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皇陵旁,一農民一鋤頭挖出了驪山陵,規模不亞於秦始皇陵
原標題:千古一帝皇陵旁,一農民一鋤頭挖出了驪山陵,規模不亞於秦始皇陵
驪山陵的秘密並沒有完全揭開,已經面世的秦俑坑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這一小部分猶如面歷史的鏡子,既使人們看到秦統一六國的歷史聲威,又看到秦「短命」的歷史教訓。
1974年春天,陝西臨潼縣的工人農民來到秦始皇陵東側大約1.5公里的地方抗旱打井。井已經挖得比較深了。井下,晏寨鄉西揚村青年農民楊志發和另一位叫楊彥信的農民,正在挖土裝車往井面吊。楊志發揮舞钁頭挖土,忽然,他的钁頭入土時發出如打破瓦罐的聲音,接著,又刨出一塊灰黃色陶片,上面還有明顯的衣服花紋。他繼續刨下去,越刨越多。第二天,他領著6位婦女將挖出的陶片裝了滿滿三架子車,送到了縣文化館。縣文化館立即報告有關部門。經過鑽探,發掘,原來這裡是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御林軍塑像坑。
塑像坑規模宏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依發現的先後,分為一、二、三號坑。三坑平面呈「品」字形排列,南一北二,共有戰車百餘乘,陶馬6百餘件,各類陶俑近8千件,還有大量實用兵器。在一號坑展廳,人們可以看到秦代步兵和車兵聯合編隊的雄偉場面;在二號坑展廳,人們看到的是步兵、車兵、騎兵三個兵種的聯合編隊;在三號坑展廳,人們可以看到秦軍指揮機關的真實形狀
兵馬俑坑中的秦俑不僅多,而且「大」和「精」。兵俑高1.7米至1.9米,馬俑高1.5米,身長2米。兵馬加戰車,又組成龐大的軍容。雕塑手法洗鍊明快,概括有力,注意細節。所塑陶俑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將軍」或莊重、嚴肅,或陰沉、兇悍,或堅毅、果敢。「士卒」有的稚氣未脫,有的蒼老瘦削;有的微微含笑,有的愁眉苦臉,有的幽默豁達,有的茫然無措。陶馬也很生動,馬腿直立,四蹄攢地,兩耳短促,躍躍欲奔事實上,整個兵馬俑坑只是整個驪山陵角落上一個小小的工程,主體則是陵墓本身。秦始皇從繼承王位時起,就開始在驪山腳下修築他百年以後的陵墓。
驪山地勢高敞,視野開闊,背靠南山,面向渭水,相傳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在全國征派70萬人繼續修陵直到他死去的時候,工程才算完結,前後修了36年。這就是驪山陵,又叫始皇陵。據文獻記載和考古探測,陵園有內外二城,總面積約有255平方里驪山陵陵基很深,格局和城池一樣,建有宮殿、樓閣、朝房,堆積了難以計數的奇珍異寶。為了體現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威嚴,陵內穹頂上用珍珠嵌成了日月星辰,模擬天象;下面用水銀造成了江河大海,形似八方輿地,四室排列著百官位次。棺槨用銅澆鑄。為防盜墓,陵墓內設計有暗藏的機弩,任何盜墓者進入陵墓都難免立即被射死。地面上陵園的宮殿建築更加壯觀,只是由於時光流逝被湮滅殆盡
1980年冬,在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現了秦始皇御用的銅車馬坑。坑有五洞,發掘其一,出土了8匹銅馬、兩輛銅車、兩名御官俑。這銅鑄的車、馬、人相當於真的一半大小。現已修復一車四馬,其上有各種金銀配飾1,564件。車、馬總重約1.8噸。這是當今考古發掘中震驚中外的瑰寶人們完全可以相信,有朝一日,驪山陵地穴的秘密被揭曉,我們將會看到秦王朝全盛時期經濟、文化發達的規模也會找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實證。
據史書記載,只「驪山陵」一項工程,就徵調了所謂刑徒75萬。而三個秦俑坑需挖土方十幾萬立方米,所需木材四五萬立方米,又要燒制大型兵馬俑八千多件,製作青銅兵器數萬件,這在當時需要耗盡無數役夫的血汗!此外,秦始皇徵調北築長城的罪人30萬,開發嶺南的50萬,修築全國馳道的則難以數計。各路徭役大軍異常艱辛。北伐的成卒,十個要死掉六七個,南征的大軍,傷亡總數達幾十萬,加之各路大軍的軍需給養補充供應,秦時服役人口總數不下三百萬,而當時全國的人口大約只有兩千萬,這是多麼沉重的無償徭役呀八十年代,國家撥款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公開對外開放,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參觀後讚嘆不已,稱其為「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當初一钁頭髮現世界奇蹟的農民楊志發,也成為二號坑陳列大廳一家旅遊品商店的特邀嘉賓,為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簽名併合影。
※秦掃六合後是如何實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TAG:奧秘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