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秘日本龍三角海難頻發

神秘日本龍三角海難頻發

2018-02-01 01:05:04

日本龍三角簡介

日本龍三角是位於日本以南的一片海上三角區域,日本龍三角在世界上和百慕大三角齊名,由於經常有巨輪和飛機在這片海面上神秘失蹤,所以日本龍三角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三角,惡魔海,魔鬼海。日本海防機構每年平均要發布發生在日本龍三角約2500件海事事故報告。日本龍三角和百慕大三角都存在於北緯30度附近,在神秘的北緯30度發生著很多奇妙的事情。

圖為日本龍三角示意圖

幾個世紀以來,船隻沉沒,飛機失蹤一次又一次發生在這片區域,日本龍三角覆蓋著太平洋深水中1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日本當地漁民習慣稱這個魔鬼三角為龍三角。

日本龍三角海難空難事件

1937年,美國傳奇女飛行員阿米莉婭?埃爾哈德和領航員佛瑞德?努南在環球飛行的途中,計劃從日本龍三角上空飛過,但是之後就沒有他們的消息了。飛行員失蹤之後,美國海軍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搜救,共耗資四百萬美元都沒有發現絲毫遺迹。一直到今天,飛行員的失蹤都沒有尋找到任何蛛絲馬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潛水艇在日本龍三角消失的數量達到52艘之多。二戰後期,美國為了奪取海上優勢,對日本的神風突擊隊進行了三天三夜的狂轟亂炸,在艦隊休整準備再戰的時候,強大的泰豐和惡浪襲擊了美國艦隊,導致了16艘艦船遭到嚴重破壞、200多架飛機從航母上被掀到了海里、765名美軍水兵遇難。這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所遭遇最嚴重的自然災難。

20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某飛行員駕駛飛機在日本龍三角飛行,卻遇上了奇怪的事情,飛機上的儀錶突然失靈了,當他駕駛飛機到日本龍三角區域邊上的時候,儀錶又恢復正常了。在這之後,其他國家的飛機都報告了類似這樣的事件。由於連續發生這些事件,專家認為日本龍三角海域的底部存在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強大的力量。

圖為巨輪德拜夏爾號

1980年9月8日,相當於泰坦尼克號兩倍大小的巨輪德拜夏爾號行駛在距離日本沖繩海岸200海里的地方,突然,船遇上了颶風,但是對於設計精良的德拜夏爾號來說,這艘巨輪能夠承受的風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船長通過廣播告訴大家會稍微晚點到達港口,但是在接到船長發出的最後一條消息之後就再也沒有德拜夏爾號的身影了。最後一條消息說到:我們正在與每小時100公里的狂風和9米高的巨浪搏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設計最精良的巨輪照樣消失在了日本龍三角海域。在1980年9月9日巨輪德拜夏爾號在此失蹤後,僅僅過了幾年,它的兩艘姐妹船隻同樣在此遇難。

2002年1月,中國的一艘貨船以及船上的19名船員,在日本龍三角海域神秘消失,搜救隊甚至連貨船殘骸都沒有找到。

日本龍三角海域頻繁出現飛機失蹤,巨輪沉沒事件之後,很多國家都想對其進行探測和研究,但是去探測的船隻以及科學家都無一生還。

日本龍三角探索

1994年7月,著名的船隻搜尋專家大衛?莫恩率領海洋科技探險隊向日本龍三角海域進發,他們堅信可以破解日本龍三角之謎。考察隊利用多種高科技對海面以及海底進行了考察,經過長時間的搜尋,終於在水下約4000米的海床上找到了一堆變形的金屬,經過檢查發現這正是當年的巨輪德拜夏爾號的殘骸。通過對探測器傳輸回來的圖片的研究,終於發現了沉船的原因:當年德拜夏爾號行駛到日本龍三角時就遇到了颶風,但像德拜夏爾號這樣的巨輪應該可以抵禦最大的颶風,所以船長也自信地認為他們最多也就是晚幾天到達目的地。但這時又突然發生了海嘯,海嘯形成的兩個涌浪將鋼鐵之軀德拜夏爾號架了起來,於是懸空的德拜夏爾號被自己的重力壓成了三段。巨浪進艙,致使整艘巨輪快速下沉,下沉的速度之快使得船員們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此外,巨輪在下沉過程中隨著海水壓力的增大,被擠壓變形,最後沉到海床上時已變為了一堆扭曲的鋼鐵。

日本龍三角成因

在多種科研途徑中,日本科學家採取了試圖從研究海底世界這一層面來解釋海難事故的方法。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向日本龍三角的黑暗之處投放了一些深海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可以到達世界大洋最深的底部。海洋科學家們在黑暗的深海花費了大量時間,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科學家們發現:在日本龍三角西部的深海區,岩漿具有隨時衝破薄弱地殼的威脅。這種事情的發生毫無先兆,其威力之巨足夠穿透海面,而且轉瞬之間它又可平息下來,卻不會留下任何證據。

當大洋板塊激烈碰撞從而引發地震的時候,超聲波以極快速度沖向海面表層,形成海嘯。海嘯引發的巨浪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800公里以上,這是任何堅固的船隻都經受不起的。此外,毀滅性的巨大海嘯衝擊在生成海浪時於廣闊的洋面上只有1米或者比這還低的高度,這種在大洋中所發生的緩慢的浪潮起伏是不易被過往船隻所察覺的,它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大約在20分鐘至1個小時後,災難就開始降臨。如果在海嘯發生時又正好趕上颶風,那麼遇難船別說自救,就連呼救的時間可能都沒有了。

日本龍三角和氣候的關係

赤道信風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 冷水集中在赤道東太平洋, 溫差為3~9攝氏度, 高差為40~60cm. 當厄爾尼諾到來時, 情況發生逆轉. 由於地殼均衡原理和水均衡作用, 東西太平洋地殼在拉尼娜事件和厄爾尼諾事件交替中至少分別升降13~20cm, 引發地震活動和火山活動, 由此引發的地殼均衡運動具有東西太平洋地殼反向升降的特點, 與潮汐引起的太平洋地殼「蹺蹺板運動」完全相同. 兩者疊加, 相互加強.所以海洋巨震常常發生在厄爾尼諾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後。1980年9月8日,巨輪德拜夏爾號在日本龍三角沉沒,是在1979-1980年弱厄爾尼諾事件之後;是在1954-1956年拉尼娜與1957-1958年厄爾尼諾事件之間;1952年9月23日,多名科學家搭乘一艘日本海防研究艦前往日本龍三角區域研究那裡的暗礁,失事時間在1951-1952年厄爾尼諾事件之後;發生於2002年厄爾尼諾事件之前。

2002年郭增建提出的海震調溫假說: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強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面,使水面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o範圍內的8.5級和大於8.5級的深海地震。這個機制放大了太陽活動低值的降溫效果。郭增建認為,20世紀初和60-70年代的低溫期與1906年哥倫比亞和1960年智利的地震海嘯密切相關。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是20世紀以來僅次於1960年智利地震的第二大地震,為郭增建的海震調溫假說提供了新證據。根據郭增建的理論,地球氣候將進入20年的變冷時期。由於強潮汐可以激發地震火山活動,所以,在小冰期時期,強潮汐、地震集中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在1946-1978拉馬德雷(亦稱太平洋十年濤動,簡寫為PDO)冷位相時期,8.5級以上地震發生了7次,全球氣候進入20世紀60-70年代的變冷時期;在1977-1999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8.5級以上地震發生了0次,全球氣候在80年代迅速變暖。2000年拉馬德雷進入冷位相,2004-2005年,8.5級以上地震發生了2次。

強潮汐具有準60年變化周期,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使全球氣候進入低溫期。伴隨深海強震的增多,魔鬼海域日本龍三角將發生更多的災難事故,人們必須有所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船員聯盟 的精彩文章:

Royal IHC下水1艘耙吸式挖泥船

TAG:中國船員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