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博縱覽】揭秘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展陳

【文博縱覽】揭秘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展陳

原標題:【文博縱覽】揭秘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展陳


201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史料陳列廳經過改造後全新亮相。據了解,新館共分為八個篇章記錄和呈現日軍侵略南京的史實,其中最核心的篇章為「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通過史料還原歷史。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3日正式推出新版史料展。與以往比較,新展陳融入了大量微觀史元素。這標誌著,我國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研究和展示,正逐漸由對宏觀史實的論證,拓展到對個體命運的關注。


新展序廳內,1213張照片組成的倖存者照片牆令人震撼。前牆左右兩側,1113張已經離世的倖存者黑白照片對稱排列;與之相對,截至今年9月仍然在世的100名倖存者彩照懸掛在後牆。每一名倖存者離世,他的照片燈箱也隨之熄滅。這些從浩劫中走來、也逐漸回歸歷史的老人,從此將影像定格,永遠凝視著這段民族傷痛。


「我們希望提到南京大屠殺,人們想起的不僅僅是一個30萬的數字。」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向記者介紹新展理念時說,搜集和展示1213張倖存者的照片,正是為了讓這段歷史更加真實可感。倖存者被銘記,不僅僅因為關聯著南京大屠殺這個標籤,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客觀、詳細地向公眾展示,作為普通人,他們的命運怎樣被戰爭改變,又怎樣走出陰影、過上新的生活。


南京大屠殺展覽展廳


人文視角關注倖存者的背後,是各界多年來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持續深挖。2006年,南京市檔案館從公安部門接收了民國時期「首都警察廳」遺留的200多萬份戶籍資料。經過四年的整理、編錄、數字化處理,製成150萬張民國戶籍卡片,入選第四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2017年開始,紀念館與南京市檔案館合作,將民國戶籍卡與館藏倖存者、遇難者資料一一比對,整理出上千張倖存者在上世紀40年代留下的戶籍照片,並最終遴選1113張,在新館展陳中展示。


紀念館史料部負責人艾德林說,歷史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時隔80年後,只有披露更多有血有肉、可觸可感的細節,才能抵禦時間侵蝕,讓一代代中國人感同身受體悟民族的苦難歷史。隨著史料不斷豐富、民間口述史採集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意識到,我們不僅要回應、論證史實的有無,也要挖掘、展示戰爭對個體生命的影響,引導每一個普通人思考,一場民族浩劫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照片牆


新的展陳中,滿是這樣從個體和微觀層面展示的歷史:18本金屬質地的「鐵書」,記錄下12000名大屠殺死難者名單,參觀者一一翻閱,彷彿在觸摸歷史。


1萬多盒個人檔案構成巨大的檔案牆,除了收錄檔案館館藏資料,還搜集了來自倖存者和死難者遺屬的口述資料。


展示戰爭前後各階段的史料陳述中,包括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庭作證的伍長德、與右翼分子鬥爭的李秀英等在內的多名倖存者經歷,被仔細挖掘梳理,介紹給每一個參觀者。

「屠殺時你看到了什麼?」「大屠殺持續了多久?」……對日訴訟獲終審勝利的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其口述史被錄製成3D影像,塵封的歷史再次被鮮活展開,每個來館參觀的人,都能直接與歷史見證者「對話」。


「歷史既需要高屋建瓴的宏觀研究,也需要細微到個體,還原一個個時代背景下的真實個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說,戰爭帶給每個人的創傷、恐懼,都是一段細微而有溫度的歷史。記錄和展示這些,對於後人研究大屠殺,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


(來源:新華網?王珏玢、楊紹功、邱冰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福州黨史】血灑蕉嶺的英雄戰士——緬懷陳亨光烈士
【榕城故事】皇帝賜名馬鐸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