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好漢彪悍勇猛,打得清軍丟盔棄甲,他卻被李自成斬殺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交織,西北、中原一帶農民起義軍如燎原烈火,燒的崇禎皇帝焦頭爛額。眾多義軍隊伍與明朝官軍殺得你死我活,難解難分,其中實力最為強大、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隊伍,莫過於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兩支隊伍。不計其數的明朝武將和官兵,喪生在他們刀下。
不過,李自成與張獻忠再厲害,也只是針對崇禎皇帝而言。一旦對手換成了關外的八旗清兵,他們的表現判若兩人,戰鬥力瞬間下降幾個等級,與清軍鐵騎簡直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李自成在山海關一戰被清兵擊敗,從此一潰千里,望風而逃。張獻忠更慘,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一箭射死,數萬大西軍竟然潰散一空。
不過,八旗鐵騎也並非天下無敵。在明朝末年出了一條好漢,剽悍善戰勇猛如虎,不僅敢於和清軍正面交鋒硬碰硬,還一度把清軍打的望風而逃。此人就是明朝末年起義軍「小袁營」的首領袁時中。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袁時中被描繪成一個反覆無常的奸詐小人,其實真實歷史中的袁時中,表現則大相徑庭。
在明末義軍隊伍中,袁時中屬於小字輩,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馳騁疆場十幾年後,他才拉起一支隊伍,號稱「小袁營」。但袁時中智勇雙全,很快成為義軍中令人刮目相看的後起之秀。崇禎十三年,中原大旱,緊接著爆發一場鋪天蓋地的蝗災,山東河南等地饑民遍野。滑縣人袁時中乘勢而起,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
袁時中雖出身草莽,卻頗有韜略。當時的眾多義軍隊伍,由於缺乏可靠的糧餉來源,燒殺劫掠的擾民害民之事時有發生,僅有李自成的隊伍紀律較好。袁時中很注重收攬民心,《豫變紀略》記載,「開州賊袁時中,由考成渡河南來,往來梁宋之間,不殺人,不掠婦女,亦群盜中之一奇也。」
史書中還記載,小袁營「以招安為名,不殺人,掠財聚眾而已」。堪稱一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仁義之師。明朝百姓甚至因此把袁時中的隊伍稱為「佛兵」,可見袁時中的隊伍深得人心。不僅如此,袁時中善待百姓,打起仗來一點不含糊,號稱驍勇無敵的八旗鐵騎,都讓袁時中打的丟盔棄甲,看見「小袁營」的人馬掉頭就跑。
明朝兵部檔案《御前發下御史吳履中題》中,記敘了袁時中與清兵的一場戰鬥。崇禎十六年正月間,清兵突破長城一線,騷擾內地。一支清軍在海州城外,遭遇到袁時中的猛烈攻擊。小袁營作風勇悍,先用炮打,再用箭射,然後衝上來與清軍肉搏血戰,清軍抵擋不住,掉頭跑入海州城內。結果遺留在城外的駱駝、輜重被袁時中繳獲一空。
袁時中指揮義軍,把海州團團包圍,四面攻打。城中跑出來的難民,袁時中發給他們每人五十文錢,讓他們回家。被包圍在城中的清兵,被小袁營的攻勢嚇破了膽,竟然卑躬屈膝派人給袁時中送禮。五十個清兵攜帶大筆銀兩,來到小袁營中,求他放一條生路。袁時中的回應也很個性,「眾人收了銀子,將五十個韃子盡皆砍死,不割取首級」。
袁時中如此悍勇,又能做到愛民如子,深得民心,可惜卻不被李自成所容。崇禎十五年,袁時中率部歸附李自成,成為大順軍的一支隊伍。但兩人面和心不合,幾個月後,袁時中不願寄人籬下受制於人,於是率部脫離大順軍,再度獨立作戰。誰知此舉給他引來殺身大禍。
李自成眼看袁時中脫離自己,深為忌恨,生怕袁時中帶著隊伍投靠別人,決心吞併小袁營。崇禎十六年四月,李自成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小袁營,結果袁時中在混戰中被李自成抓住斬首,小袁營一部潰散,一部被李自成吞併。敢於和清軍一較高低的好漢袁時中,令人痛惜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