鋒槍研製類似於索米的彈鼓供彈具,並且應該能夠裝入更多數量的彈藥,因為蘇聯設計的武器應該超過芬蘭


最終,PPD-38衝鋒槍如期復產,並配裝了緊急研製出的71發彈鼓。該彈鼓與芬蘭彈鼓非常相似,只是為適應蘇聯彈藥和PPD-3階中鋒槍的彈匣介面而作了局部改動。而且比索米彈鼓多裝一發彈也算是沒有讓最高統帥的期望落空。



使用M1931衝鋒槍的芬蘭士兵


從此開始重視衝鋒槍的蘇聯紅軍,不僅對衝鋒槍的研製生產投入巨大精力,更在後來的對德作戰中把衝鋒槍的戰術使用發揮到了極致。其最有名的戰術是「坦克騎士」:在每輛坦克外面「掛著」五、六個裝備衝鋒槍的士兵,數十上百輛這樣的坦克向德軍陣地發起攻擊。暴露在敵火力之下的步兵雖傷亡慘重,但當坦克突破敵陣之後,倖存者跳下車後便可使用衝鋒槍清掃德軍士兵。蘇軍正是屢屢憑藉這種自殺式的進攻不斷粉碎德軍防線的。


斯大林要求「超越芬蘭索米衝鋒槍」的最高指示和蘇軍歷盡芬蘭戰場的挫折後積極研製、發展衝鋒槍的決策轉變,就如同為索米衝鋒槍作的免費廣告。蘇芬戰爭後,索米衝鋒槍的訂單開始大增,僅1940~1944年,就向保加利亞、德國、克羅埃西亞、瑞典等國出口了18000餘支。瑞典、丹麥和瑞士還購了索米衝鋒槍的仿製生產和銷售授權。但即便如此,索來在二戰時期的總產量也不過8萬餘支,與蘇聯波波莎的600多萬、英國司登的400萬支、美國湯姆森的200萬支和德國MP4O近120萬支的數量都無法相比。

1939年11月開始的蘇芬戰爭,雖然以蘇聯割據芬蘭近十分之一的國土而告終,但對蘇聯來說,這場戰爭實在算不上「光輝的勝利」。40萬強軍之眾卻在不足其半數的芬蘭軍隊手中傷亡甚巨、迫使斯大林放棄了吞併整個芬蘭的打算。藉助滑雪快速機動的芬蘭軍隊屢次悄無聲息地從側翼摸到蘇軍後方,攻其不備後又如馭風般消逝無蹤。而100多天的對蘇軍來說更是猶如一場「冬季的惡夢」。


如果單從衝鋒槍本身性能來評判優劣的話,芬蘭的索米衝鋒槍不僅是二戰時期的佼佼者,甚至有些結構設計放在今天都算得上是先進的。比如:俄羅斯的「野牛」、美國的「卡利科」、德國MP7和比利時P90等當代名槍上普遍配備大容量供彈具以提高衝鋒槍火力持續性的設計思想,在索米身上早有體現,特別是50發四排彈匣,在50年後的義大利「幽靈」衝鋒槍上仍是亮點之一,而俄羅斯內務部時下正在進行的衝鋒槍研製中,特彆強調拉機柄在射擊過程中應固定不動以滿足左、右手射擊通用並保證安全的要求索米早已實現。雖然當時設計師的用意只是封閉槍膛、避免雜物進入槍膛造成故障。


設計還不是最突出的優點,芬蘭人苛刻的選材和精益求精的加工標準帶來的優異的可靠性和射擊準確性,才是索米衝鋒槍最值得稱道的。芬蘭的彈鼓向來以供彈可靠著稱,而蘇軍仿其而來的波波德彈鼓在使用中卻故障頻發。一般衝鋒槍的射擊精度通常很差,而索米衝鋒槍則由於加工精細,武器較重並設計有槍口防跳等措施而有效地保證了連發射擊的穩定性,因此射擊精度相當穩定。



圖中第一位德軍士兵使用的就是M1931衝鋒槍


但也正是芬蘭人的精益求精阻礙了索米衝鋒槍的發展。論性能蘇聯的波波莎比不上索米,但二戰的歷史告訴我們:對戰爭貢獻最大的,通常不是性能最優異的而是性能可靠且數量龐大的武器。造價過高、工序過於複雜、並不適合大量生產的M1931式索米衝鋒槍在二戰前後總共生產不足十萬。因此在提起二戰的衝鋒槍時,人們對索米知之甚少,而索米衝鋒槍對蘇聯衝鋒槍裝備發展和戰術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更是鮮為人知了。


1957年,芬蘭向英國購買了75000支斯登衝鋒槍準備更換索米衝鋒槍。但由於斯登在北極地區水土不服,70年代索米被拿出繼續使用,直到1985年才正式下崗。索米的長壽應歸功於精確的加工技術和優良的結構設計。要知道,長壽的輕武器並不少見,但大多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貼花式改進才得以保持生機,象M1931式索米衝鋒槍這樣沒有經過改進而挺過54年風雨的確實不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射擊 的精彩文章:

【槍械講堂】雷霆萬鈞的大殺器--中國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射擊步槍】這把步槍專門用於擊落無人機 而且不需子彈

TAG:射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