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搞貿易保護是歷史的重演,中國應主動出擊不能被動挨打

美國搞貿易保護是歷史的重演,中國應主動出擊不能被動挨打

加入貨幣戰爭時代真正的金融學習型社群

鴻觀察

美國搞貿易保護是歷史的重演,中國應主動出擊不能被動挨打

■ 文 | 鴻觀察 張洪平

特朗普在達沃斯論壇的表演很尷尬。雖然他變著法地美化「美國優先」的政策,想要把黑的說成白的,但在世界經濟論壇這個傳統上支持貿易自由化的場合,並沒有人買特朗普的賬。

實際上,美國的貿易保護傾向在歷史上一直很嚴重,搞自由貿易倒是沒有多久。美國立國以來,首先是宗主國英國對美洲大陸實行限制政策,規定美洲殖民地不能自己發展工業體系,一切製成品都要向英國購買,美洲只要乖乖充當原材料產地和最終產品的市場就好了。這種政策當然引起了美洲人民的不滿與反抗。

在美國建國之後,英美兩國的貿易摩擦也一直不斷。比較著名的有英國《航海條例》衝擊美國造船業。從那時起,美國就一直高舉貿易保護的大旗,當然,也會給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過,美國也因禍得福。其實際影響就是美國逐漸憑藉其廣闊的國土、眾多的人口(寬鬆的移民政策)、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了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國內市場,使美國可以成為一個高關稅、高工資、強工業、重科技、大市場的基本靠體內循環就可以生活的很好的國家。

這種狀況即使在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之後也沒有改變。憑藉一戰期間擴充工業生產能力的機會,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軍事實力再上一個台階,並一舉從債務國變為債權國。反觀歐洲大陸,德、法、英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一個比一個慘,俄國沙皇更是在戰爭還未結束之前就被推翻,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美國堅守的孤立主義、門羅主義一脈相承,可以說清教徒有一種堅忍的精神,他們直到美國的實力徹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強之後,才接手了英國「貿易自由旗手」的位置。

其實英國也不是一開始就鼓吹自由貿易的。在中世紀,英國只是歐洲的一個邊陲小國,經濟、文化都是歐洲最落後的地區之一。直到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開打之後,英國主動斷絕與法國的貿易,禁止羊毛出後,英國國內的紡織業才得以發展起來,並進而催生了工業革命,讓英國憑藉工業實力得以崛起。

英國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是在其獲得了工業上絕對的優勢之後。當你的所有產品都競爭不過我之後,我就可以開啟「自由貿易」,也要逼你「自由貿易」。這種情況下,當然只能是你把原材料賣給我,我把工業製成品賣給你,而不會是反過來。當然,這也會讓我的實力越來越強,而你在「自由貿易」的狀態下,是永遠不可能追上我的。

美國對自由貿易的態度,由反對轉向支持,其過程與英國一模一樣。在國內工業實力弱,競爭不過外國產品時,就實行高關稅,搞貿易保護。等到自身工業實力強大,可以只靠實力就碾壓外國產品時,就轉向支持自由貿易,其實質是要逼你打開國內市場,好讓他的產品能夠進入。而英國在一戰之後,不再堅持自由貿易,而是退回去搞英鎊區割據,也是這一理論的反嚮應用。

美國這種轉變,在二戰之前還只是理論上的可能,二戰後則變成了現實的需要。二戰之後,世界各國都被戰爭摧殘得滿目瘡痍。只有美國,不僅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的損害,還鍛煉了大規模、標準化工業體系的協調能力。這種生產能力在戰後立刻成了「過剩產能」,雖然歐洲國家可以用美國援助購買一部分,但與戰爭時期天量的消耗相比,仍是供大於求,這逼著美國必須立刻打開外國市場。恰巧,此時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美國都能運用自如。只可惜羅斯福總統不幸早逝,接任的杜魯門沒有羅斯福那種遠見,將蘇聯逼出了世界貿易體系,否則當時將是美國推進全球統一市場的最佳機會。

美國開放國內市場也是順著這個邏輯,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心態上,美國都已經做好準備領導全世界。既然逼著各國開放國內市場,那美國本土市場不開放就顯得說不過去。而且放眼望去,能與美國貨競爭的產品連影子都看不見。和搞貿易保護的蠅頭小利相比,世界市場巨額利潤的誘惑當然更有力,眼見穩賺不賠的買賣,哪有不做之理?

但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了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這裡面的制度缺陷要求美國必須不斷輸出美元,而這必然導致美國長期的巨額貿易赤字。這種狀況在歐洲、日本恢復經濟活力之後更加明顯,現在對中國導致美國貿易赤字的指責,只是一種轉移試聽的「傳統」,內在邏輯始終未變。

量變導致質變,美國長期輸出巨額貿易赤字,背後掛鉤的是越來越多、增長越來越快的美國國債。而且每次危機之後,美國只能花更多美元來暫時緩和矛盾,這意味著國債的進一步飛升。這種債務膨脹的極限就是政府財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國債的利息,20%就很危險,50%必然陷於崩潰邊緣。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測,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2030年超過36%。美元霸權的危機即使不是近在眼前,也已經不遠了。

當然,美國還有超強的軍事實力,足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其霸權。他可能會想各種辦法賴債權國的賬,比如用SDR將債務永久化為「股權」。但是手段再多也掩飾不了美國正逐漸衰弱的真相。

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特朗普延續的復興美國製造業戰略,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反抗。但是在生產率沒有大幅提高,財富日漸金融化,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加劇,社會矛盾頻發的背景下,這種努力很難想像會徹底扭轉局勢。美國最終會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就好像中國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這樣劇烈的變化,這才有可能重新形成一個穩固的新平衡狀態。

說回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這在美國不肯放棄全球霸權的大背景下,只會是暫時緩解其國內矛盾的緩兵之計,而且是以得罪眾多其他國家為代價的。而且美國並不是真的要退出世界貿易體系,而是只想要其中的好處,讓他國承擔代價。

對於在外國的經濟利益,美國同樣不想放手,實際上恰恰相反。各種利益集團還想要各國不斷開放本國市場,從而讓他們獲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最近與中國談判開放金融市場。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與其他國家談判,那麼在貿易保護上,美國也就不可能任意妄為,必須在國內各利益集團之間做出平衡,得出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由貿易也好,貿易保護也罷,都是在具體情境下的一種政策選擇,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最優解」。但是這種政策選擇不是孤立情況下的單選題,而是需要與所處環境中各國進行多方博弈。在過去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情況是簡單的,變化是緩慢的,所以世界貿易組織(WTO)能夠取得一種較好的協調效果。但在今天,隨著中國的崛起,歐洲的動蕩,貧富分化與恐怖主義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也一起「全球化」了。

為了適應這種參與博弈主體更多,變化更快更複雜,或者叫「多元化」的時代,現在需要的是一種反應更快更靈活的世界貿易體系,同時要盡量減少單邊、雙邊談判的「內耗」。中國應該利用自己的體量與速度優勢,深入介入,甚至是主導這一新體系的建立過程,這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如果能完成這種轉變,世界貿易將繼續跌跌撞撞地前行,如果失敗了,恐怕將陷入長時間的僵持狀態,貿易保護與報復交替上演,世界貿易重新被「叢林法則」所支配。

趕快留言給我們吧

等著你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鴻兵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2018,歐盟板塊下的裂縫是延展還是消彌?

TAG:宋鴻兵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