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很多人說AI時代將引發失業潮,但他們說:我們永遠無法被替代!

很多人說AI時代將引發失業潮,但他們說:我們永遠無法被替代!

作者 筱雅

編輯 藍

導語

「你的工作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能」,瘦絲毫不猶豫地說。

瘦絲是個IT男,從事DBA工作。工作日早上,他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操作系統日誌、資料庫日誌、監控軟體報警情況、資料庫使用情況……

「如果讓機器採集伺服器的使用情況,再結合人工故障排除機制,設計機器學習邏輯,判斷故障和實施應對方案就行了。」

「下一代的oracle資料庫估計就這樣設計了……亞馬遜已經可以通過AI實現資料庫調優了……」

但媒體行業則不同。在媒體領域,AI威脅論是不存在的。媒體是一個需要創意的行業,AI的賦能只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成為替代品。

即便是替代品,它也只能替代一小部分只會做信息簡單處理的人。

內容生產方式=UGC+PGC+MGC?

現如今,AI正在成為不少媒體的小助手,就連百度也要開發AI智能平台了。在1月中旬的某大會上,百度服務平台部總經理屠靜說,百度推出了AI智能寫作平台、智能優化平台和服務掛接平台。

其中,AI智能寫作平台可以幫助用戶更低成本的進行創作,包括圖文撰寫,或將於2018年上線。

事實上,關於AI寫稿,國外已早有先例。2014年7月,美聯社開始使用Wordsmith平台自動編髮企業財報,此後,每季度能生產近4000篇財報新聞,此前,編輯們每季度只能完成400篇財報。

之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衛報》等西方媒體也紛紛引入。國內也已經有不少媒體走上了AI寫稿的道路。

1、騰訊財經「Dreamwriter」:2015年9月,Dreamwriter發布了一篇名為《8月CPI漲2% 創12個月新高》的稿件,國內機器人寫稿正式誕生。據其項目副總監透露,財經+科技應用的發稿量超過2000篇/天,體育稿量500篇/天,包括每天行情報盤、上市公司公告精要報道,以及體育賽事每輪每場的消息。

2、新華社「快筆小新」:2015年11月,新華社推出「快筆小新」,主打財經新聞。上線運行後,「快筆小新」7×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逢重要體育賽事結束,或股市開收盤、突破整數關口,或是上市公司財報季報等金融信息發布之時,就會自動根據所公布的信息快速生成新聞稿件,編輯記者在編輯系統對快筆小新生成的稿件進行核對後正式簽發。

3、第一財經「DT稿王」:2016年,DT稿王上任,每秒寫28個字, 一分鐘寫1680字。DT稿王主要報道股市異動,平均每天可發布1900篇公告,約等於一位資深證劵編輯100個小時的工作。

4、今日頭條「張小明」:據數據顯示,張小明以2秒的生成時間發布著賽事報道,平均每天發布30多篇稿件,6天發布超過200多篇稿件,且具備自動配圖,自動調節語氣等功能。

5、南方都市報「小南」:2017年1月,南方都市報社、凱迪網路和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三方宣布聯合成立智媒體實驗室,並研發出寫稿機器人——「小南」。「小南」的第一篇稿件是春運車票動態信息,300餘字的稿件一秒完成。

6、人民日報「小融」:2017年春節,人民日報首次嘗試運用人工智慧,語音機器人「小融」通過人民網及「兩微一端」等平台與網友互動,引起關注。

7、中國地震台網「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它是國家地震台網研發的智能機器人,早在2016年5月四川綿陽地震期間,它就用6秒鐘寫下560字速報。而去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地震,它用25秒寫了全球第一條關於這次地震的速報,通過中國地震台網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發。

8、新華社「媒體大腦」:去年12月26日,新華社發布人工智慧平台「媒體大腦」,並發布了首條MGC(機器生產內容)的視頻新聞,該視頻新聞時長2分8秒,由「媒體大腦」中的「2410(智能媒體生產平台)」系統製作,計算耗時只有10.3秒。

不是AI動了記者的乳酪,而是記者需要AI

范范就曾是媒體的一員,負責報道突發事件,坍塌、火災……他說,突發報道是個苦活累活,「極有可能被肇事者僱傭的小混混暴打」。

你希望人工智慧會取代記者嗎?「快訊新聞OK,但深度調查人工智慧做不了。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到現場核心,拿到第一手資料,尤其現場圖片、視頻、目擊者。」

如范范所說,簡單的快訊寫作是AI擅長的板塊。從以上八個AI平台的定位可以看出,AI擅長財經、突發事件、體育賽事的資訊報道。

它不含感情,缺乏深度,只是根據設定的邏輯將5個W(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的信息進行整理,而後第一時間發出。

如果說從圖文到視頻到短視頻改變的是渠道端,始終沒有改變生產效率,那麼,AI的出現則改變了內容生產方式,從而提供內容生產者的工作效率。

以前,記者生產一條視頻快訊,需要實地確認信息,錄製視頻或拍攝照片,而後撰寫稿件,錄製音頻,剪輯視頻最後成片,需要四五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而現在,一條視頻快訊,機器只需要10s左右完成,更別提純粹的文字稿件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AI能夠成就記者。有了AI,記者可以壓縮前期的準備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文章,提高記者的業務能力,也可能不用冒險、被小混混打了。

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也說,「媒體大腦」和MGC新聞的出現,不是要取代記者和編輯,而是在更高層面上,把人與物的延伸連接起來,更快、更准、更智能地獲得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賦能記者和編輯,幫助媒體提高生產力。

但新華社所說的MGC新聞是需要基礎條件的。他們將MGC新聞定義為,機器智能生產的新聞,其生產過程是:首先通過攝像頭、感測器、無人機等方式獲取新的視頻、數據信息,然後經由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讓機器進行內容理解和新聞價值判斷。

再依託於大數據的「媒體大腦」會將新理解的內容與已有數據進行關聯,對語義進行檢索和重排,以智能生產新聞稿件。

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部署攝像頭、無人機等基礎設施,而從一個地方輻射到全國各地,註定是一個長期過程。

但從長期來看,作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AI+媒體」必將是新聞行業的未來。

講一個恐怖故事,這些工種將被人工智慧取代了!

AI動不了記者的乳酪,但一定有其他行業的某些崗位會被其替代。

在麥肯錫看來,這並不意味著失業數據會呈現這麼大的下滑,而是很多工作任務被機器取代之後,工作時間和待遇都會大幅度下滑。很多人想換個好點的工作,但他們又沒有足夠的才能。而因為AI能力的提升,對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在1月底的2018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李開復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未來重複性的工作崗位被取代的可能性較大,有些領域會增加就業機會,有些領域則會減少,整體還是以減少為主。

重複性較高的工作,最終是可以完全被AI取代的,例如生產線的工人、客服、電話銷售、借貸決策員、銀行櫃員、中介等工作,這些職業可能在未來的十五年逐漸消失。

而關於銀行業,畢馬威在一份報告中宣稱,到2030年銀行可能「消失」。類似於Siri的人工助手或將取代人類接管客戶的生活與金融服務,未來人工智慧上門服務或將實現,傳統銀行的多數部門或將消失。

當然,銀行離消失還有點遠。但不得不提及的是,隨著人工智慧設備的鋪設,現如今,各大銀行已經開始出現減員的狀況。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工商銀行共減少櫃員14090人,農業銀行減少10843人,建設銀行減少30007人。

也許,某一天,類似銀行櫃員、客服的工種註定要被AI取代。如果那一天註定要來,你會焦慮嗎?小編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文章開頭提及的瘦絲。

瘦絲說:「說著急吧,也著急,說不著急吧,也不著急。一是因為產品出來了,也需要一段學習時間;二是產品剛剛出來時,也不是一般公司可以買的起的,還是會有很多企業需要我們。在公司里運維工作不是生產利潤的部門,不像生產線馬上被取代的。」

但是其他工作呢?你們覺得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

(文中瘦絲、范范系化名)

麻辣娛投定位於「文娛精英人士的成長助手」自媒體,專註分析創業成功人士的商業思維和實戰案例。麻辣系自媒體所屬的麻辣派致力於服務文娛精英群體的成長與進階,包括麻辣媒體、麻辣社群、麻辣學院和麻辣創投。已入駐頭條號、百家號、一點號、搜狐號、大魚號、網易、微博等平台,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娛投 的精彩文章:

看著小米在IPO門前盪鞦韆,吸睛又撩人

TAG:麻辣娛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