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為何沒有殲9戰機 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我國空軍數十年的發展中,我國空軍從弱小走向了強大,其中的心酸努力根本不為人知。現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多款先進主力戰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空軍。而在以前,我國也有過不少空軍項目流產,一些新型戰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研製出來,今天我們來看看殲-9戰機。
殲-9戰鬥機,是中國航空設計研究單位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型戰鬥機設計方案。
殲-9飛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以蘇聯圖-22「逆火」和美國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殲-9飛機設計技術指標達」雙26」(即升限 26千米,時速2.6倍音速),是當時中國裝備和在研的殲擊機性能之最。
殲-9飛機與殲-8為同期立項、平行研製的兩個項目。殲-9項目設計方案幾經波折調整,最後因為指標要求過高,技術條件無法實現而於1980年取消繼續研製計劃。
殲-9在設計之初設定為米格-21的大改型,在技術繼承性上明顯要低於採用「漸改」方案的殲-8,這在提升飛機性能的同時也大大的增加了該機的研製難度,更為不利的是,在殲-9的研製過程中,軍方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迫使研發部門不得不一再的修改設計方案,對殲-9的正常研發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根據殲-9的最初研製要求,1965年起,601開始進行殲-9氣動布局參數的選擇,選出了4種機翼平面形狀,即:
1、前緣後掠50度的後掠翼,2、後掠57度的三角翼,3、前緣後掠55度的後掠翼4、以及雙前緣後掠角的雙三角翼。
601所對四種機翼平面形狀方案均做出了模型,進行了風洞實驗。後來,601所淘汰了前三個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緣後掠角改為55度,稱為殲-9Ⅳ方案。
殲9Ⅳ方案是一種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外形上除機頭改為兩側進氣外,其餘均與殲-7、殲-8相同,類似於FC-1戰鬥機的早期型--殲-7CP的氣動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
1970年6月9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專門開會審查殲-9方案,對殲-9的性能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戰半徑900~1000千米,重量13噸,使用過載8G,升限25000米,飛行馬赫數2.5。即通常所說的「雙25」方案。
殲-9原有布局均不能滿足「雙26」這一新要求,不得不再次對氣動布局進行重新設計。經過反覆的設計-選擇-評定-淘汰過程後,中國設計人員最終為殲-9選擇了鴨式布局,腹部或兩側進氣的方案,稱之為殲9Ⅵ方案。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要知道,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鴨式布局的實用型戰鬥機--瑞典的Saab-37雷式戰鬥機,是在1971年才真正服役的。也就是說,在中國選定殲9Ⅵ方案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戰鬥機是採用了鴨式布局的。
此方案雖然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飛機氣動布局問題,但以中國當時的技術科研能力而言,殲-9的一系列方案,尤其是殲-9Ⅵ-Ⅱ方案的設計思想太過於領先。雖然殲-9Ⅵ-Ⅱ在各種性能指標上無疑是大大超越了和它「同父異母」的殲-8方案,但在研製過程中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難層出不窮,從而使得研製工作進展緩慢,舉步維艱。
後來,由於我國611所承擔的殲-7大改的設計發圖工作要求緊迫,殲-9的研製工作開始收縮。1980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的研製工作即全部中止,殲-9項目前後投入的研製費約2122萬元。
殲-9戰機雖然沒有研製成功,但是也解決了20多項主要技術問題,這些技術積累和經驗教訓都是中國後來航空科技發展的寶貴財富。
公子晨旭
※中國砸數百億挖世界牆角,美國矽谷快搬空了!
※印度新型導彈服役竟欲威懾中國:但已落後30年
TAG:西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