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現代科技文化底蘊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文化的優秀性標準、脫貧評估、教育輿情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航:共治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
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工商大學分中心周航指出,共治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其核心在於改變政府「單兵作戰」模式,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社會治理。一方面,建立健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構建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推進協同治理。建立社會參與協同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堅持依法治理,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的理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社會治理、協調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在全社會培育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識,教育引導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伯項:增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現代科技文化底蘊】
南昌大學教授胡伯項指出,創新、發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色,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特別是隨著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化傳媒的發展,信息覆蓋的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人類進入了大數據、微傳播、微文化的時代,傳播方式、傳播環境產生了革命性變革。大量湧入的各種信息,既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視野,也增加了人們鑒別是非的複雜性和難度。在信息時代,網路輿論新形態使我們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斷發生變化,要樹立正確的網路安全觀,正確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係,加強創新意識,儘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因此,要高度重視網路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傳播,特別是輿論引導和控制的相關問題,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加強網路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依群:堅持文化的優秀性標準】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會長王依群表示,文化的優秀性,首先體現於時代性。文化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刻畫著時代的特徵。傳承就是要把不同時代的優秀文化應用於當下並賦予新的使命,要有利於實現新時代的目標任務。其次是民族性。我們是龍的傳人,必須傳承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現中華民族特點的文化,目的是保持線不斷、魂永駐。再次是思想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傳播正能量,激發人民奮發向上;應能啟迪和鼓勵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凝聚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提供治國理政借鑒。最後是經典性。在歷史長河中,經世代積澱、保存而傳承下來並在當下得到人們普遍認可,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和生命力的文化,方可稱之為優秀傳統文化。可見,優秀傳統文化是經典的、思想性強的民族文化,同時又是具有時代特徵、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只有明確和堅持這一優秀性標準,才能保證文化傳承的格調,才能堅定文化自信,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摘編自《解放日報》
【李勇:大學生參與脫貧評估「靠譜」】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行政學院教授李勇認為,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倒計時,一場全國範圍內的貧困縣脫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正在各地開展。其中,一些高校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諸如「學生娃參與第三方評估是否靠譜」的聲音也在悄然興起。
對大學生參與第三方評估應持肯定態度,大學生參與第三方評估有一定必然性,同時,大學生參與第三方評估實踐可保證評估質量,而且大學生參與第三方評估也有利於人才培養。「靠不靠譜」的憂慮反映出相關人士對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評估質量的擔憂,本無惡意,顯示出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今後3年,隨著大量貧困縣陸續退出,只要組織得當,管理有效,高校師生組建的評估隊伍就堪為一支可以倚重的力量。必須指出的是,擔任主責的評估課題組專家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調查問卷設計,採取切實可行的評估措施,把這支隊伍帶好,引領他們深入調研,促進黨的扶貧政策真落實,提交一份真實的評估報告,為打贏扶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舒剛:教育輿情治理要善用法治思維】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舒剛認為,教育輿情熱點事件之所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發全民熱議並廣為傳播,是因為事件集中反映了社會公眾長期關心關注的教育領域某一難點熱點問題,擊中了人們在追求優質教育資源過程中的種種痛點。教育輿情傳播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真實的民生訴求。因此,教育輿情治理的關鍵就是要理性分析教育輿情事件折射出的社會矛盾和民生訴求,抓住教育輿情現象和事件反映的本質問題,在教育輿情爆發後的第一時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並積極在法律框架下進行處理。教育輿情治理的關鍵就是爭取人心,只有善用法治思維,科學運用法治化的權威資源和治理方式,關注、挖掘和解決人民群眾迫切的教育訴求和優質教育供給之間的突出矛盾,才能不斷積累和培育社會情感資源,增進社會信任,提升人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
※伊朗最高領袖:美國以色列沙特是騷亂幕後策劃者
※楊冪賀歲新劇《談判官》定檔2月4日了,突如其來的官宣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