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閱讀此文大概需要3分鐘

在中醫臨床上,病人常因服中藥後出現腹瀉、紅疹、痰多,甚至發熱、鼻衄等癥狀,除非醫師特地囑咐病人服藥後可能出現以上反應外,大部分病人在遇到腹瀉、鼻衄還是不知所措的。

下面總結: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反應?當然在出現這些癥狀時,還是要問醫師的建議為主。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1、鼻衄:因外感病,服發汗藥後鼻衄,多見於邪氣盛,體質壯的病人。

《傷寒論》:「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劉渡舟教授解釋道:鼻衄作解,又稱為「紅汗」,是邪氣不能外解,陽郁太甚,內逼營分,迫血妄行,從清道鼻竅而出。汗血同源,邪氣不能從汗解,那麼可從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陽氣發動,欲祛邪外出,正邪相爭,患者常常出現煩熱、畏光,或頭暈等一些先兆證候。衄血之後,營分之寒邪可隨之而去,諸證也隨之而愈。這個過程或稱為「衄以代汗」,或稱為「出紅汗」、「出大寒」。

其實,對那些外感病所致的高熱病人,可用針刺放血療法,用三棱針在曲池、少商、太陽穴、十宣穴等處放血,就好比如鼻衄而解,亦是將營分之寒邪從外解,也可取得療效。

因此,故醫者當心中了了,謹守病機為上,對於臨床上外感高熱的病人發生鼻衄,也要想到可能是自解的機轉,不要輕易地用犀角地黃湯等一些涼血之劑,以致冰伏邪氣。切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2、汗出;在外感病中,汗出往往是向愈之狀。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則有「體若播炭,汗出而散」,太陽主表,汗出於表,文有:陰陽和合為之汗。

《傷寒論》中對於汗症的描述更是條文眾多。如太陽病篇中,桂枝湯證的汗自出為病在太陽表的汗症,為表虛,此汗症可用汗法而解。

不僅是三陽經證,三陰經證在向愈過程中多會有陽證的表現,所謂「陽證輕而易廖,陰證重而難痊。」由陰出陽,說明病邪由臟入腑,由腑入經。是為陰陽互根,表裡遞傳,病癒之狀。

因此,出現汗出癥狀,當認證明確,知病之來路,謹守病機,萬不可誤認為是病情加重,而誤用寒涼清解藥打壓,而令邪氣復入三陰,而前功盡棄。但只可微發汗而解,大汗易傷陽亡陽。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3、戰汗而解:在疾病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寒戰,繼而全身壯熱而寒戰消失,接著就汗出熱退的現象。

《傷寒論》:95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103條:「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52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姚梅齡老先生認為戰汗解的病因病機是「 戰汗解屬正勝邪卻、邪從表解的極端情況。其基本機理為:郁(閉)三陽之表的寒或濕邪(包括寒濕、寒或濕邪鬱熱、寒或濕邪鬱火、濕濁、濕邪挾暑),以及里(包括陰經陽經之里)之寒濕,欲借三陽之表解者;同時,其表解之力乃是因身體得陽氣之助,導致陽氣與寒濕相爭劇烈的「正邪相搏」之勢,並形成了正勝邪卻、病勢向外的趨勢,最終正氣勝邪,其病痊癒」。

故為:正邪相博,正勝邪卻,欲從三陽之表解的機理。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4、發熱:是正邪鬥爭的關鍵時期,會出現一過性體溫升高,以助汗出而解、得屎而解,甚至鼻衄而解。

《內經》有「陽勝則熱」,發熱是正勝邪卻的過程,從而突破衛氣營血鬱閉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說,發熱比不發熱要好治療的多,因為三陽經正氣仍盛,有愈解之機。從本文前後閱讀可知,發熱甚至一過性熱盛往往也是病癒癥狀。

5、痰多:本咳嗽有痰,服藥後咳嗽痰多,此為因勢利導,扶正排素痰。

咳吐後,則上焦得通,肺得宣降,則諸氣行而不滯。氣滯則津液不行,而為痰濕、痰飲、宿食居於上又致氣升降失常而咳。咳吐其痰食,則氣升降自復。

痰多咳減,痰出氣舒為宜。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6、紅疹:服藥後紅疹遍出,此多為「火郁發之」。

火郁發之,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郁者,為抑遏;火郁,乃火熱被郁伏於內不得透發而形成的病理改變。發之,是火郁證的治則,即疏泄氣機,使郁伏於內之火得以透達發越而解之意。

紅疹為熱入營血,可夾風、夾濕、夾虛,可因氣、血、痰、火、濕、食郁而邪氣內陷,故紅疹宜透出為治。


7、腹瀉:此分專攻排便和另攻排邪兩種。

專攻排便為此前便秘,服藥後大便暢然而下以致腹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治療便秘多用行氣破氣、苦寒瀉下之品,此類腹瀉當遵醫囑,中病即止。

另攻排邪為本無便秘,但因宿食、燥屎、痰涎、瘀血、水飲、毒物等不得不從大便下而排邪。藥物中可無寒涼瀉下之品,但因體質、飲食、煎藥、服藥涼等因素而異,此類腹瀉若無便前腹痛及特殊不適,每天大便在3次以下,可不必理會,排邪無他矣。

因此,對於服藥後腹瀉原因,除了考慮要考慮因藥物質量、病人體質、飲食不潔、寒涼葯汁、瀉下潤腸葯等常見因素之外,也要結合藥物考慮是否有水、飲、痰、濕、瘀、毒的排邪反應。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8、小便多:濕從小便去。

《素問·靈蘭秘典論》:「膀朧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邪入膀朧,有礙氣化,既無以通利小便,也不能四布水津,故小便不利,消渴等。水濕之邪上冒清陽而為眩暈,面腫;水飲凌心可致胸悶心悸;水飲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腫。此時讓水濕飲有出路則諸症消。

曾治痛風患者四五年,每每服用當歸拈痛湯加減則二便多,故囑咐服藥期間,只要無便前腹痛,無頭暈及明顯不適,大便在3次以下每天,夜尿在3次以下,可不必擔心,正常排水濕三天自會減輕,不必特意加減固澀藥物。


9、嘔食:因勢利導,同痰多機理。

程鍾齡的《醫學心悟》中有「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其實,以上病癒癥狀大部分是排邪反應,是病情的轉機,有汗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等。《素問·至真要大論》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醫者當多思其因,多辨其證,多斷其果,對於病之來龍去脈,病機轉歸當能做到心中有數。

哪些可能是病癒的癥狀?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品味賞析明醫醫案中醫雞湯醫案40頭痛失眠患腦梗化痰清熱心腦寧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