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劉邦?no!——他才是讓秦朝滅亡的楚國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秦朝中後期。意為即使楚國只剩到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
這句話代表的是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而是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總共稱為三氏(三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史記·項羽本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在秦始皇滅楚以後,楚國南方的一個老者說的,這個老人叫楚南公。他認為楚國即使被消滅,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亡秦的一定還是楚人。這話後來居然應驗了。
楚南公雖然年紀大了眼神不太好,
但是腦子還是很靈活的~
秦朝到了二世的時候,農民紛紛起義,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眾,但是首先揭竿而起的,卻同樣是平民出生的陳勝、吳廣,他們都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
再後來,率領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梁、項羽,也都是楚人,項羽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而最後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得了天下,建立空前統一大漢王朝的劉邦,還是楚人。
秦時明月里身受重傷的劉邦表示:
你們隨便捅,最後便當算我輸。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楚人會是當時農民革命大風暴的中心?
因為楚國地大物博,民性彪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所以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楚南公才會說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現在已經有很多資料可以說明,百姓是如何起義反秦的,以及最終統一天下的都是楚國人。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被大家忽視的楚人說說,這個人就是李斯。
嗯,李斯也是楚國人。
看了上一期的寶寶們都知道,李斯是荀子的弟子。
在李斯還沒來到秦國的時候,有一天,李斯問荀子:「您不是說行仁義才是王道嗎?可是您看看,秦國已經強了好幾代了,可是兵強海內,威行諸侯,並不是由於行了仁義的啊!而是追求實用,便其所從之事的緣故啊!」
荀子卻回答:「錯!」
有了仁義,才能讓政治修美,政治修美,才能讓民眾親之,人心服了,百姓自然不需要用賞賜誘惑,不用刑罰逼迫,也都願意為國家出生入死效力。而秦國呢,雖然強大,卻整日憂懼,害怕天下之人聯合起來做掉自己。秦國的兵,是末世之兵,亂世之兵。
商湯之所以能戰勝夏桀,並不是因為鳴條之戰打贏了;武王能滅掉商紂,也不是因為牧野之戰打贏了,而是因為他們都在先前做好了準備,施行了仁義的結果啊!
荀子也警告了李斯:「現在的你不從根本上去尋找原因,而只是從枝節上去探索緣由,這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李斯也因為人生中的一次錯誤選擇,斷送了秦國的前程。可是李斯那麼聰明,為什麼不扶持扶蘇而選擇了胡亥?
理由很簡單,因為他與扶蘇的政治觀點不通。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縱觀當時整個秦朝政權,李斯費勁心思提出「中央集權」, 還參與《秦律》的制定,秦始皇提出的一系列的統一措施,都和李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扶蘇,一個處處與他爸比唱反調的人。你說,李斯是救還是不救?
而李斯和胡亥卻有一個共同點——信奉法家。
其實李斯去秦國,並且能夠得到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理性分析過秦朝的發展,覺得是自己一展抱負的時候到了。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水深火熱之中的普通大眾,所以,其實秦始皇之後的繼承者,不論是胡亥還是扶蘇,只要還是李斯做丞相,沿用之前的強權政策,秦國同樣會是滅亡的結局。畢竟打江山時所用的法制、政策,與守江山還是有不同之處。
所以說,亡秦必楚,這句話的應驗並不僅僅是巧合,同時也包含著李斯作為丞相,他的治國方針中的錯誤。不得不感慨,李斯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關注集風勿棄
※李斯的開掛人生,竟然源於一隻老鼠?
※說秦朝沒有好吃的,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TAG:集風勿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