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明朝人的書,最好先搞懂大榼、大璫、大宗伯等概念

讀明朝人的書,最好先搞懂大榼、大璫、大宗伯等概念

明朝奇書不少,《萬曆野獲篇》,絕對可以算其中之一。作者沈德符記載了很多明朝的故事,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不少都是親自經歷、親耳聽來的。儘管,他自己沒有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儘管,出版的時候,稿件已散佚太多,但仍是今人研究明朝的重要資料。

這書雖然用了很多口語,現在讀來,跟我們說的話差不多,通俗易懂;但也有很多詞,初讀之時,卻不得要領。而且,他的這些用法,在很多明朝筆記中都存在。在此給大家分享幾個例子。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廣寒殿」條有寫到,「大內北苑中,有廣寒殿者,舊聞為耶律後梳妝樓,我朝成祖命留之,為後世鑒戒……然故老相傳,及貴臣大榼(音:科)、以至隸人,則眾口雲遼後妝台」。

「御膳」條寫到,「光祿大烹之門既遠,且所具不精,故以烹飪悉委之大榼輩。」

列位,貴臣好懂、烹飪好懂,但大榼是誰呀?

幸好,文中還有其它地方也用到了這個詞——

且看「駙馬再選」條中所寫——至萬曆十年,上因胞妹永寧公主將下嫁,選京師富室子梁邦瑞,其人病瘵羸甚,人皆危之,特以大榼馮保納其數萬之賂,首揆江陵公力持之,慈聖太后亦為所惑。

哦,看到馮保的名字了。原來,大榼就是大太監之意啊。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榼有三義,古代盛酒的器具;泛指盒一類的器物;刀劍的套子。

這三種釋義,都無法與太監對應起來呀……也許,是榼還有一種意思,在語義的流變中,消失了吧。

比起大榼來,大鐺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內府諸司」條有寫,「內宮十二監四司八局,總謂之二十四衙門……俱有大璫主之,所役殆數萬人。」

「隆慶七相之去」條寫到,「未幾,徐首揆被言,張又與大璫李芳謀令歸里」。

李芳乃是嘉靖一朝的大太監,那麼大璫,當然指代的也是太監了。

查「璫」之義,「漢代宦官充武職者的冠飾,後即作為宦官的代稱」。

其實璫並非只有武職太監才用。漢朝樂府《孔雀東南飛》里,即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之句。可見,璫只是漢朝人常用的一種裝飾品。只不過,後來因為武職太監帽子上也有這個玩意兒,就成了太監的代稱。

在《萬曆野獲篇》里,大宗伯、宗伯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比如——

又乙酉、丙戌間,沈歸德為大宗伯,立議禁奢崇儉,其議甚正。

但禮部尚書為徐瓊,其妾與建昌侯張延齡為姊妹,因以傳升宗伯,其不敢執奏宜也。

從沈歸德「立議禁奢崇儉」可知,他的職責與禮相關。

(圖片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確實,宗伯一職,起自周朝,掌管邦禮,有大宗伯為正,小宗伯為副。在明朝人的書里,大宗伯就是禮部尚書,小宗伯呢,則是禮部侍郎。

朋友們讀到此處,是否覺得明朝人有點麻煩呀。你就說大太監、禮部尚書、禮部侍郎不行嗎?幹嘛要拽文呢?

這個嘛,我們不好苛責古人,也許當時的習慣就是這樣的。便如現在好多人寫文章,不夾兩個英語單詞,就顯得不高大上一樣。所以啊,還是自己多學點知識比較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揭秘:明朝為了救小弟朝鮮,促成滿清崛起,最終導致滅亡
影視劇中老說的「推出午門斬首」是否符合史實?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