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時尚公司離成為跨國公司還有多遠?

中國時尚公司離成為跨國公司還有多遠?

在農曆2017年即將結束之前,回顧過去一年中國整個紡織服裝業的進程,我們會看到在所有有關中國紡織服裝業動態新聞里,「併購」海外品牌成了最主要的關鍵詞之一:

2017年11月,山東如意集糰子公司以1650萬美元, 54%的股份控股收購以色列男裝集團Bagir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一年內,該集團在收購英國男裝品牌Aquascutum品牌和Trinity Ltd.(利邦控股)後的又一同類事件;

2017年8月,福建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共計3.2億元人民幣的等值美元,控股Karl Lagerfeld在中國市場的公司;

同月,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繼併購Laurèl、Ed Hardy、IRO等國際時裝品牌後,以3700萬元、75%控股的方式,收購華裔設計師Vivienne Tam在中國大陸的運營權。

……

讓中國品牌走向國際市場,是幾代中國服裝人的夢想。併購,對於資本有餘的企業,確實是一條不錯的走向國際市場的途徑。但我們的紡織服裝企業做好了向跨國企業行進的準備了嗎?

任何企業要成長為跨國企業,需要擁有幾個基本先決條件:資本;(跨國)人才儲備;以及對跨國企業的治理能力。

在資本方面,幾乎所有的跨國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之前,都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與巨大的經濟代價去熟悉並適應當地市場、法律、文化與消費市場。因此若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去支撐這段學習期,跨國就是一場夢。而目前國內已上市的紡織服裝企業年銷售規模主要從10億到100億元人民幣不等。按當下匯率摺合成歐元與美元,此規模等級相當於快時尚Inditex集團(Zara母公司)、Nike、奢侈品集團LVMH的1%-10%業務規模。當然,這種粗暴簡單式的比較並不完全公平。畢竟,我們的品牌歷史積累也不長。但這組數據對比至少說明了我們離國際一線同行之間的距離。

快時尚Inditex集團 (Zara母公司)

其次,是人才問題。服裝業在中國一向被認為是「低門檻」的行業。即使是高等教育,服裝設計的考試對文化科目的要求同藝術考生,遠低於其他專業(暫且不論教育本身與行業的脫節問題)。這就使得中國服裝行業整體的人才水平相比金融、互聯網、通訊、科技等行業要低。對人才的管理,同樣也挑戰著中國普遍以「夫妻店」形式起家的服裝企業。即使今天,在不少上市的服裝企業里,家族氛圍依然濃厚——丈夫統管企業;太太主管產品開發或者市場推廣等。外聘的設計總監或產品總監常常形同虛設。在一個缺乏透明、公正與開放的管理體制里,職業經理人只能是一個沒有實用價值的擺設。

雖然今天國內服飾類企業的治理能力在過去10年已經得到大幅提升,不過,以下兩個基本數據可以說明目前中國服飾類企業與同行的跨國企業之間的差異。

比較耐克與國內本土最大的運動品牌安踏的同年財報,會發現安踏的年人均產生的銷售收入(年銷售收入/年末在冊員工數量)只是耐克的22%左右。這兩家公司均以加盟商銷售體系為主;均將自己的重心放在產品研發以及品牌建設,而非垂直供應鏈(從生產到銷售均由企業自身完成)。但是安踏的人均勞動效率明顯低於耐克。而快時尚Inditex集團,與中國最大的服飾鞋類零售企業百麗集團,它們都是垂直經營(自有工廠+自有品牌+直營店鋪為主),且均以多品牌作業,百麗人均產生的年銷售額則為Inditex的50%左右。

考慮到同類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格其實常常高於其他海外市場,所以這種勞動效率的差異肯定不是價格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企業治理能力相對較弱的表現。事實上,雖然本土企業在過去10年發展可用「飛速」來形容,但不少本土企業的老大依然相信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與直覺多過相信科學的數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許多服裝企業的每年銷售目標的增長率,依然完全由大老闆決定。至於這個數字如何來的,以及為了達到這個銷售目標,公司需要做出什麼相應的投入,無人知曉。特別是上市公司,為了不讓股民失望,往往在銷售目標的制定上非常強勢。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員工疲於應付擴張;為了沖業績,屯積大量的庫存,最後再通過打折促銷賤賣庫存。最終,銷售達標了,但是卻留下了致命的庫存且消耗了利潤。

中國服飾企業的治理能力還體現在對全球社會發展趨勢的判斷與掌握上。比如,可能如今已經沒有服飾企業會忽略高科技對整個產業所帶來的影響力。所以,在過去一年當中,「智能製造」、「新零售」、「柔性供應鏈」等辭彙在時尚相關的新聞裡層出不窮。但幾乎鮮有主流媒體提到 「可持續時尚」這個詞。而翻閱歐美跨國公司的財報,無論是Inditex、H&M、Nike、Adidas還是LVMH與Kering(開雲)集團,均將發展可持續時尚事業作為自己的戰略發展目標,及不可推卸的企業社會責任。而國內的服裝企業還將企業社會責任停留在扶貧、捐贈等慈善事業上。並不是慈善事業不值得關注,而是一家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首先是不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增添負擔。紡織服裝業作為全球第二大污染業,一味強調所謂的行善,這種虛偽的善意是否是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呢?

到目前為止,這篇令閱讀者感覺有些氣餒的文章,是否有可能讓人看到希望呢?答案是——當然。在過去30年里,中國紡織服裝領域的企業們,用了30年走了西方100年的路。而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政策,無疑也是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那麼,未來最有可能率先走向跨國公司的中國時尚類企業會是哪類公司呢?

首先是科技型公司。新近晉陞最常見辭彙的「AI」,可以預見在將來也會打破我們現今的許多運營模式。唯品會,這家主要以銷售時裝與美妝用品為主的互聯網型零售企業,已於去年開始在主要全球一線城市招兵買馬,為成為全球化企業布局;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服飾企業韓都衣舍則將企業願景定義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時尚企業」。相對於傳統模式成長起來的同行企業,科技型公司歷史負擔小、思維活躍,藉助於高科技的發展,極有可能成為首批跨國成功的中國時尚類企業。

其次值得期待的是那些成功將企業交接給第二代90後的企業。目前中國服飾企業的掌舵者還多以60-70後為主。而90後在經歷過海外學習與歷練後回國接手企業,20年後,當他們人到中年,應該就是中國時尚產業走向全球市場的鼎盛時刻。

撰文 | 冷芸

編輯 | 馮婧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政府「關門」停擺,影響到底有多大?
特朗普出席達沃斯,「非典型」參會者為何加入?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