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得了糖尿病,要搞清楚五件事情

得了糖尿病,要搞清楚五件事情

很多人在發現得了糖尿病之後,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人會因此變得沮喪,心情陷入一種「春恨秋悲」的消沉狀態;有的人會不以為意,認為到目前為止糖尿病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病痛,從而不看病不吃藥。存在這些極端心理的人並不在少數,作為剛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對糖尿病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如果僅憑這些個人見解,是很難控制好病情的,剛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先搞清楚五件事情。

第一件事:糖尿病的自然進程

糖尿病的自然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糖尿病前期;第二個階段是高血糖期;第三個階段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期。

糖尿病前期 是指空腹血漿葡萄糖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漿葡萄糖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存在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減低或兩者兼具。2型糖尿病是由糖尿病前期發展而來,《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預防的專家共識》指出,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標誌或分水嶺,如出現則標誌著將來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微血管並以及腫瘤和痴獃等的危險性增加。處在糖尿病前期的人,需要加強血糖監測,如果血糖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可確診為2型糖尿病,需要接受正規的治療,控制好血糖。

高血糖期 也就是糖尿病早期,在這一時期,患者的血糖高,但是還沒有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因為真正可怕的是高血糖導致的各種併發症。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夠積極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體重等指標,就可以預防或者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出現,糖尿病也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期 如果患者已經發展到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期,說明病程較長而且血糖控制不理想。但患者也不要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在這一時期如果能夠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體重等指標,積極治療併發症,就可以延緩或者控制併發症進展,爭取將併發症對身體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第二件事: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的身體獲益

糖尿病患者與健康人的不同就在於他的血糖高了,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將血糖降下來,盡量達到或接近健康人的標準。其實不僅是需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體重等指標也需要控制,因為血脂代謝異常是冠心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膽固醇在血中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與膽固醇結合)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認低密度脂蛋白屬於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越大。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發病因素,在所有腦卒中的患者中,至少有50%的人是由高血壓引起的,尤其是危險的出血性腦卒中(腦溢血)。腦卒中的危險性與收縮壓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而血壓降低可有效地減少初次腦卒中的發病率。而肥胖會影響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使病情不利於控制,因此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減肥,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

第三件事:控制血糖的方式——五駕馬車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被確診時會一臉茫然,感覺很無助,因為對於糖尿病治療和管理無從下手。糖友需要治療,需要了解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其指的是「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治療和定期監測」。

糖尿病教育是駕轅之馬,只有在掌握糖尿病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科學管理疾病,這就像是蓋高樓時打地基一樣,只有地基紮實了,高樓才能穩固。飲食控制需要和醫生共同設定合理的飲食目標,控制能量攝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種營養素,達到患者的代謝控制目標,並儘可能滿足個人的飲食喜好。規律運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減輕體重,提升幸福感。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飲食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採取藥物治療。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有助於評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的程度,制訂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時能夠反映降糖治療的效果並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除了監測血糖,糖友還要做到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體重指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標。

第四件事:不僅要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也很重要

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平時只檢測空腹血糖,他們認為空腹血糖水平不會受藥物以及食物的影響,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那麼他們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而事實卻是,很多人的空腹血糖正確,但餐後2小時血糖卻升高,這樣空腹血糖正常,餐後血糖高的患者就不能夠得到及時治療,會延誤病情。

餐後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能夠控制好餐後血糖,可有效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高血糖管理專家共識》指出,餐後2小時血糖升高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同樣餐後血糖與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發生也有關係,餐後高血糖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危險,《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高血糖管理專家共識》指出,餐後血糖快速升高會造成血糖波動,導致視網膜血管內皮功能下降、血管反應性增加。

第五件事:血糖的控制標準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要個性化,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預期壽命、併發症或合併症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考慮。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都盡量控制在4.4~7.0毫摩爾/升,對於老年患者可以適當放寬控制標準。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或併發症較嚴重的患者尚可以,但對於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的患者,由於輕度的高血糖就對血壓、心血管有不利影響。因此,要儘可能把餐後血糖控制在7.8毫摩爾/升,這也有利於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保護胰島β細胞的功能。

除了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對於大多數非妊娠期成年2型糖尿病而言,合理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為小於7.0%,更嚴格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如<6.5%,甚或儘可能接近正常)適合於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未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無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應。相對寬鬆的糖化血紅蛋白目標(如<8.0%)更適合於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或有嚴重合併症、適當的血糖監測、接受有效劑量的多種降糖藥物包括胰島素治療但很難達到常規治療目標的患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併發症,一個信號出現就要小心!
87歲的糖尿病老太太得了精神病?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