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需要從「心」來預防和治療癌症呢?

為什麼需要從「心」來預防和治療癌症呢?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不斷提高,「喝酒傷肝」,「肥胖的人容易得高血壓糖尿病」,「愛生悶氣的人容易得癌症」等等,這些觀點,已經是深入老百姓心中的常識。其中,癌症作為一種後果十分嚴重的疾病,受到人們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不斷的有健康媒體總結報道出諸如「什麼是癌症性格?四種性格的人最易患癌」,「遠離癌症,從調心開始」等,這些報道的核心觀點不外乎「不良的性格和情緒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

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看,癌症的發生是細胞代謝異常直接導致的。人體由大約5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在代謝和增殖的過程中,難免受一些理化因素的干擾而發生癌變;此外,由於代謝過程的自身程序性失誤,細胞本身也有一定的自然癌變幾率。可見,細胞癌變是一個難以完全預防和避免的事件。然而,細胞癌變和癌症的發生並不是一個概念,從細胞癌變到癌症發生要經歷許多未知的步驟,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癌變細胞躲避掉免疫系統的圍追堵截,從而發展壯大。所以,擁有一個健全的免疫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體免疫系統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與神經系統存在著結構和功能上的密切聯繫,一些神經遞質同時也是免疫調節因子,神經系統的活動對免疫系統功能產生著明顯的影響。除了負責人體的感覺和運動外,神經系統同時還負責著我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比如我們每天的感知覺、思維、記憶、情緒、意志行為以及社交、進食、睡眠、性行為等本能行為。反過來,異常的心理行為變化,預示著神經系統的異常活動,以及對免疫系統的干擾。

正是因為與心理和神經系統的密切關係,免疫相關疾病常被收錄到心身疾病名下,即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髮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軀體器質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癌症等。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了不良性格基礎和情緒與癌症的發生具有相關性。盡量迴避各種衝突,習慣克制、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很少表現出負面情緒,獨自生悶氣的C型性格因具有較高的患癌率,被稱為「癌症性格」;遭遇重大生活應激事件,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如喪偶的老年人一年內癌症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顯著升高。

然而在現實中,儘管很多人希望通過保持較好的免疫力,拒癌症於千里之外,但對自身的免疫力水平缺乏具體的判斷方法,往往以是否容易生病感冒來獲得一個印象。人們對如何調節免疫力也缺乏具體的認識,很多人購買、使用網路上宣揚的保健品、磁療儀等來「提高」免疫力。而醫生的判斷方法就很全面和科學,如個體的抗病力表現、恢復力表現、經常的情緒狀態、睡眠質量、營養狀況、肌肉含量、皮膚毛髮光澤、免疫細胞分析等。給出的建議也專業的多,如適量運動、保持樂觀心態、充足的睡眠、合理飲食均衡營養、免疫增強和調節藥物的使用等。其中前三條都與對心理和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對異常心理行為活動的干預間接地調節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而前者正是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在使用藥物的、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著大量的病人,其中不乏一些癌症病人,幫助他們消除心理衝突,提高社交參與度,改善情緒狀態,促進睡眠質量,達到增強免疫力,減少病情複發,提高生活質量的有益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用了這招 美癌症致死人數減少約240萬人
發現癌症後不治療,會不會活得更久?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