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地圖」的盛世美顏——鮮為人知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坤輿萬國全圖》
文 /翁瑩芳 圖/ 中國國家圖書館
利瑪竇是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士,遠赴中國傳播教義。他帶來了西方的世界地圖、經緯測量和製圖技術,儘管其初衷是為了利於傳教,但卻因此促成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中國傳統製圖方法和西方製圖技術的首次碰撞與融合。利瑪竇先後完成了《山海輿地圖》、《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等十餘種中文世界地圖。這些地圖都綜合了中西地圖資料和製圖技術,而其中融合中西達到極致的當屬彩色摹繪本《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最早於1602 年秋編繪完成並付諸刻印,1608年又有摹繪本面世。據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一書記載,利瑪竇編繪《坤輿萬國全圖》時,參考的西方地圖資料主要有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年)的《寰宇大觀》(Theatrum Orbis Terrarum)、普蘭修斯(PetrusPlancius,1552—1622年)的《兩半球世界地圖》等,參考的中國地圖資料有《廣輿圖》、《大明一統志》附圖、《楊子器跋輿地圖》、《古今形勝之圖》等,中國文獻資料有《文獻通考》、《殊域周咨錄》等,此外其本人也進行了實地測繪。《坤輿萬國全圖》有刻本和繪本兩種傳世,本文重在講述繪本。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彩繪本《坤輿萬國全圖》有6件,分屬南京博物院(下文簡稱「南博」)、韓國首爾大學、日本人北村芳郎、法國人理格、美國凱達爾捕鯨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下文簡稱「國圖」),其中後二者藏本為殘件。《坤輿萬國全圖》全件為六條屏,尺寸因版本不同而略有差異,長約3.6~3.7米、總寬約1.6~1.7米。所謂「殘件」並非指品相不佳,而是指條屏不全,美國凱達爾捕鯨博物館僅有第三條屏,「國圖」僅有第四條屏。
圖貌
從19世紀末開始,《坤輿萬國全圖》重新引起世人關注,相關的研究著述不斷問世。當前國內對此圖的研究大多圍繞其在地理史、製圖史、文化史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展開,而較少關注圖面本身。用時下的網路語言來說就是:因其才華而忽略其顏值。而正如上文所說,此圖在中西融合方面達到了極致,作為呈現給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禮物,它的畫面臻於完美,是一件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具的作品。正如混血兒的容貌更受人青睞,這幅中西融合的地圖也更讓人眼前一亮。「國圖」所藏圖幅儘管並不完整,卻不妨礙我們細細品鑒其畫面。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坤輿萬國全圖》中反映的廣袤的亞洲大陸
在地圖的表達手法方面,《坤輿萬國全圖》主要借鑒了中國傳統製圖方法,採用直觀的山水寫景畫法來表現地物。利瑪竇在繪製此圖時,並未劃分行政區域和國界,只保留了天然的地理邊界。大陸、島嶼和海洋以不同的顏色區分,整個亞洲大陸以黃色塗覆,頗為符合皇家的審美和用色;海洋區域近乎淺灰色,遍布細密的曲線狀水波紋。在中國大陸上,利瑪竇以形象畫法繪出了河流、湖泊、山脈、沙漠和長城等;山脈呈綠色或藍色的立體形象,河流以雙曲線形式展現,沙漠以密集的黑點來表示。局部一覽,這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國傳統地圖。採用中國人所熟悉的表達方式,自然使地圖更易被中國人所接受和理解。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坤輿萬國全圖》中, 南極大陸上有「此南方地,人至者少,故未審其人物何如」的文字註記
在製圖技術方面,利瑪竇運用了西方的「地圓說」、經緯測量和投影法。他以奧特柳斯的世界地圖為藍本,採用了等積投影法,因此地圖呈橢圓形。一方面,橢圓形地圖與中國傳統平面地圖最為接近;另一方面,在這種地圖上比較容易將中國調整到大致居中的位置,而中國居中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至關重要。等積投影地圖上的經線是凹向對稱於中央經線的曲線,緯線是平行於赤道的直線。此外,利瑪竇還在圖上用線條劃分出了五大氣候帶,五帶界線與緯線平行。《坤輿萬國全圖》不是利瑪竇製作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因此圖上的許多西方地理新知識並非首次出現,但它們的確是由利瑪竇引入中國的。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坤輿萬國全圖》中,大象和蜥蜴用於填充空白的南極地區。
在地圖說明方面,利瑪竇採用了中國傳統地圖的圖志模式,在圖面位置填充了大量文字信息。中國古代地圖以實用為主,一些具體信息常以文字註記或貼條註記的形式出現;而古代西方地圖……
文章剩餘50%精彩內容
轉載及雜誌訂閱、購買,均請聯繫後台
TAG:地圖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