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景在平:血管外科10年發展的「三個轉化」及未來展望

景在平:血管外科10年發展的「三個轉化」及未來展望

我國血管外科作為獨立學科發展的歷史很短,但普及迅速。在診斷、治療、基礎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過去10年,中國血管外科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後血管外科的方向在哪裡?2018年新春之際,《門診》雜誌就此話題,與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心臟瓣膜疾病微創診治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景在平教授告訴我們,近10年來,隨著對血管外科疾病認識水平的不斷加深,腔內血管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我國血管外科出現了「三個轉化」,即疾病譜的轉化、器械的轉化、學科的轉化;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值得期待。

一、疾病譜的轉化

血管外科涵蓋的範疇為全身血管系統疾病,其疾病譜是所有醫師同仁學習工作基礎中的基礎。疾病譜的轉化,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1、模式的改變

人民群眾生活模式改變。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在不斷的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模式也在不斷的改善。生活模式改變的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九高一少」。「九高」包括物質上,高糖、高脂、高尿酸、高肌酐、高嘌呤;功能上,高血壓、高黏度、高外界社會壓力、高內界心理壓力。臨床上,經常遇到臨床癥狀不明顯的患者,比如高血脂和高血糖患者尚未出現併發症時,患者無自覺,僅表現出焦慮狀態,這在臨床疾病譜中屬於臨界癥狀。又如高嘌呤患者,時常出現由於高尿酸、高嘌呤對關節環囊刺激引起的關節酸痛,此時尚無法定義為痛風,只能算痛風前兆。而存在這些臨界癥狀的患者,在潛移默化之下心理狀態就會發生改變,稱之為病理心理的模式轉化。按常規的傳統醫學檢查模式,患者尚不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此時患者最大的疾病因素是心理因素,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糾正,患者就會出現抑鬱症,進而加重病情的進展。其次,「一少」就是運動減少。其中體力運動、腦力運動、新陳代謝運動等都屬於運動。因此針對此類問題的轉化,可覆蓋所有醫學領域。同時醫師的思維模式也需隨之轉化。需要考慮是否有明確診斷的疾病?血管硬化斑塊情況如何?血管狹窄程度如何?這些診斷方式將逐步被新的模式取代。

景在平教授舉例說,他曾經收治的一名動脈瘤患者,主動脈上有一個很小的斑塊,理論上應無明顯臨床癥狀。但是患者自述疼痛難忍,因迫切需要止痛治療收治入院。在分析患者情況、制定治療策略時,發現動脈瘤壁和周圍神經粘連,刺激周圍神經系統,導致出現疼痛體征。臨床上不具備手術指征,遂決定採用介入隔絕手術,於患者動脈腔內植入一層人工血管,將動脈瘤小斑塊與血流隔絕,使血流無法刺激動脈瘤附近神經系統,最終解決患者的疼痛問題。此次腔內隔絕手術目的不是為了防止動脈瘤破裂,也不是為了解決嚴重狹窄問題,而單純為解決患者的痛疼癥狀。血流每分每秒都在血管內流動,血流通過動脈瘤斑塊位置,每時每刻都在刺激患者神經系統,使患者感受到痛疼。通過治療模式的改變,完美解決了患者最迫切的問題,臨床診療思路正向著更細化、更深化、更泛化在轉化。

2、生存壽命的改變(老齡化)

隨著人民保健意識的增強、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醫學的進步,人民群眾平均壽命大大增加。同時由於壽命的延長,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全身血管系統疾病也相應地增加。景在平教授舉例說,人體的血管系統就好比自來水管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管道會出現生鏽、爆裂等問題。而血管系統由於長期血脂、血糖代謝異常等問題也會出現各種功能性疾病,因此對疾病譜的需求進一步增強。

基於以上兩點,更多疑難雜症出現,更多疾病的發病率增高,發病的症候群也更細化、更泛化、更基礎化。部分疾病的診斷、描述、治療的思路需重新考量。例如:突發性耳聾在排除其他原因後,可以理解成為耳動脈堵塞。又如,突發性失明過去可描述為一過性失明,現在描述為眼動脈或腦部某一根動脈梗塞。如今疾病譜轉化,理念也隨之轉化,這些疾病的描述向前推進了一步,變為梗塞缺血導致疾病。

二、器械的轉化

景在平教授行醫40年,1983年在一次簡單的腎動脈狹窄手術中首次接觸球囊,這次手術為景在平教授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使其整個診療理念發生了改變。器械的改變,對臨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景在平教授來說,那一時刻是整個中國腔內血管學起步的時刻。經過了一些年的努力,景在平教授已經成為了中國腔內血管學的奠基人,特別是在大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心臟瓣膜疾病的腔內微創治療技術屬世界領先,2016年捧回了我國血管外科界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也是中國血管外科發展奮起直追的歷史縮影。景在平教授用「三個代替」總結了35年來的學科進步並預測了未來的學科發展。

1、穿刺針代替手術刀

「巨創」轉化為「微創」。眾所周知「巨創」就是腦血管瘤要開顱;心臟瓣膜置換要開胸;腹主動脈瘤要打開腹腔等等。現在各種器械的轉化進步,穿刺針、導絲、導管、球囊、支架一系列器械,可解決上述大部分疾病。

2、音樂代替麻醉

目前臨床上多採用藥物麻醉,麻醉是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但是隨著微創治療理念的加深,臨床上完全可以嘗試其他方法,比如音樂,類似於催眠的效果,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中舒適地完成手術,同時還可以大大減少相關麻醉藥物的併發症。

3、門診代替住院

目前大量疾病的併發症、交差感染,均發生在住院期間。隨著器械的改變,觀念的改變,手術模式的改變,完全可以做到門診治療、門診恢復、當天出院。例如目前淺靜脈曲張的微創手術,理論上需住院一天,實際手術後觀察一定時間即可出院。

三、學科的轉化

景在平教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目前需要分為腦外科、胸外科、心外科、肝膽外科等專科。有疾病的原因,也有知識複雜程度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是器械。比如開顱和開胸用的器具不一樣,打開方式也不一樣,因此被迫分科。但是根據全身血管系統的未來進展進行考慮,一根「導管」就可以打破所有的界限,上至頭皮,下至腳趾,只要有一台DSA,具備了合適的技術、器械,是否還存在分科診療的必要?原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介入放射科,部分內分泌科、神經內外科、中西醫結合等,牽涉到循環系統的這些專科,原本的界限是否可以消失?即使當前很多人覺得不可能,這勢必將成為一種潮流,指導未來心血管相關疾病的診療。景在平教授本人牽頭創建並擔任主任委員的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二級協會)就是順應這樣一個發展趨勢的好的嘗試。

四、總 結

綜上所述,景在平教授從疾病譜的轉化、器械的轉化、學科的轉化等三個方面,給大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剖析。不僅闡述了血管外科的進步和趨勢,更對將來醫學領域的進步進行了展望。希望在新春之際能給廣大醫生帶來思考和啟發。最後,景在平教授表示了對《門診》雜誌的關心,這些年他看到了《門診》雜誌在不斷地創新和拓展,也看到了《門診》雜誌的學術越做越深入,對於《門診》的「轉化」亦倍感欣慰,也正契合了此次講授的主題。

景在平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心臟瓣膜疾病微創診治中心主任、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血管系統疾病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全軍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全軍血管外科學組組長;中國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組建21 個專家委員會,榮任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專業委員會腔內微創治療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委員會及科普與人文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並擔任亞洲血管外科協會理事、歐洲血管外科協會及國際腔內血管專家協會委員;中央保健委及中央軍委保健委持證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擅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心臟主動脈瓣膜疾病和腹主動脈瘤的微創腔內治療。

在包括國家「863」在內的國家、軍隊、上海市重大、重點項目資助下,在血管外科疾病診治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國家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近60 余項,相關成果在JAM COLL CARDIOL(影響因子19. 9)、CIRCULATION(影響因子14.739)等國際SCI 收錄及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0 余篇。出版國際、國內專著40 余部。先後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優秀科學成果獎,上海市醫療成果獎三等獎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獎勵。

倡導將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行醫理念,提出了「一魂三結合實現國際化」的建科思路,以患者為核心,注重人文關懷。近幾年,通過義賣自己創作的生命書畫作品籌集了數百萬愛心善款,並親自主刀,用微創手術成功救治了22 位心臟主動脈瓣膜疾病患者。2013 年,榮獲中國醫師協會頒發的「大醫精神」獎和上海市「教育年度新聞人物」;2014 年,榮獲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和第四屆「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2015 年,榮獲「楊浦好兒女」稱號和「總後首屆道德模範人物」稱號;2016 年,榮獲上海市擁政愛民模範稱號。2017 年,榮獲 「中國好醫生」稱號和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本文內容為《門診》雜誌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門診新視野|微信號:ClinicMZ

《門診》雜誌官方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三種食物給血管「洗澡」,防止腦部血管硬化,逼走腦梗!
血管遍布全身,通暢很重要,經常吃這些食物可以清理血管!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