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彩鳳鳴岐」琴是什麼來頭?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彩鳳鳴岐」琴是什麼來頭?

「彩鳳鳴岐」七弦琴為落霞式,琴身著暗紅色,似牡丹般深重。造型俊美正經,有正人高雅之范。反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龍池上方銘刻「彩鳳鳴岐」,下為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讚許銘文,龍池腹腔內是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  撒播至今的唐琴很少,而歷經千年後演奏此琴,仍然音色松透、音柔韻長,更顯「彩鳳鳴岐」七弦琴「琴中絕品」的價值地點。

光輝的開元盛世正在敞開。

而在悠遠的西南蜀地,一個叫雷威的工匠拂去了琴身上的木屑,一張新琴行將完結。自隋以來,由於貴族的喜愛,蜀地制琴名家輩出,雷家便是其中之一,所制之琴被稱為「雷琴」或許「雷公琴」。而到了唐代,在先秦就現已廣泛運用的琴根本斷定了尺度和形制。雷威是此刻最著名的制琴師,傳說每逢大風雪來臨,他就酣飲濁酒,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聽樹木的聲響。假如其聲綿綿動聽,就選作斫琴之材。

這是一張落霞式的古琴,依照現代的衡量,它通長124.8厘米、額寬16.3厘米、肩寬18.8厘米、尾寬12.5厘米、厚5.4厘米。琴身兩邊邊緣雲紋崎嶇,猶如天邊綿綿的落霞。待油漆干透,絲線安好,雷威一揮手,琴音似鐘磬金石。他知道,這是自己最完美的著作之一,所以在琴腹的龍池中刻下了自己的姓名:「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

這張琴被命名為「彩鳳鳴岐」,語出《國語》第一卷,說的是周朝鼓起時,有鳳凰在岐山上鳴叫。依據我國古代的傳說,鳳身上有彩色的斑紋,「丹喙赤頭,頭上有冠,鳴則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則見」。  爾後古琴一直是我國文人心目中最崇高的樂器。到宋代,對古琴的喜愛則成了皇宮禁苑的喜愛。宋徽宗在位時,宣和殿內有「百琴堂」,保藏曆代古琴名琴。雷威的琴在當時已是文人爭睹的瑰寶。詞人蘇軾在《雜書琴事》中說:雷公琴「其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徜徉不去,乃有餘韻,其精妙如此」。不管王朝更迭,一代代文人始終將琴視為手邊不行缺失之物,進則以教化人心,退則以消憂自娛。許多古琴毀於戰亂或災害,但總有一些,由於偶爾的走運撒播下來。 當時正是我國的動亂年月。當年,直系軍閥與皖系軍閥在京津區域大戰,四川和廣東也是戰火紛飛。幾年後,又是北伐戰爭、華夏大戰。楊宗稷守著他的古琴保藏,在北京的九嶷琴社教授學生,創始了「九嶷派」。一起,他把多半精力用來編撰《琴學叢書》,合計40萬字,集古今琴書之大成。1932年,楊宗稷逝世。在學生的介紹之下,他的一批藏琴被售與浙江鎮海人、曾任浙江和上海等地財政廳長的徐桴,其中就包含楊宗稷最喜愛的「彩鳳鳴岐」。爾後,又經過了抗戰的硝煙,這批古琴幸而仍然無恙。1949年,身為第一屆國大代表的徐桴去了台灣,保藏的21張古琴留在家園,被後人捐到當地文化館。1953年,鎮海文化館將包含「彩鳳鳴岐」在內的14張古琴移交給浙江省博物館。「彩鳳鳴岐」成為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雨 的精彩文章:

闊公子袁克文:如何從高富帥到自由撰稿人
馬王堆出土的辛追奶奶,千年屍身不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TAG:唐風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