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如何理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如何理解?

塞翁

【原文】

得失曾無定形,禍福互為倚伏,塞翁一段因緣,人皆知之,而未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湯,筋攣不伸,畜雙拐為二侍,若將終身焉,作跛腳法師歌自嘲,有「只愁此腳不終疾」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為詩讖,而依然奉以為詩規也。且感且懼,願無忘射鉤。

【注釋】

塞翁:《淮南子·人間訓》載:「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成語「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即本此。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處。

射鉤:春秋戰國時,當時管仲與鮑叔牙各為其主,管仲用箭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後鮑叔牙勸桓公不計射鉤之恨,召而用之,遂成春秋時第一霸主。

【譯文】

得和失並沒有固定的情形,禍與福也是互相倚伏著的。像「塞翁失馬」這一故事,雖然廣為人知,而人們未必真信會有那麼一回事。我曾失足陷入沸湯中,腳筋蜷曲不能伸直,走路須依恃雙拐。心想大概終身都只能是這樣了,因作一首《跛腳法師歌自嘲》,其中有一句「只愁此腳不終疾」。可是沒過多久,曾經燙傷的足部便告痊癒,又能屈伸如故了。自笑以為會應了詩讖,然而如今依然奉為詩規。心中且感且懼,但願自己不要忘了射鉤的故事啊!

【學文解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成語,是說:失去了,不一定是壞事,可能避禍了;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後面麻煩事就又來了。那麼從世俗的角度,這是一種哲理,告訴我們得失都不要太在意,讓心態放平,這是世俗中間的哲理,但是這裡邊也有它的無奈。

如果用佛法去理解,我們就知道這是因果的力量在起作用。過去我們造作了惡業,現在就可能會有惡果;過去我們造作了善業,現在我們就可能結出善果。過去我們善善惡惡,善惡交互,那麼現在我們同樣有善有惡,就會出現「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的故事。這是世間法,這是六道之內的東西,所以這裡邊有痛苦,這裡邊有損失,所以佛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如果我們「諸惡莫作」了,一點點的惡都沒做,那麼將來一點點的惡果都不會有,不會出現不好的事情;如果我們「眾善奉行」了,將來我們得到的全是好的結果,怎麼可能有不好的事呢?所以佛法比世間法那是高超出無窮,高出無數的層次,只有依據佛法,依據出世間法的理念去指導我們自己,指導我們修行,這個啊才是根本,才是根本!

∞ 精彩推薦 ∞

∞ 本源法師弘法視頻 ∞

弘法 實修 安養

教遵天台 行歸凈土

1、東台彌陀寺每年舉辦佛七、短期出家、傳三皈五戒梵網經菩薩戒。

2、每月六齋日傳授八關齋戒,農曆正月、五月、九月整月傳授八關齋戒。

3、每月十五、三十誦戒、學戒。

4、每月不定期放生2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彌陀寺 的精彩文章:

為教化習氣惡俗的500戶人家佛陀用了這招
彌陀寺將於2018年2月11日為天下所有癌症患者祈福!

TAG:東台彌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