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月亮只有一個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月亮只有一個

來日方長多謝關注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

2018年1月31日晚間,一場天文大戲如約而至,「超級月亮、血月、藍月亮」一一亮相,而上一次見到如此奇景還是152年前的1866年。這一輩子能碰到也算有緣。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出生於1874,1965年去世,他無緣得見此奇觀,但這並不妨礙他寫出了曠世奇作《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其實與月亮沒有關係。

對於一個年紀輕輕就當上股票經紀人,世人眼中艷羨的中產階級,衣食無憂薪水豐厚,嬌妻愛子家庭溫馨,是什麼力量,令高更斷然切割與家人的關係,放棄一切,寧願一個人在塔希提島過著孤獨貧困的生活,而去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

毛姆筆下的《月亮和六便士》便源於法國畫家高更這段奇異人生的啟發。

這個故事是這樣:

一個年近不惑的大叔,家庭美滿過著幸福的小日子。為了追求夢想突然拋家別業,不在乎自己毫無天賦,不在乎是否能成功。哪怕身無分文,靠人救濟,與世隔絕,依然義無反顧。一病而死後,最終本可流芳千古價值連城的一屋子壁畫,也被土著妻子付之一炬,什麼也沒留下。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

坦率的講,這樣一個人,不是瘋子就是怪物。事實也確實如此,想想和高更同時代的梵高,如此決絕,何其相似。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筆下並沒有給到答案,書中只有不斷的追問和探詢。

無法逃避的責任、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慾望、「非如此不可」的執念、潛藏於心的同情,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借貝多芬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作品第135號的主題「非此不可?非此不可!」構造了一個沉重的生命個體---托馬斯。托馬斯一直想知道當一個人拋棄了他原先視為使命的東西時,他的生活里還會留下什麼。

全書頻繁出現貝多芬的這句頗有戲謔意味的話:非如此不可!貝多芬的原話至今還保留在波恩故居里作品的手稿上,依舊清晰可辨。圍繞著作曲家寫下這兩行字時的情緒有種種猜測,不管是瑣屑的靈感,還是形而上的真理,因此而譜成的四重奏,莊重而悲切。用在此書中更多傳達了深沉的哲學思考。

昆德拉在序言中引用了一句意味深長的希伯來古諺: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既然非如此不可,那還有什麼選擇呢?媚俗或者反媚俗。

生命一面是不可承受之重,一面是不可承受之輕,我們穿行於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最富盛名的作品往往是最矛盾的作品。

米蘭昆德拉還有一部大作《生活在別處》。

活著活著就老了,每個人都不乏如此感慨。隨波逐流還是尊崇內心的感召,這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月亮和六便士》

六便士或許唾手可得,月亮卻難以企及。

有些人雖不容於世,卻容於心。

畢竟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走在老路上

嚮往新生活

山高路遠後會有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話九說 的精彩文章:

TAG:十話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