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昊:龍吟細細 鳳尾森森——漫談竹和竹文化

曹昊:龍吟細細 鳳尾森森——漫談竹和竹文化

原標題:曹昊:龍吟細細 鳳尾森森——漫談竹和竹文化


曹昊 男,1978年生,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藝術設計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會員,藝術家、作家、古代竹雕收藏家。著有《城市社會藝術史拾遺》、《永恆之城》等著作。


龍吟細細 鳳尾森森


——漫談竹和竹文化


曹昊

一 凄美之竹


《紅樓夢》中有一段,講到賈寶玉去找林黛玉,剛走近林妹妹的瀟湘館,但見館外的竹林一派「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的優美意境——曹公此語不凡,龍吟寫出了風吹竹林的蕭瑟之音,鳳尾則描繪了竹葉的優雅茂盛之態。我們也大可發散思維,認為竹子的風流蘊藉,正是美人黛玉的傳神寫照。


林妹妹的住處名叫瀟湘館,援引的是那更為著名的關於那湘妃竹的故事,人們說那竹子上的斑點是堯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淚所化,他們因為思念亡夫而淚灑江邊。同在清朝的另一個藝術家鄭板橋,也留下一段關於竹子的著名詞句:「夜闌卧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更使竹子增加了寒苦的意境。


但是所有的文人都一致認為,一個人處於愉悅和順當的境界,是寫不出什麼好作品的,所以才會有辛稼軒才會說「為賦新詞強說愁」。竹子的凄美、寒苦和悲涼特質,正是中國文化源源不斷的營養,以至於王獻之走到哪裡都要種上竹子,聲稱不可一日無此君,而白居易嫌自己的謫貶之地太過荒涼,「黃蘆苦竹繞宅生」——竹子是一個繞不過的主題,真是愛也離不開它,恨也離不開它。



圖一 清 紫砂竹節紋墨床 曹昊藏


竹子是文人的摯愛,但是有些東西是沒法用竹子做的,比如說這個墨床。那麼用紫砂做一個竹節紋飾的墨床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清代是仿生陶瓷的鼎盛期。雖說用一種材質模仿另一種材質的做法,從美學角度看顯得笨拙,但是模仿得惟妙惟肖,卻能帶給使用者一種極大的樂趣。



二 文人美學

因為文人比從事別的行業的人更為鍾情於竹,所以我們在這裡要談的竹文化,其實就是文人的文化,以及文人的美學。文人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的重要體現,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它的價值高過了中國文化中其它的美學類型,比如說宮廷藝術和宗教藝術,因為世界上其它國家也都有宮廷藝術和宗教藝術,但是他們都沒有發展出他們的文人美學。


這是因為中國的文人和外國文人的本質不同。歐洲的文人和從事其它行業的人並無不同——他們渴望建功立業,成就大事,名垂青史。中國的文人難道不渴望這些嗎?當然渴望,但他們不說,因為這個俗。比起沒有名垂青史,他們更害怕別人說他們俗氣,這是致命的。這種風氣自魏晉始,一千多年都沒改變,到明清時期還愈演愈烈。在他們眼裡老百姓當然是俗人,和尚道士也是俗人,甚至皇帝都是俗人——但最俗的就是有錢人,為了和俗人劃清界限,他們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和審美,這種審美的主要特徵就是體現出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在熱愛自然的背後,中國文人的潛台詞是:這個世界俗不可耐,我要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但是有幾個人真的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呢?答案是沒有,因為人是社會動物嘛。但是我們可以把深山老林搬回家嘛,文人們自信滿滿地說,於是有了私家園林。但這只是有錢的文人,一般的文人會選擇更加簡易的辦法,比如在門口修一個竹籬笆,在不大的後院放上一塊山裡挖來的石頭。這石頭可不是亂放的,一定要倚牆而放,再在新刷的白牆上撒一些殺魚的血水,這樣剛栽下的爬山虎就會很快順著腥味爬上去,有了山居的感覺。如果你把一塊大石突兀地樹在你家後院的正中,就會被譏笑是個暴發戶。


文人美學就這樣形成了,它除了在所有事情上追慕自然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知道老百姓是怎麼做的,你知道了然後避免它,就是不俗了。為了防止人們稀里糊塗地俗了,有些好心人就寫了一個「如何不俗」的指南,比如說文震亨的《長物志》,你若按照書里寫的做,包你高雅得不要不要的。



圖二 清早期 書卷形竹雕隱居圖筆筒 曹昊藏


隱居是文人的永恆夢想,就像現代人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古人希望「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但是他們自己也知道這是一個奢侈的願望,於是他們開始想像自己是一個能夠住在森林裡的人,比如說一個得道的高僧。


在這個筆筒上就表現了這樣一個僧人。高僧濃眉大眼,禿頂虯髯,有胡人之像,他愜意地坐在一棵歪脖子樹下,一個缽隨意地放在嶙峋山石上。樹木、山石和人物的衣裙呈飛動之勢,確為清早竹雕精品,不可多得。


四 竹子和氣節


我們要說的這個竹雕藝術,就是追求不俗的文人美學的極致體現。

因為文人想要和俗人劃清界限,他們仔細地考察了一下當時的社會,時在晚明,中國處於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社會很是富庶,城市文化發達,隆慶開關又讓許多外國的奢侈品進入市場,就是一些在官府當差的小吏的家裡也用起了奢侈品,比如黃花梨的床,紫檀的桌子,犀牛角的酒杯。他們還在家裡辟了書房,放上書,掛了畫。


你們都談詩論畫了,我們的臉往哪擱啊?文人中的領袖人物文震亨趕快規定:打傢具不要用什麼黃花梨、紫檀了,就用柴木大漆的就行,要不就用竹子,因為「竹能醫俗」嘛!用到金屬的地方,不要用金銀,就用古銅,最好有點綠銹。


在所有的材質中,竹子做的東西比木頭器物更受文人的喜愛,因為竹子不僅能醫俗,還象徵氣節。氣節,是一個比「不俗」更重要的東西,只是它就像汽車裡的氣囊一樣,不到關鍵的時候不會體現出來。但不體現出來不等於沒有,就像氣囊是車的標配一樣,氣節也是文人的標配。高雅的文人文震亨,在氣節的體現上也是不遑多讓,聽說大明亡了,立馬投湖自盡,家人把他給救起來,他就絕食,絕了七天,吐血死了。


你可能覺得這很了不起,但這其實是普遍現象,國家都亡了,你不敢死,連妓女都不如。與東林黨人過從甚密的大官錢謙益,娶了妓女柳如是,一天,他倆在湖上泛舟,柳如是問錢:大明都亡了,你有什麼想法?錢說沒什麼想法。柳說:我們投湖吧,怕它作甚!錢聽了不大同意,這殉國的事情也就放下了。


有人說:看樣子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有氣節呀!是啊,正因為他們沒有氣節,所以才要在家放個竹子筆筒,裝作有氣節的樣子啊。



圖三 清中期 竹根雕採藥老人 曹昊藏


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麼,讀過書的你可能會謅出什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那是教科書上說的,一個古代的文人不會這麼說,他會告訴你,他的最高理想是到山裡採藥,什麼靈芝啊、何首烏啊都是他的最愛,就算什麼都沒有採到,和麋鹿遊玩,聽聽鳥叫也是人生至樂。


他真的這麼想嗎?不知道,這也不重要,關鍵是他囑咐竹雕匠人做了個採藥老人放在他的案頭,而不是雕刻一個大肚子的官員。就這麼一點節操,成就了獨步古今的文人美學。


五 竹雕藝術家的范兒

就這樣有意無意地,竹雕成了文人的象徵,不僅成為他們的標配,也寄託著他們的理想,傾吐著他們的無奈和辛酸。他們中有一些人頗有藝術細胞,就開始拿起刻刀自己刻竹,刻好的東西可以自己用,也可用於知音酬唱。漸漸這名聲就傳出去了,應酬越來越多,業餘愛好變成了主業,這些人成了竹雕藝術的祖師爺,比如說嘉定派的創始人朱松齡。


朱松齡和兒子、孫子並稱「三朱」,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自己能夠設計圖樣,然後把它刻出來,這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但是大多數的人做不到這一點,他們要麼會畫不會刻,要麼會刻不會畫。大多數的時候,是文人拿著畫稿跑到竹刻的作坊里,指著這畫對匠人說,你就給我刻這個,其它的俗我不要。


匠人仔仔細細地看了看文人帶來的圖,嗯,確實比我以前用的好,於是刻好了之後,他把那畫稿偷偷地收起來,下次再刻一個同樣的,賣給別人,不用說,一定也是個文人啦。這些匠人,成為三朱之後的首批竹刻藝術家,他們是專業人士,模仿三朱和別的畫家,都能夠達到惟妙惟肖,是他們和三朱一起奠定了嘉定竹雕的基本風格。


匠人雖是匠人,但和文人呆久了,文人的那一套都學會了,換句話說,你如果不會這些,文人們也不會找你。在《竹人錄》里,寫到哪一個竹刻家,都要會寫詩,作畫,如果不會這兩樣,也得會飲酒,有名士風度。如果再因為不願意給那個大官刻竹被打了,那讀書人就更喜歡你了,因為你有氣節,刻竹如竹,表裡如一。



圖四清中期竹雕寒山拾得筆筒(局部)曹昊藏


寒山拾得也是清初文人愛好的主題,文人到底喜愛他們什麼呢?為了一個女人互相謙讓?還是他們哥倆的好基情?恐怕都不是,還是羨慕他們啥都不用操心,活的洒脫吧!


湖面上,一老一少坐在桃葉做成的小舟上,用掃帚劃著水,所作所為就和他們當初為了所愛的人出家一樣的荒唐,但是那「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瀟洒任性,又怎能不令那些為世俗之事而白頭的人羨慕呢?


六 簡樸的竹


以前都是匠人孤獨地創作,現在文人和藝術家都來幫助他們,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出於共同的對於竹子的喜愛。一直以來,還沒有哪一個藝術門類匯聚了這麼多不同類型的人才的智慧,這使竹雕真的達到了極高的境界,無論是美學還是技術都已臻完美。

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正因為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和勞動人民的通力合作,竹雕所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文人美學而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的縮影。一旦這麼說,連我自己都沉重起來,中華文化?啥才算做中華文化呢?


我覺得,中華文化首要的一點就是要簡樸,「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都是這麼說的嗎?作為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業民族,我們對於未來充滿危機感,那些能夠勤儉持家,積累財富和糧食以備荒年的人總是受到大家的肯定,相反大手大腳,驕奢淫逸的作風就會受到譴責,別說你是闊佬可以亂花錢,皇帝都很節儉呢。用竹子做東西可謂簡樸至極,這種植物長遍大江南北,它甚至都不是樹木,而是一種草本,生長特別迅速。不僅文人喜竹,老百姓更是用竹子做各種生活用品。由於竹材這麼有群眾基礎,所以迫切想顯示自己親民的皇帝也來湊熱鬧了。


為了表示自己是個節儉的人,皇帝在造辦處請了幾個民間的竹雕專家,比如說封錫祿,專門給他做竹雕的器物。在御用的竹雕作品中,有一個后妃用的小首飾盒特別辣眼睛:首飾一般來說不是金的就是銀的,但是這裝珠寶的盒子卻是一個竹雕的小盒子,做成一個惟妙惟肖的小馬蹄形狀(一種水中生長的植物球莖,可食),惹人喜愛的很。雖然裡面裝著貴重的東西,但放在那裡一點也不高調。透過一個小小首飾盒,一個惜物愛民的好皇帝形象一下就被勾勒出來了。除此之外,皇帝也是要傳達信息給自己的家眷:你們也不許瞎花朕的錢。


質樸不僅是美德,也成為君子擇物的標準,傳統收藏界喜歡把竹雕和木雕、牙雕和角雕並稱為「竹木牙角」,竹雕置於最前列,高過其它貴重的材料,這也是希望收藏者不要追求高昂奢靡的物品。


一個古代的竹雕藝術家,當他手握一節朽竹的時候,他不大會擔心雕壞,這樣自然和放鬆,反而會產生好的作品,因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自由。有句時下流行的話叫「人至賤則無敵」,竹材也因為它的低賤和唾手可得,反而成就了它自己,以及追隨和喜愛它的人。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星星、龍、長毋相忘、伍子胥:戰漢時代人們在銅鏡上留下信息
徐文寧:鈕祜祿氏熹貴妃「甄嬛」宮用祝壽織綉掛屏考(下)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