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鹿角椅背後的清王朝興衰小史

鹿角椅背後的清王朝興衰小史

留言收件人地址+姓名+電話

即送《古典工藝傢具》雜誌一本(不可重複領取)

註:僅限新關注人員,取消再關注無效

全文共2009字,閱讀大約需要14分鐘

文|賴丹蕾

來源丨《中國古典傢具》2018年01月刊

清 郎世寧《哨鹿圖》,畫中是30歲的乾隆第一次到木蘭行圍時的場景,聲勢浩大。(故宮博物院藏)

鹿角椅,出現於清朝時期。叉開的鹿角和復古黃的色澤,有著其他材質無法比擬的鋒芒,打破了木質椅在形狀上的規整,雙角合併的氣勢顯露著清朝統治者入關前驍勇善戰的精神。

第一把鹿角椅出自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之手,現存於瀋陽故宮博物院。1754年,乾隆第二次東巡盛京(後金都城,今遼寧瀋陽市)時,見到這把皇太極的鹿角椅後敬仰萬分,不禁詩興大發,遂題詩一首,刻在了椅背上,曰:

彎弧曾逐鹿,制器以乘龍;

七寶何須羨,八叉良足供;

庫藏常質古,山養勝新茸;

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

此椅問世時,清朝還尚未建立,入關前稱作「後金」,是一個以狩獵和採集為生的民族。清開國的兩位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馬背上的騎射能手。

《滿文老檔》有一記載說,1631年,在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與明軍對戰的大凌河之戰中,有一隻大鹿突然自東面而來,身處激烈的交戰環境卻全然不顧,還直接奔入御營大帳。皇太極見狀,隨即率領左右親兵一擁而上,捕獲了這隻天賜之鹿。

清初 皇太極御用鹿角椅,上部為巨大的麋鹿之角,其餘為雜木大漆製作。(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這樣的記載,皇太極的這把鹿角椅極有可能用的便是這隻鹿的鹿角。

一是大凌河之戰加速了明亡清興的進程,是皇太極吸取了寧遠之敗、寧錦之敗教訓後的一場漂亮翻身戰。

二是於滿族人看來,在與敵交戰的駐營期間,意外捕獲的走獸或飛禽是一種吉兆。於滿族人看來,在與敵交戰的駐營期間,意外捕獲的走獸或飛禽是一種吉兆。

由此來看,皇太極捕獲的這一頭匯聚了勝戰喜悅和美好徵兆的鹿,便是清朝時鹿角椅得以出現的由來。難怪乾隆在它面前會發出「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的感慨,想必是在老祖宗的功績面前油然而生了敬畏。

與此同時,大清王朝也應著這股子不可轉逆的士氣,悄然地在歷史長河裡開啟了屬於它的篇章。

清朝建立之後,政局漸漸穩定,面對貪圖安逸、怠於騎射的八旗子弟,康熙深感憂慮。

為了整頓軍隊士氣、把世代流傳的狩獵文化繼續傳承,康熙下令開闢專門用於狩獵的木蘭圍場,此後至道光廢止前,木蘭秋獮幾乎年年都舉行。

通過雨獵、雪獵、射鹿的歷練,訓練子孫的體能素質和騎射等技能,由此將滿族人勇敢、團結、機智的品質傳承下去。

受到皇太極製作鹿角椅的啟發,康熙在捕鹿之後,也會製成鹿角椅以作傳世教育之用,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帶腳踏鹿角椅,便是用康熙親獵的鹿角製作而成。

康熙的這把鹿角椅,整體形狀為傳統的圈椅式,椅圈是用一隻鹿的全形製作而成,角的根部還連接在鹿的頭蓋骨上,無需多餘的連接方式便自成一體。

座面下的椅腿使用兩隻鹿的回支角,交叉對稱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棖,向外翻的角根部又形成外翻馬蹄,如此精巧的鹿角形狀,不知經過如何反覆的打磨才能正好匹配。鹿角的形態與椅子的造型彷彿渾然天成,同時也凸顯了制椅匠師的大膽與創新。

乾隆在康熙的鹿角椅背上留下的御題詩

關於鹿角椅的製作技藝,如今身在瀋陽的鹿角椅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張敬軻曾在一紀錄片里說道:

「製作好一把兩隻鹿角椅大概需要5副鹿角,從底部開始慢慢向上打磨,周期大致需要三到九個月。鹿角椅的對稱性要求非常嚴格,所以鹿角的相似度一定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從這番話也可以想見鹿角椅的製作並非易事。

當乾隆見到爺爺康熙這把承上啟下、技藝精湛的鹿角椅時,好於賦詩的他又禁不住以詩抒懷:

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

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

不敢坐兮恆敬仰,既知朴矣願捐妍。

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

這首詩同樣也刻在這隻鹿角椅的背上,與皇太極鹿角椅背上的詩相比,乾隆表露的依然是「不敢坐」的由衷敬仰。不同的是,受到康熙的影響,他對於狩獵家法的傳承更為看重了。

浩浩蕩蕩的木蘭秋獮能夠在康乾時期連續順利舉辦,康熙的引導與乾隆的堅持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從中也確實可見康乾盛世下清王朝的國力之強盛、國家之安泰。

盛極則衰、時局變換彷彿是一條阻擋不了的定律。雖然在《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中的乾隆時年78歲,還是一副老當益壯、身手敏捷的模樣,但自乾隆五十七年開始,已是耄耋之年的乾隆都未再舉辦過木蘭秋獮。

嘉慶即位之後,白蓮教大起義造成全國震蕩,多數流民入侵木蘭圍場使植被遭到破壞,鹿只數量急劇減少,也讓木蘭秋獮的舉辦顯得不合時宜且奢侈。

到了道光四年(1824年),木蘭秋獮被道光徹底廢止。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英國侵略軍的洋槍洋炮更令木蘭秋獮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道光廢止木蘭秋獮時的喻令稱:

「今歲秋稱木蘭允宣遵循憲『肄武綏藩』(木蘭圍場之地)。然不可不審度時事,量為展緩,所有今歲熱河行圍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 , 非敢耽於安逸也。」

清乾隆 《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時年78歲的乾隆依然身手敏捷。(故宮博物院藏)

寥寥數語卻透出道光面對時局動蕩變化的深深無奈。在此背景之下,鹿的捕獲數量也許都不及康乾時期的十分之一,更何況是鹿角椅的數量了。

清朝末年,隨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入侵,大量珍貴文物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和掠奪,鹿角椅也同樣未能倖免。

如此看來,國內流傳至今、屈指可數的清朝鹿角椅,其背後承載的清皇室狩獵文化的傳承與清王朝的興衰跌宕,需要我們遙想在當時的時代與環境背景之下,才能夠不偏不倚地品味到它真正的美。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留言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在中式生活 的精彩文章:

流轉九十餘年的「第一把交椅」
陳夢家贊為「天下雕工第一」的燈掛椅

TAG:美在中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