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漢末年宦官與知識分子的兩次殊死鬥爭,結局預示了國家的厄運

東漢末年宦官與知識分子的兩次殊死鬥爭,結局預示了國家的厄運

黨錮之禍,是發生在東漢朝廷的一次大規模衝突,這場衝突的雙方是宦官與知識分子。身在朝堂之外的知識分子與朝廷內的宦官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呢?手中無權,空有一腔熱血的他們又有什麼籌碼來與宦官們抗衡呢?這就是這段歷史的精彩之處。

這場衝突起源於東漢桓帝時期。當時國家選拔官吏的制度是,知識分子先上太學,之後再分配工作。制度本身很合理,但是到了漢桓帝時,上過太學卻無法分配工作的知識分子竟然達到了三萬多人!原來,古代朝廷的官位也是很有限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可是宦官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從來不需要考試,也無需上學,直接就當上了官員。官位的數量是有限的,隨著宦官數量的增加,很多上完太學的知識分子就沒有官做。每年積壓起來,這個數量就達到了可怕的三萬人。

知識分子們躊躇滿志,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他們與宦官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可是沒有一官半職的他們在朝堂上也沒有絲毫話語權,他們那什麼跟宦官斗呢?靠的就是聯名上書。

當時有一個叫朱穆的官員查辦了一起宦官貪贓枉法的案子,卻受到了其他宦官的打擊報復,被抓了起來。知識分子們以這件事為由頭,聯名上書皇帝,要求替朱穆坐牢,並提出「品核公卿,裁量執政」的主張,矛頭直指宦官集團。這些熱血青年們都悍不畏死,上書的言辭也越來越激烈,痛陳宦官對國家的危害。

法不責眾,皇帝害怕國家發生動亂,於是採取了溫和的策略,答應了太學生們的請求,釋放了朱穆,但是對於宦官集團也沒有深究,雙方一看都沒有傷到元氣,也就偃旗息鼓了。

其實宦官對國家的危害,在當時已經是人人皆知。只不過朝廷大員們顧及自身的利益,無法與宦官對立。反而是一些中下層的小官吏,敢於出頭反對宦官。李膺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膺是京城的司隸校尉,官職並不大,但是卻有執法權,別人在執法時不敢得罪宦官,他卻毫無顧忌。那時朝中有一個大宦官叫張讓,位高權重,他的弟弟張朔是野王縣的縣令。張朔無惡不作,濫殺無辜,連對孕婦都下得了手。後來這個案子落到了李膺那裡,張朔自感心虛,直接逃到了京城,住進了哥哥張讓家中,心想張讓的府邸自然無人敢闖。沒想到李膺毫不猶豫,帶著一眾兵丁直奔張讓家中,將張朔抓出來就地正法。

宦官們對李膺恨得牙痒痒,在這件事之後,宦官們集體在皇帝耳邊蠱惑,說李膺與知識分子們過於親密,恐怕就要造反了。皇帝迫於壓力,只好將李膺和三百多個太學生抓了起來。

好在李膺與宦官們鬥了這麼多年,手裡早就掌握了他們的諸多把柄,僵持一年之後,宦官們還是將李膺和學生們釋放,但是附加了一條:這些人永遠不再錄用為官。這也就是東漢的第一次黨錮之爭了。

如果說第一次黨錮之爭是知識分子們的萬幸的話,那麼第二次黨錮之爭可謂是太學生們的夢魘了。桓帝駕崩,靈帝上台沒多久,太學生們就按捺不住了,他們聯手外戚竇氏,計劃盡誅朝堂內的宦官。

可惜學生們始終涉世未深,又怎能斗得過混跡官場多年的宦官們呢?宦官們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率先將位高權重的竇氏設計殺害,太學生們頓時失去了靠山,成為待宰的羔羊。

這次宦官們再沒有手下留情,開始了對太學生大範圍的搜捕迫害。在這次行動中,七百多名太學生命喪黃泉,一千多名學生被抓。朝廷的官員中只要與黨人有半點瓜葛的,一律免官。

一場轟轟烈烈的鬥爭以宦官們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沉積多年的舊疾,非一朝一夕能夠輕易改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印章 的精彩文章:

20張圖、5方印,為你詳細講解篆刻刀法,其實沒那麼神秘
最適合初學者的篆刻工具介紹,零基礎立刻上手

TAG:老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