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堂博物館館長、作家、綉娘友聚談「非遺」 蜀綉版蔣兆和《杜甫像》現場展示受歡迎

草堂博物館館長、作家、綉娘友聚談「非遺」 蜀綉版蔣兆和《杜甫像》現場展示受歡迎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以來全民關注的熱詞。但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一個直觀的認識。2月3日下午,一場名為「芙蓉友聚」的文化沙龍活動,在成都購書中心舉行。因長期關注非遺而有「非遺作家」稱號的作家李詠瑾,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劉洪,遂寧大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兼大英漢陶博物館館長蔣銘,作家曹紀祖,獨臂綉娘陳再英、青羊區殘聯公益人士任易等人士一起,分別就各自具體的領域、角度,比如「中國第五大發明」卓筒井、著名文化地標杜甫草堂,以及非遺助殘的動人故事,談到非遺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眾人都一致認為,非遺離我們並不遙遠,而是滲透在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中。

在卓筒井的分享環節,圍繞作家劉裕國的非遺新作「蜀鹽說」,大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兼大英漢陶博物館館長蔣銘分享了卓筒井的構成、發展和歷史影響。卓筒井是手工製鹽的活化石,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鹵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明於北宋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在現場還向讀者介紹了根據卓井筒發明過程而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蜀鹽說》。作家、評論家曹紀祖從小說的文本之美出發,分析了「蜀鹽說」一書的文學價值和社會示範作用。

李詠瑾在現場講述了非遺保護的生動案例,提到非遺保護的時間緊迫性、意義的必要性,以及將非遺與現代生活進行結合,發揮現實作用。她以重慶市黔江區土家族的非遺傳承和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的非遺保護為例,論述了非遺的歷史發展和民族個性,並分析了在全球化趨勢下,非遺的發展現狀和轉型趨勢,呼籲人們進一步關注非遺,增強文化自信。獨臂綉娘陳再英和公益人任易分享了四川省殘聯在非遺助殘方面所付出的一系列努力,引發了現場觀眾陣陣感動的掌聲。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劉洪,近些年來推動草堂文創產業起步發展。他曾任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辦公室主任,創辦「草堂文創館」。劉洪館長從保護非遺的重要性出發,暢談了草堂在非遺傳承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以及將非遺與時下大熱的文創概念相結合,所呈現的一系列文化特色。在此次活動現場,包括「綿竹年畫」在內的多種非遺傳統工藝,與杜甫草堂豐富的文化元素相結合設計開發的生活用品、文具用品、藝術品,也進行了現場陳列。其中包括有著名畫家蔣兆和經典之作《杜甫像》的蜀綉版,有將銀花絲與杜甫草堂建築形象結合的首飾工藝品,精緻可人,受到參觀者的歡迎。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攝影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冰花男孩」10歲姐姐獨立照顧家人,因奶奶生病想當一名醫生
「五極居」老人張文敬 前後7次出入南北極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