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到極致一刻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到極致一刻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

民族歷史淵遠流長

百姓生活豐富多彩

剪紙燈籠筷子熏香年畫

傳統生活生成了文化

文化生成了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之 剪紙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戶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剪紙和所有中國民間的手工藝術是一樣的,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在充分了解中國剪紙歷史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到中國剪紙的由來,對於我們學習剪紙和進行剪紙藝術創作將會更加的有利。

中國民俗文化中,剪紙始終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較早的剪紙藝術形式就是我們今天已經非常熟悉的剪紙窗花,這種手工剪紙文化到現在依舊被完整的保留著,這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剪紙文化是非常深厚的。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中國傳統文化之 燈籠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燈籠與中國人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

燈籠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魏存成介紹,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便攜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南史》記載有「壁上掛葛燈籠」句。葛,就是用麻織成的白色粗布,用它製成的燈籠,可能就是紗燈的原始雛形。

中國傳統文化之 筷子

筷子文化源遠流長,最早的稱呼是「箸」。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我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並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國四大發明之外的又一大發明。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之 熏香

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邀天集靈,祀先供聖,是敬天畏人的體現,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

爐瓶三事也稱爐瓶三式、爐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時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組成,分別為:香爐、香盒、匙箸瓶。香爐用來焚香;香盒用來盛裝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鏟),香箸用來夾取香料,香匙(鏟)用來處理香灰,兩者一同收納於瓶中。

香對他們的意義可謂非凡。

明朝屠隆的一段話對此是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

張愛玲說:一支香,一縷煙,既可靜思,又能鬆弛神經。燃香、點香,往往像是一幅畫,更是一種美態。自古以來,人類精神文明的精緻化,無非就是靠著一份『閑情雅緻』的心態來經營。一個人奮鬥一生,也只不過盼望在晚來餘生,能得個『閑雲野鶴』的養老日子。

中國傳統文化之 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其名稱有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宋代曾被稱為「紙畫」,明代則稱為「畫貼」,清代稱作「畫片」、「畫張」、「衛畫」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在漫長的歲月里,年畫一直是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漢族農耕社會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瑞狗迎春,2018春節即將到來,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我國歷代有名的年畫,和大家一起,品味中國傳統的年畫文化。

漢·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

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晉·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北朝·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

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唐·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

五代·盪鞦韆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里盪鞦韆。

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宋·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

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元·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

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明·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

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清·打陀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

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END-

智然教育|發現成長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教育 的精彩文章:

父母情緒管理好了,才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

TAG:自然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