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十九:周文王的文治,仁者天下歸心

長安萬年之十九:周文王的文治,仁者天下歸心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文韜武略的聖人明君。他遵循老祖先后稷、公劉的志業,效法祖父古公亶(dàn)父、季歷的成規,帶領周人以「外揚武功」為用,以「內修文治」為本,懷保小民、以德服人、禮賢下士,與民同樂,天下歸心。

懷保小民。周文王積極推行「以人為本」的社會政治變革,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鼓勵商業,商人往來不收關稅;徵收租稅有節制,實行藏富於民的裕民政策;健全法律,廢除「連坐」(一人犯法,親友受罰)等不合理刑法,解放了生產力,逐步形成了以「禮」為序的新形生產關係,在當時的長安地區建立了最和諧美好的社會。虞芮(ruì)爭訟的故事,就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周文王治理下的社會現狀。

周文王仁善中允,周邊諸侯國的百姓之間有糾紛,都願意找他裁決。一次,虞國(今天山西平陸)和芮國(今天山西芮城)的百姓因為地界爭執來找文王裁定。他們到了周國境內,看到耕田的人都在田間留下很寬的田埂,大家都互相謙讓而不去搶佔耕地。虞、芮兩國之人感到非常慚愧,商量說:「我們為地界而爭搶,恰好是周人所恥於做的事情,難道我們還要去找西伯(周文王)嗎?那不是自取其辱嗎?百姓習俗的培養,都是禮讓的結果啊!」虞、芮兩國當時都是殷商屬國,遇到糾紛,他們不去找商王裁決,卻仰慕文王的聖名,求文王審斷糾紛。諸侯聽聞此事後說:「西伯應該是受天命,得天下的君主了。」

以德服人。周文王篤行仁義,尊敬長老,慈愛幼小,愛民如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到田間勞作,知民疾苦;兢兢業業,治理國家,仁德懷遠。有個小故事叫「恩澤惠及死人」,最能說明周文王對普通百姓的仁德。

有一次,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了一具無名屍骨,官吏把此事報告給文王,文王說:「把他重新安葬了吧。」官吏回答說:「這具屍骨是沒有主人的。」文王說:「擁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的主人,擁有國家的人就是國家的主人。現在我就是他的主人了。」於是官吏把那具屍骨放進棺槨,重新安葬了。百姓聽到此事後,說:「文王真是個賢明仁德的君主啊,連人的屍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澤,何況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呢?」於是周圍諸侯國的老百姓紛紛扶老攜幼歸順於周。在農業社會,人就是生產力,至關重要。

禮賢下士。周文王求賢若渴,不僅對內重視發現、培養、選拔人才,而且對外招賢納士,吸引人才。文王對前來投奔之人,均以禮相待,因才施任。據說,他為了接待有德之人,常常到中午也沒有時間吃飯。孤竹國的賢者伯夷和叔齊,聽說文王禮賢下士,曾經商量著「為何不去歸順他呢?」但後來周滅商後,這兩位又「誓不食周粟(sù)」了。大名鼎鼎人姜子牙,還有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辛甲等商朝的賢臣也都紛紛投奔周文王,並且得到重用。

周文王能夠避免象父親季歷一樣被囚而死的命運,得益於他的禮遇賢德。文王被囚羑(yǒu)里時,紂王之所以沒有殺他,除了因為散宜生等大臣把美女、奇貨、良馬獻給紂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文王得到了眾多諸侯的支持,一些諸侯甚至要求和周文王一起被關押起來,這給紂王以巨大的政治壓力。商紂王迫於諸侯的壓力,不得不釋放文王。文王獲釋後,諸侯都到程地(今天的陝西咸陽東)迎接他的歸來,可以看出文王在各諸侯方國中的威望極高。

與民同樂。周文王征服密須國之後,凱旋途中決定,在灃京(位於陝西西安西南灃河西岸。還有一種說法是,靈台建在今天的甘肅靈台縣)附近修築一個用以觀天象和遊覽的高台:靈台。這有點象歐洲,特別是羅馬到處存在的紀念勝利的凱旋門。他親自動手規劃靈台的建築,並巧妙地安排布局靈台與靈沼。黎民百姓聽說文王要建靈台,紛紛前來幫忙,在一起勞動,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把本來不急於建設的靈台很快地就建好了。文王到靈台遊覽,靈台周圍的白鶴羽毛潔凈豐厚,母鹿長得肥大且毛色鮮潤,靈沼內滿池的魚兒都歡快地跳動,到處呈現祥瑞的景象。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孟子見梁惠王》篇。文王修建高台深池,老百姓不得不反對,反而高興自願地前來幫忙,孟子對此也很讚賞,他對梁惠王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此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看來,能夠達到「與民同樂」,首先要能夠「與民同好」,更要的是能夠「以民為本」,愛民如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周都長安,天下歸心。3000年前周人在長安地區孕育和實踐的「仁義禮智信」的樸素思想,後來經春秋時期儒家聖人孔子的凝鍊和升華,上升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長安地區,在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的發祥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八:西來東漸軒轅氏,阪泉涿鹿華夏一
長安萬年之十二:崇國,周族東進的絆腳石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