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中國家庭的四種傳家方式

現代中國家庭的四種傳家方式

【養育教育】002:現代中國家庭的四種傳家方式

(作者:繼偉作於2018年1月公眾號:樵歌頻道)

曾國藩說過一句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再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筆者對程朱理學本來就不太感冒,對著名的理學專家曾國藩也是比較反感的,但不可否認,其在學術上,還是有一點東西值得借鑒學習的。比如其識人術《冰鑒》,確實在識人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筆者極度憎恨洪秀全太平天國和討厭曾國藩的湘軍。當年太平天國和湘軍兩軍交戰,不可避免兩方都會強行徵用民夫,為軍隊築城牆或運輸物質等,但是,太平天國勝了,就會把為湘軍擔任過勞役的無辜民夫全家屠殺光,同樣,湘軍勝了,就會把被迫為太平天國干過任何勞役的無辜民夫全家都屠殺光。就如同日本人把為八路軍提供過住房的普通老百姓全村全殺光一樣。可以想像,太平天國攻進來把祠堂推毀,把人殺一遍,然後湘軍攻進來再殺一遍,有多少無辜平民能值得他們兩邊畜生這樣殺?所以,太平天國戰爭,中國人口從4億下降為2.4億,人口減少1.6億,超過一戰、二戰全球死亡人數,一個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死亡人數,居然超過熱兵器的一戰二戰全球死亡人數,除了喪盡人性大量屠殺無辜百姓,否則難以解釋。僅蘇浙皖贛閩五省,就死亡7000萬人。蘇南地區,往往二三十里,不見居民,有的地方人口僅存五分之一。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溫飽之家,大半成為餓殍。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江西省,數百里「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僵斃於道」。

我們江西省,太平天國戰爭後,人口從2428萬,下降到1172萬,死亡48%。光筆者村裡,在和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就死了100多人,包括筆者的祖先,所以筆者對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就非常痛恨,對曾國藩也極度討厭,打仗就打仗,但兩邊都大量屠殺無辜平民,禽獸不如。而這兩人,一個被後世贊之為起義,一個被民間稱之為聖人。真是眼瞎。

再科普一下,儒家所謂的聖人,是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提的「立功、立德、立言」,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而道家莊子理想中修養最高的人物,從境界上由低到高是「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其聖人是最低的一級,而且,莊子後面還認為這樣的聖人,以「有為」的「仁義」之治,擾亂了人民的本性,甚至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而且,道家說的「聖人、神人、至人」,同樣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其「至人無己」,如果無己的意思是「無我」,則和原始佛教中無我的「聖者」相似。只有正統的原始佛教,對聖人是有客觀的檢驗標準的,聖人的入門標準即「破三結」。所以,儒道所說的聖人,是入世的標準,和原始佛教中的出世的聖者,標準是不同的。

提到曾國藩,因為筆者對其不太感冒,所以寫了這麼多題外話。下面正入話題,談談中國家族的傳家方式: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再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一、道德傳家

全世界猶太人口才一兩千萬,以色列整個國家人口才800多萬,但是,猶太富豪非常多,美國百萬富翁20%是猶太人。他們的科技也非常發達,能夠把沙漠改造成綠地。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共有770人,猶太人佔154個,美國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猶太人佔27%。而猶太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0.3%。畢加索、愛因斯坦、基辛格等都是猶太人。

而且,中國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猶太人常常能傳家十多代,甚至傳十七八代者都有,哪怕歷經社會動亂、戰爭,也能很快從逆境中進行逆襲。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家庭都信奉猶太教,猶太教的道德標準和行為習慣,從幼兒時期,經耳臑目染熏陶,一代一代複製下去,這樣保證了上一代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能不走樣的複製到下一代,不變的是他們的品德標準和行為習慣,變化的是每個時代不同的知識技能。筆者對猶太教和基督教並不感冒,但是,對於他們的這種傳承方式,很是認可。自然,猶太人的家風、智慧都能得到良好的傳承,這是道德傳家。道德傳家,對家風(傳承下來的品德標準和行為習慣),有一種近乎信仰般的虔誠和認同。所以,猶太人的傳家,十代以上。在中國古代,也有一些大家世族,也是道德傳家的方式,傳承十多代。比如在唐朝,就有幾大望族,當時李世民,都想讓子女和這些望族通婚,但這些望族卻不同意。

道德傳家,在中國古代,所佔的家庭比例還是非常少的,所以,傳承十代以上的望族不太多。(像歐美的望族,通常每一代都會出現高官、富豪、學者、牧師等優秀人才。而如果在中國,自然就是出高官、富豪、學者、高僧大德等優秀精英)。

所以,這裡所說的道德傳家,不是那種高台教化、僵化的偽君子道德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被愛、親情感化和規則約束,逐漸熏陶浸染出一種對家族優秀品德和行為準則如同宗教般的信仰,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都以身作則,對這種家風,發自心底的無比認同。如果一個企業,則把這種家風叫企業文化,其優秀的品德叫核心價值觀。

二、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家風傳承方法,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這是我們很多中國人傳家的主流方式。這種方式下,文盲的父母,也可以培養出優秀之子女。中國傳統耕讀傳家,通常是家族村落中私塾中蒙學的明理教育,和家庭中長輩的言傳和品德教育,以及父母辛勤勞作的身感測化教育,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耕讀傳家的體系。在這種系統的影響下,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培養出來。要麼出大官、富商,要麼出學者,要麼出道家的神仙、佛教的高僧。

筆者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有一點耕讀傳家的影子。爺爺奶奶經常教我們一些道理,包括飯桌教子(就是一邊吃飯一邊聊天,通過他人或家裡發生的一件事,講一個道理,讓我們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在這種很自然的方式下,吃飯吃得非常開心愉快,同時也更明理,這就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所說的飯桌教子。飯桌教子不是訓斥,而是平等自然無拘無束的聊天,把道德自然的嵌入到聊天中去,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就完成了對小孩明理的教育,這種飯桌教子,有愛、有情、有理,把道理嵌入情感中,潤物細無聲的完成了教化工作,筆者曾回憶童年時爺爺奶奶的飯桌教子,發現他們把「愛、情、理」融合得如此完美,我連他們六成的功力都還達不到。)

小孩受上輩熏陶也讀書明理,同時,又和大人一起下田勞作,記得小時候,自己看到爸爸和媽媽在田間勞作,當看到父母辛苦勞作的背影,一起勞作,自己體驗到勞累的辛苦,同時,也看到父母承擔了更多的勞動,內心自然對他們產生心疼感,自然就產生一種家庭的責任感,自己就會在田裡多干一些活,因為自己多干一點活,父母就可以少干一點,就不用那麼累了。而和爺爺奶奶一起在家做家務、和奶奶在菜園種菜時,和他們一起幹活時,就會體驗到勞作的辛苦,所以,看到爺爺奶奶幹得比自己更多,自然產生一種心疼感,這種對長輩的心疼感,自然會轉化成對他們的尊敬和愛戴,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多承擔一點家庭責任,讓爺爺奶奶,或父母親以後更輕鬆一些。

所以,耕讀傳家,通過耕作體驗父母長輩的辛勞,感同身受,產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對長輩的尊重和愛戴,如果家庭中還有書籍,長輩的教化,加上家庭的讀書,學校的知識學習和課外讀書,則更進一步明理,感性的體驗加上理性的思考,心靈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這就是耕讀傳家的特點。而且,在勞作中,還會碰到很多困難,父母長輩解決困難的思路、方法,以及作事的計劃性,都會影響小孩,讓小孩長大後,碰到困難勇於面對挑戰。

朱自清在《背影》中,對他父親背影的描述,打動過許多人,筆者相信,朱自清在家裡勞作時,經常看到父母辛勞的背影,而離別時父親在火車站台的背影,因為平時生活的積澱,讓他在這個特殊的情景下更是觸景生情,產生一種為人子的責任感。所以,耕讀傳家,對長輩的學習和模仿,雖然不能像道德傳家一樣對長輩信仰崇拜,將長輩的優點完全複製下來,只繼承了部分優點,也繼承了部分缺點,但部分優秀品德和良好習慣,也有一定的傳承,所以,耕讀傳家,相比道德傳家要次一些,但也不錯。

所以,古代很多入仕的官員,老了致休後,就帶著一大堆書歸耕田園,繼續傳承這種耕讀傳家的文化,而且在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再加上詩書傳家的特點,即:耕讀傳家+詩書傳家。這比一般的耕讀傳家,就更進一步了。

三、詩書傳家

古代科舉出身的官員,以及讀書人的子弟,大都是詩書傳家,即常說的「書香門第」。古代的詩書傳家,四書五經,會教小孩做人的道理,但是缺少耕讀和父母一起辛勤勞作的親身體驗,所以,很多的道理難免只停留在表面,缺少自然的對小孩的感化作用。所以,詩書傳家,和耕讀傳家相比,又差了一個境界。就像一個軍事學院的,學了很多軍事理論,但是從沒上過戰場,自然不會有實戰的那種親身體驗。

現在的一些家庭,大都是詩書傳家,但又不全是,古代的詩書,更多的修身的道理,現在家庭的讀書,更多的只是拓寬知識面,不是將詩書中的道理,和一些行為習慣,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現在家庭小孩的讀書量比古代是多多了,但是,更多的側重於應試教育層面,自然,比一般的詩書傳家要差一個檔次了。

四、富貴傳家

最後是富貴傳家,缺少道德上的言傳身教,也沒有和父母長輩一起辛勞幹活的親身體驗,父母更多的精力用在獲取財富上,陪伴小孩的時間比較小。於是,由於缺少對小孩的陪伴,所以父母內心有內疚感,於是,用物質來彌補這種缺少陪伴的內疚感。在這種家庭文化的熏陶下,小孩認為,物質就等於「愛」、物質就等於「親情」,但是小孩內心是缺少愛和親情的滋養,所以,其內驅力有限。

但是,並不是說富豪的家庭,就一定是富貴傳家,傳家方式,並不限於社會階層。富豪在奮鬥的過程,也帶著小孩一起參與,比如說富豪父親開個工廠,而父母帶著孩子,經常在周末或寒暑假,帶著小孩一起當工人,體驗這個拼搏的過程,那小孩也同樣能體驗到父母的辛勞,小孩也能體會到父母養這個家並不輕鬆,也同樣會心疼父母,這和農村的耕讀傳家的田間勞作其實是很相似的。

富貴傳家,即是只以物質來傳承,小孩體驗不了父母獲得富貴的辛勞過程,自然沒有感同身受,自然也不會體諒父母,而且,物質上不斷的給予,被子女當成理所當然,所以,一個賺,一個敗,因此,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湖南衛視有一個節目叫《變形計》,裡面很多城市不可救藥的「壞小孩」,到貧困的山村呆上半個一個月,就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其實,這就是體驗大人勞作的辛苦,有感同身受,培育出來的同理心,同理心發展了,就懂得體諒父母了。而富貴傳家,光以物質給予小孩,小孩是發展不出同理心的,自然也不懂得心疼父母,自然崽賣爺田不心疼。

現在的家庭,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的工薪家庭、或知識份子家庭,筆者認為很多屬於「詩書傳家+富貴傳家」的方式。很多是只要小孩成績好,什麼家務也不用干,父母只關注小孩的成績,成績好大於一切,而且,在成績上給小孩極大的壓力。這樣的方式,小孩無法體驗父母的辛苦,不管父母說「為了小孩好,自己有多麼的辛苦」,但是沒有什麼用,小孩沒同樣的體驗,他不知道這個有多辛苦,他看到父母做起來很容易,以為父母一點都不辛苦,或者經過父母的教育,知道父母辛苦,也只是大腦的「知道」而已,沒有感同身受,自然不太會心疼父母,同理心發展就不夠。

所以,讀大學的子女,會要做建築工的父母買IPhone手機,會拿著父母的辛苦錢,和一幫同學朋友在KTV含著淚唱著《父親》。所以,溫飽小康之家,卻大多用富貴傳家的方式。即使出生時的天賦是差不多的,但我們的子弟基本上一代差過一代,因為雖然知識面更寬,但同理心沒開發,心智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

五、結束語

前兩年網上有一個視頻,是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博士何江,一個寒門學子,出生於湖南長沙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鍾村。他們村,很多人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但是,他父母為了他們,寧願在老家務工和種田,不出門打工,何江很幸運沒成為留守兒童。而何江的父親是高中畢業,有一定文化,小時候不管有多累,何江的父親都會給兩個兒子講一個睡前故事,所有故事的宗旨都指向「好好學習」。而何江的母親,和多數農村婦女一樣不識字,但是嚴父慈母,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有智慧,經常鼓勵兩個孩子,在母親心中,兩個孩子都是最棒的。甚至要求小孩把課本中聽到的故事講給自己聽,遇到不懂的,還會討論一翻(這就是平等的思想)。自然,這個家庭,和中國傳統的「耕讀傳家」實在太像了。而耕讀傳家,是最適合普通的平民家庭的最經濟的傳家方式,是文盲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精英的傳家方式,自然,耕田的家庭,照樣培養社會精英。

筆者同村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同族子弟,其家庭也是如此,父親是高中畢業,是小學的代課老師,母親在家中務農,性格很好,他奶奶對孫輩也非常的溫和慈愛(他奶奶是筆者最尊敬的幾個老人之一,以前小時候,筆者除了和自己的爺爺奶奶等,最喜歡和他奶奶聊天),筆者發現,他的家庭就是典型的耕讀傳家的類型。

目前,以清華北大兩所大學舉例,二者2015年自主招生的比例佔了清華北大整個錄取人數的67%,高考裸分錄取的,才33%。也就是說,清華北大招3個人,有2人是通過自主招生降分錄取的,只有1/3是通過高考裸分錄取的。而且,自主招生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其它985學校也以清華北大為標杆學習。當年,農村考進清華北大的學生,只佔清華北大錄取人數的10%左右。

而自主招生,不管是什麼領軍計劃、還是什麼博雅計劃,都跟什麼奧數、國內國際各種比賽獎項等等有關,比如一個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比賽,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老師,會提前把國內一等獎的學生搶掉。而這些比賽,一般的縣城中學,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所以,現在985學校錄取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大中城市的省市重點高中,一般的縣中,根本競爭不過他們,因為,這些省市重點高中,教育資源雄厚,有專門的老師,時刻跟蹤這些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信息,然後制定有針對性的競爭方案,而信息的不對稱,正是導致省市重點高中和一般普通縣中的差異區別。普通的縣級中學,還是圍繞著高考來走,卻不知道一流的大學,已經越來越傾向於自主招生了,在高考前已經下發了錄取通知書,對這些重點學校競爭獲獎的學生,提早錄取或高考降幾十分錄取。所以,普通縣級高中,怎麼可能競爭得過教育資源如此豐富的省市重點中學?

而農村的孩子,大多數是在縣城中學讀書,而且,很多是留守家庭,連父母基本的陪伴都缺少,而且,有的父母有時為了彌補陪伴小孩的不足,只能以物質來彌補。所以,大學的自主招生,加上農村平民家庭還染上了對小孩富貴傳家的教育方式,這兩個因素,註定了,小孩遠遠無法和城市的小孩競爭。

但是,如果農村的家庭,恢復耕讀傳家的傳統,像湖南的哈佛博士何江的家庭一樣耕讀傳家,那麼,筆者敢肯定,農村孩子上清華北大、985重點院校的比例會增長一倍以上,能達到20%以上比例。如果縣城中學,也像省市重點中學一樣,跟進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信息,並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和省市重點中學競爭。這兩個措施都到位了,筆者相信,農村孩子上清華北大達到30-40%的比例,是完全有可能的,自然,上985重點院校的比例也會大幅提高。

當然,從入世的角度來說,有人志在當官,有人志在發財,有人志研學術,有人志做神仙。從出世的角度來說,有人志做聖賢。並不是說優秀人才必須得上重點大學。但是,從世俗入世的角度來說,上重點大學獲得世俗成就的概率是更高的。

(對於讓小孩削尖腦袋拚命上重點,學習好就一俊遮百丑,筆者並不是很熱衷。筆者最看重的是健康,其次是良心品行,第三才是成績。小孩能考上重點當然不錯,但考個二本或職業學院的合適專業也沒關係,能養家糊口就行。寫本文只是就中國家庭幾千年來的傳家方式,在當代的劇烈變遷進行一些剖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新品上市第十七期
清水潺潺流經心理路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