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吃得對,才是你的頭等大事!這8大誤區,很多糖友都躺槍了!

吃得對,才是你的頭等大事!這8大誤區,很多糖友都躺槍了!

指導專家

柳紅芳 中國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民以食為天」,對於糖友來說,吃得對更是頭等大事!然而有不少糖友卻常陷入不少飲食誤區。一個飲食誤區大集錦,幫你「吃得對,血糖穩。」

誤區一:多吃豆製品沒關係

雖然豆製品含糖低,適量地進食豆製品(豆汁、豆腐)確實對健康大有好處,但蠶豆、芸豆、豌豆等主要成分也是澱粉,最終也會轉化成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只是轉化的速度較慢(大約需要3小時)。

另外,對於老年糖友和糖尿病病程較長者,若大量食用了植物蛋白,則會造成體內含氮廢物過多,加重腎臟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減退。

糖尿病合併有蛋白尿者,應禁食豆製品,蛋白的攝入盡量以魚、禽等動物蛋白為主。


誤區二:多吃降糖葯可多吃飯

不控制飲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葯來抵消,這種做法好比「鞭打病馬」,是錯誤並且危險的!

多食會增加胰島β細胞的負擔,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使口服降糖葯的療效逐漸下降甚至於完全失效,最終即使用上胰島素,血糖依舊控制不好,導致各種急、慢性併發症接踵而至。

此外,藥物過量應用,會增加其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嚴重的甚至可危及生命。


誤區三:甜食一律拒之口外

其實自然界有很多甜的物質,如大家熟知的糖精是一種甜度高而不被吸收的物質,此外,如甜葉菊、阿拉伯糖、木糖醇、果糖以及阿巴斯糖均可作為糖尿病的甜味劑。

吃得對,才是你的頭等大事!這8大誤區,很多糖友都躺槍了!

市場上出售的無糖月餅、無糖酸奶多以木糖醇作為添加劑,這些甜味劑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物的熱量。不過,這類食物中的麵粉、油脂等其他成分仍可以轉化成葡萄糖,食用時應注意到這一點,不可被「無糖」的標識所迷惑。

誤區四:我只吃糖尿病食品

「糖尿病食品」是指用高膳食纖維的糧食做的,如:蕎麥、燕麥,儘管這些食物消化吸收的時間較長,但最終還是會變成葡萄糖。

  • 與普通食物無不同

糖尿病食品中的營養成分與普通食物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飲食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總熱量和均衡飲食,而並不在於專門吃所謂的糖尿病食品。

「無糖食品」實質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患者們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原則而認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沒有問題,這是很危險的。經常可以看到市場上出售的無糖藕粉、無糖元宵等食品常被當做禮品送給糖友,如果在不減少主食攝入量的情況下食用,勢必會造成患者血糖升高。


誤區五:水果太甜不能吃

很多糖友自患病後不敢問津水果,其實有些水果的含糖量還是比較低,如香蕉含糖為20%,柚子、火龍果、檸檬等含糖量也較低。

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參加,所以糖友在血糖已獲控制後並非一概排斥水果

  • 水果吃法有講究

但需要特別注意,水果的吃法也要講究,不要在進餐後馬上吃,可在兩餐之間進食,以免餐後血糖偏高

對於餐後血糖低於10mmol/L的患者來說,每日可以吃1個蘋果或梨,但要在兩餐之間血糖低的時候分次食用,並將水果的熱量計算在總熱量之內。如果進食水果量較大,則應從總的飲食中扣除這部分熱量。

誤區六:糖尿病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體內缺水的表現,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患糖尿病後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療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嚴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是非常危險的。

吃得對,才是你的頭等大事!這8大誤區,很多糖友都躺槍了!

  • 喝水的好處

喝水有利於體內代謝毒物的排泄;

喝水有預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作用;

酮症酸中毒時更應大量飲水;

喝水可改善血液循環,對老年患者可預防腦血栓的發生。

在嚴重腎功能衰竭,尿少、水腫時,要適當控制飲水。而且,每天進水量至少應為1500~2000毫升,盲目限水會導致身體脫水、電解質紊亂、血黏度及血糖增高


誤區七:堅果類可多吃

堅果類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不含糖,所以成為了很多患者的消遣食品,隨時隨地拿來品一品,這些堅果類食物除含豐富的蛋白質外,還含有油脂,30粒花生米等於1匙油,一個人1天吃3匙油!

所以,糖友吃花生、瓜子要計算量,要減少油的攝入,不能用花生米、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堅果類食物充饑。

吃得對,才是你的頭等大事!這8大誤區,很多糖友都躺槍了!


誤區八:靠南瓜、苦瓜降糖

  • 苦瓜≠降糖葯

糖尿病食品中的營養成分與普通食物沒有什麼不同,而且飲食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總熱量和均衡飲食,而並不在於專門吃所謂的糖尿病食品。

  • 南瓜沒有降糖功能

至於南瓜,因富含纖維素,與其他糧食相比,被人體吸收後血糖上升不快,進餐時,糖友可用南瓜代替部分米面等主食,可使餐後血糖不至於上升過快。但是南瓜本身也是一種血糖生成指數很高的食物,並不具備降糖功能,不要誤認為它能降糖而大吃特吃。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中醫防治慢性病糖尿病》,柳紅芳、於國泳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自微信公眾號「糖來糖往」(jksb2016)

本期編輯:圓圓、小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糖友會 的精彩文章:

大講堂⑥|葉家兄弟同患糖病,邁開腿走向新生活!
流感來襲!糖友要特別注意,防治需多管齊下,記住4治3防~

TAG:健康時報糖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