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我該怎樣與你溝通?
最近,就成都商報的一文《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引發了廣泛的網上討論。
他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北大畢業的留美研究生;他也是大家口中「白眼狼似的孩子」:十二年不歸,六年拉黑父母,萬字長文討伐父母。控訴他們的語言暴力,對自己的控制力。。。
有人讚美,有人譴責,眾說紛紜。
我想說的不是這對父母和子女的孰是孰非,而是反思一下自己,作為父母,如何在養育中和他們有效的溝通?
如何安全順利地度過他們的青春期,也叫叛逆期,圓滿完成「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陽光的人」。
我是一個好母親,剛剛結婚,便買了很多兒童心理學的書籍閱讀。剛剛懷孕,便買了「胎教儀」,為了上班不遲到,早起二十分鐘將胎教儀放在肚子上,給胎兒讀泰戈爾的詩,和他聊天,給他放音樂。
儘管我的醫學常識告訴我,可能沒有用的,但我還是堅持到了臨產。這就是做母親的的一份愛。
我不是一個好母親,在美國為了生存,自己要拚命地學習,工作有十多年在外地。這一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極為關鍵時期。
兒子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習生活,我們做父母的完全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監控」他,甚至從未參加過學校的「家長會」,沒見過每段成長的老師。
所以,他在學校得了什麼「警告」,只要他把信扔掉,我們就不知道了。
現在想起來很愧疚,我們只去參加過幾次他上台領獎:年級的優秀數學獎,年級的優秀英文寫作獎。
兒子在初中和高中的所有社會活動,網球隊,足球隊,校報編輯組開會等都是同學的母親們幫著送回家的。
青春期的兒子是一個陽光,善解人意,從小就很有主見,很強勢的孩子。雖然他不曾和我們正面頂撞(只有一次,是一個我想寫的故事),但從那執拗的眼神里,你能讀懂那份不服氣。
那段時期,我們父母和兒子間是東方傳統教育的中國父母,和西方現代教育的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溝通,存在著中西方文化差異和兩代思維方式的裂隙(談不上代溝)。
這是一個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在溝通中,我們逐漸地學會了相互理解,並體會到,不一定「老師」方都是父母,兒女也可以做「老師」。
雖然在他青春期階段,我們很忙,但是,我們在僅有的一點對他的教育時間裡,還是被他「教育」了。下面是我們「碰撞」出來的故事,希望對做家長的有些借鑒。
相信每一位中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都希望孩子拿回的成績單是滿分。
我們也是一樣,和兒子對話最多的內容便是,「最近有沒有考試?「今天考的怎麼樣?」,「作業寫完了嗎?」」。然後,就沒話了。
美國上大學是不需要考試的,但有一個SAT考試,如果考出高分,再加上在校成績和義工記錄,學生是有機會進「好大學」的。
我們做父母的對這個SAT考試很重視,希望兒子考出好成績。我問他,是否需要進補習班?他說沒必要,買一本參考書就可以了。我們說,多買幾本吧?他說,一本。後來,我買了三本。
那些年,我在外州工作,周末回家處理家務。
一個周末,距離考試只有十多天了,推開他的門,發現他沒看書,對著電腦。。。
「都什麼時期了,還玩兒遊戲?這麼不懂事!!」我爆發了,大喊著把兒子拽到屋子中央。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次對兒子凶。
他哭喊著反抗「我沒錯!我就是沒錯!」。我一頓猛訓,噼里啪啦,講了一堆很傷他自尊心,帶著火藥味的惡毒話。
過了一陣子,我也累了,氣也發泄了些許。便問他,「我趴門縫看了兩次,都看到你在玩遊戲,你說,要考試了,你不認真備考,玩遊戲,沒錯嗎?」。
兒子哭著嚷道「你發火前,為什麼不查看一下我的電腦屏幕上是什麼呢?張口就罵,你以為你是家長就可以隨便罵人,訓人嗎?我也是人呀!」
我腦子一下子蒙了,快步跑到他的電腦前一看,糟了,罵錯了:兒子正在網上做SAT考試多選題。
我的眼淚「嘩」地涌了出來,轉身去想一把抱住兒子,不料,被他用胳膊擋住了。
那天下午,我已經離開了他的房間,仍然可以聽到他在抽泣,我很難受,聲聲戳痛了我的心。
冷靜了以後,我走進他的房間,誠心誠意地向兒子道了歉。
從小到大,一直以為他是個懂事又省心的孩子,沒有什麼想法呢,沒想到,這一下午的談話,讓我的心被震清醒了。
他說,你們當家長的總是關心我的期末考試是否全A,偶然一次拿了B,你的臉上別提多難看了,不停地追問我,為什麼得了個B?我本來因為考的不理想,心裡很難過,你還讓我更難過。人家美國家長,孩子得個C,還說「Good job!呢」。
他又說,你們只關心我的學習,從來沒問過我「你Fun嗎?快樂嗎?」,你們大人自己不快樂就會感到是件事情,難道小孩子就不是人,不快樂就不重要了嗎?實際上,小孩子如果不快樂了,就像天塌下來了。
兒子的這堆牢騷,是在我向他道歉後,我的態度緩和了,他倒出的心裡話。
他的這番肺腑之言讓做媽媽的我無地自容,「那媽媽現在問你,你Fun嗎?快樂嗎?」我心疼地望著他。
他馬上搖著頭狠狠地說,「不快樂,非常不快樂。因為父母不和孩子聊天,不想知道孩子關於Fun的想法」。
我的心一陣陣地攣縮著。
後來,我把這次和兒子的衝突講給了先生聽,事發那幾天,他在外地開會。我們就孩子的溝通問題做了認真的檢討,覺得我們確實存在問題,需要改進。
以後的日子裡,在飯桌上和兒子交流時,我們都會盡量不問他的學習,他心裡也知道我們最在意的仍然是他的成績,會主動把成績單交給我們「審查」。
每次和兒子聊天,都會找些實際上我們並不感興趣,但估計他會喜歡的話題,關於美國音樂,球星等等,也聊不了太深,因為不懂。
聊來聊去,久了,總是這些話,自己都覺得無趣了。
相信每一家有青春期兒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不知和他說什麼,說不對了,嫌你啰嗦。說來說去的,變成了我們問,他簡單地答。
後來,我把這個顧慮講給了兒子,我說,「很想和你舒服地溝通,想做你的朋友,走進你的內心。可是,現在你長大了,不能像對小孩子那樣說話了。媽媽很困惑,你希望怎樣和你交流呢?」 。我仍然記得幾年前那次爭吵誤解。
他說,「你們如果想要一個好的聊天,就不要總是像提問題似的,你們自己說了長長的問話,給我的機會只能回答「Yes 」「No」。這種聊天的方式是聊不起來的,聽起來像審問。
他又說,舉個例子,你們問孩子「你們春遊玩兒的一定很開心吧?」,那麼回答只有「yes」。
換個方式,如果你們這樣問:「說說你們春遊都有什麼有趣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講很多話的。這樣話題就多了,就聊起來了。
我們都笑了,好主意,聽起來蠻有道理的。我們做父母的連連點頭稱讚。
對於和父母聊天,每家的孩子性格不同,所以聊天的多少也不同。我們的兒子在中學時期,不吃飯不下樓。也不一定和父母同時進餐,所以聊天的機會不是很多。
到了大學,因為在紐約上學,每周末和他通電話,他總是五分鐘內找各種借口結束通話。隨著兒子的成長和成熟,他也懂得「陪伴」的重要,越來越會和我們聊天了。
現在,他仍在紐約生活,周末會主動打來電話,我只要不放電話,他會耐心地找話題和我聊,直到我這端想掛線了。
我心裡很清楚,他用的是以前教給我們的聊天技巧:提個話頭,讓媽媽說,他只哼哈應著就行了,至於他在那邊眼睛盯著書還是電視,反正我也看不見。。。
電話結束了,當媽媽的我是滿心的歡喜:和寶貝兒子通了電話。
從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體會到,青春期的孩子再不是小玩偶樣受大人擺布,也不是成人般思維成熟得可以自控。這就需要父母和兒女有效的溝通,真的需要動腦筋的。
「說教」的效果不是很好的,孩子會很反感。我們做父母的,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了解孩子的想法,不知不覺地「引導」孩子,讓他跟著我們走,畢竟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生活經驗是對的。
話題又回到了上面那個鬧得紛紛揚揚的「北大父子」道德戰。我想,如果他們及時有效地溝通,兒子理解父母的愛子情結,如果父親聽聽兒子的心聲並尊重他的想法,如果父母不「run 」兒子的「life」,兒子的心理發育將會陽光些,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恐怕也不會這麼糟糕吧?
作者介紹:紫嫣淡染,在美華人女子,用紫嫣淡染了歲月,用文字溫馨了時光。如果這些故事暖了你的心,希望你能轉發到你的朋友圈裡與更多的人分享。版權所有。歡迎留言讓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和心情。
TAG:燭光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