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天壇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天壇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天壇公園文化景觀探討

宋才發*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博物館,北京 100081)

北京的皇家祭壇——天壇原名天地壇。位於北京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4′,北緯39°53′,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時期。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北京天壇,就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上與北京故宮同時修建。天壇原是根據明洪武年間在南京建造的天地合祀的「大祀殿」式樣建造的,當時是一座11開間的殿堂,前設兩廡和大門,外面再環繞兩道圍牆。天壇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寬約1600米,佔地面積270萬平方米,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0]。因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外建有祭祀地神的地壇,故此處就作為專門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至今。另一方面,在北郊建造「方澤壇」(又稱「地壇」),在東郊建造「朝日壇」(又稱「日壇」),在西郊建築「夕月壇」(又稱「月壇」),形成四郊分布四壇的格局。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殿外以圓形高牆圍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這樣的建築從客觀上造就了迴音壁[①],成為天壇的著名奇觀。「圜丘壇」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個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亨門」(也稱「南天門」)。每個門上都題有滿漢合璧的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這種排列是依《周易》的「卜卦四德」而定的。「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穩固而持久。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亨門再到圜丘壇。天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谷壇門」(也稱「天壇門」)。南為「圜丘壇」,是祭天神的地方;北為「祈谷壇」,是祈求豐收的地方。北圍牆為圓弧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②]。

圜丘壇又稱祭天壇,是我國古代專門用於祭天的石材建築代表作。「圜丘」是一個三層漢白玉雕砌的圓台,上層中心一塊圓石板稱為「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它的外層鋪扇面形石塊9圈,第一圈9塊,其餘各圈以9的倍數依次向外擴展。即是說第一環的扇面石是9塊、第二環18塊、第三環27塊,以此類推,第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10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第18環,為126塊「九」組成。下層壇從19環開始至第27環,扇面石243塊。三層壇共有378個「九」,合計用扇面石3402塊。古代人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引申開來就是「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數構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陽數。而在10以下最大的陽數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無限」、「至極」的意思。在過去,中國過去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中國古詩詞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等,其中的「九」都是這個意思。圜丘在建築設計中之所以使用奇數,而且反覆使用其中「九」的倍數,也正是中國古代匠師對這種概念的天才運用和發揮,使「天」的觀念能夠在祭祀建築中得到更圓滿地體現。圜丘壇的壇面、欄板、欄柱均為艾葉青石雕成。圜丘台的檯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當祭天時,就在壇台中央的太極石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起藍色緞幄帳,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③]。

皇穹宇最初叫「泰神殿」,在圜丘台正北面,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改名為「皇穹宇」。皇穹宇高19.02米,直徑為15.6米,正殿為單檐圓形亭式殿堂,以此象徵天象;鎏金寶頂,碧藍色琉璃瓦蓋頂。殿內由8根金柱和8根檐柱支撐著巨大的殿頂,天花藻井層層內收,構造十分精巧、別緻,堪稱中國古代建築中罕見的傑作。東西有殿房各5間,壇東牆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附屬設施。皇穹宇好似一把藍色的金頂傘,它是天壇南部的主要建築之一,殿內專供存放「皇天上帝」牌位[④]。皇穹宇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著8位祖先神主,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的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皇穹宇台階前還有著名的「三音石」。因為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道,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敞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著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於這個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里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⑤]之說。於是,人們就稱這些石板為「三音石」,還有人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實,這種奇妙的迴音現象,正是因為皇穹宇的殿門高,而石階下面的第三塊石板和殿門以及殿內神龕上面的殿頂,形成了一條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站在第三塊石板上說話,聲波可以沿著斜線直接傳入殿內,碰到圓形殿壁、殿頂後再返回殿外。又因為第三塊石板位於垣牆的中心,站在這裡擊掌都能聽到它的回聲,只是由於聲波傳播的距離不同,所以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聲。由於其他石板與殿門和殿內的壁三點之間難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線,所以,即使站在那裡的其他石板上擊掌或者說話,就不可能聽到回聲[⑥]。

祈年殿是我國古代最高級祭祀的主體建築物。只有皇帝才有祭天的特權,皇帝每年都要在祈年殿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它標誌著16世紀中期中國的建築科學水平。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取名為「大祀殿」。這是一座面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一座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亨殿」。大亨殿建築式樣由明世宗親自製定。此殿平面為圓形,立於三層白石台基之上,上覆三重檐的攢尖頂屋面。上檐用青琉璃瓦,中檐用黃琉璃瓦,下檐用綠琉璃瓦,代表天、地、萬物,清代重建後改為三檐,一律用青琉璃瓦,殿後是存放上帝神位的皇乾殿,清王朝用它來舉行「祈谷禮」。1751年正式將「大亨殿」更名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因楹柱為檀香木,被雷電焚燒時香飄數里。據古代傳說,北京古建築材料中有著名「四寶」,即祈年殿「檀香木楹柱」、太廟前殿正中三間「檀香木樑柱」、頤和園佛香閣內「鐵梨木通天柱」、諧趣園中涵遠堂內「檀香木裝修格扇」。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就是當年被雷擊後重修的,其形狀和結構都與原來的一模一樣。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檐頂以柱和枋桷承重。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銜接的穹頂式,彷彿磚砌的券殿,但是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殿中間4根楹柱叫「通天柱」(又稱「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代表著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12個月和12個時辰;內外檐柱24根,分別代表24節氣;三層柱子數相加為28,象徵周天28星宿;殿周長30丈,象徵一個月30天[⑦]。大殿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物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

天壇還有「齋宮」和「神樂署」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齋宮」是西天門內的一座小皇宮,專供皇帝舉行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宮殿[⑧]。因地處城郊,所以戒備森嚴,正殿是一座磚拱結構的防火建築物。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迴廊163間環繞。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徵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鍾,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洪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天壇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之所以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主要原因。進入天壇,樹木蔥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屬於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迹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天壇是被列入世界遺產保護的古建築。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質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的殿宇,屬於中國古建築中罕見的實例。作為集中國古代建築學、聲學、史學、天文學、法學、禮儀制度、音樂舞蹈等為一體的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天壇以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偉大的科學成就、崇高的藝術價值愈發為世人所矚目。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後人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天壇從選址、規劃、建築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的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係」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⑨]。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它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天壇的英文名稱為:Temple of Heaven,1998年12月2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是:天壇建於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宇宙觀。許多世紀以來,天壇所獨具的象徵布局和設計,對遠東地區的建築和規劃產生了深刻影響。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之下,而天壇的設計和布局正是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徵。」[⑩]就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也曾在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再次蹂躪。1916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1918年天壇最終作為公園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

天壇公園是國家和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壇公園於1957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將天壇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來天壇的一部分長期被侵佔,其中佔地共20公頃的「天紅花卉市場」和「中山花圃」是面積較大的部分,極大地破壞了古建的格局。為了保護世界遺產不受環境的破壞,北京市政府結合天壇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天壇總體規劃》、《天壇保護管理計劃》;天壇東北、西北外壇的恢復,被北京市政府列為重點治理工程。《天壇總體規劃》對天壇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三級保護範圍,一級核心保護地區是天壇公園範圍。保護壇域、古建築、樹木及全面保護歷史風貌,不得增添現代建築,核心保護區內的一些近代建築必須逐年撤除。近年來,天壇遵循《天壇總體規劃》、《天壇保護管理計劃》,投入大量資金,將影響天壇整體容貌的單位遷移出去。因此,2000年天壇東北、西北外壇恢復和全部駐園單位陸續搬出,其餘被侵佔部分也一併收回,全部恢復為古建築。天壇公園的東北、西北外壇壇牆在被截斷30年後,2001年終於再現「北圓南方」的古貌[?]。曾長期佔據天壇東北和西北外壇的天紅花卉市場、中山花圃,在搬出後變成了20公頃的綠地,天壇自古形成的「北圓南方」格局終於被恢復。在天壇公園西北角的百花苑裡還有一片菊花。菊花是北京的市花之一,北京人又叫它「九月花」。該花易栽培、耐寒並於秋季開花,花型經人工培育,現在已經是千姿百態。一項最近完成的普查結果顯示,天壇公園現有各種鳥類58種,總數5700多隻,其中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5種,屬於北京市重點保護和一般保護的鳥類有21種。根據有關統計資料記載,1995年天壇的鳥類只有30多種,總數1800餘只。鳥的種類和數量的增多,是天壇公園近幾年實施無污染防治病蟲害的結果。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擁有百年以上的古樹3566棵[?]。過去,每當古建築和古樹出現害蟲時,公園通常對其噴施化學農藥,結果是害蟲死了鳥也逃走了。近幾年,天壇公園開始嘗試生物防治病蟲害,並充分發揮昆蟲天敵的作用。現在公園放飛了數千隻腫腿蜂,它們吃盡了園內的松柏牙蟲,而腫腿蜂又是鳥的食物,這樣就形成了良性生物食物鏈,出現了新的生態平衡。結果灰喜鵲來了,貓頭鷹來了,公園裡的蟲、鼠從此不再成災。與此同時,天壇公園還在樹林里建起了上千個人工鳥巢,鳥有了溫暖的「家」,各種鳥類願意棲息在這裡,一年四季「啾啾」地叫個不停。

天壇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修繕。天壇是距今580多年歷史的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曾有22位皇帝親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天活動。自1999年以來,天壇公園進行了多項古建築修繕工程,依照保護古建築原有形制,嚴格遵循不改變古建築原狀的原則,重點進行了長廊大修工程、圜丘壇地面工程、圜丘神櫥修繕工程、天壇北外壇牆復建工程等。2006年5月7日開始,又對祈年殿全院實行封閉式大修,5月17日正式全面施工。祈年殿這次修繕是繼1971年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修繕範圍主要是祈年殿院內的古建築,總建築面積3876平方米。修繕的主要內容包括祈年殿的地面墁磚、3層台基金磚墁地、屋面查補、修補木結構裂縫、牆體、寶頂見新;油飾彩畫部分包括外檐油飾彩畫見新,內檐彩畫除塵,殘破處修補等。總之,對祈年殿的修繕以恢復歷史原貌和風格為原則。在修繕過程中,還進一步完善了祈年殿院內的消防給水系統、消防報警系統、安防系統、避雷系統、監控系統、通信系統、供配電系統的建設。修繕工程於2007年4月底全面竣工,「五一」節正式對外開放迎接旅遊觀光者。然而少數一些不文明遊客的刻畫和塗鴉,始終困擾著這片古文明的遺址。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2001年10月天壇電視監控系統建成,一套在首都古建築中最先進的監控系統在天壇公園投入運行,其監控範圍是公園中軸線內所有古建築群。

天壇公園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科學化管理狀態。作為世界遺產保護單位,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制度和措施是強化管理的保障。因此,2001年制定了《天壇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完善文物保護管理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天壇古建築保護辦法》、《天壇公園陳列文物管理辦法》、《天壇公園地下文物管理規定》、《天壇公園文物庫管理規定》,這些管理制度為促進世界遺產地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保障和依據。2003年按照《北京市公園條例》規定,對進入天壇公園行駛的機動車輛實施嚴格限制,未經允許一律不得進入,減少了園內的空氣污染,提高了天壇公園的環境質量,同時也保障了遊客的人身安全,改善了園內環境秩序。2002年底《天壇公園志》公開出版,這是目前關於天壇資料最為翔實的一本著作,它完整地記述了天壇自建成到今天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管理狀況,是人們了解天壇、研究天壇、發展天壇的理論依據[?]。天壇參照國際國內先進的景區管理經驗,通過整治進一步加強了景區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優化了服務質量。2001年1月11日,天壇公園通過了國家旅遊局AAAA級評定小組的全面質量評定,獲得國家第一批AAAA級旅遊區的稱號。2002年初,天壇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天壇公園的管理水平與世界接軌。2002年9月中央文明委、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天壇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稱號。

摘自宋才發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及鑒賞研究》(上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5頁

*作者簡介宋才發(195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原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0]《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8頁;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①]「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②]《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8頁。

[③]《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8—169頁。

[④]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⑤]源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

[⑥]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

[⑦]李振湘:《世界遺產中國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頁;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頁。

[⑧]《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8頁。

[⑨]李振湘:《世界遺產中國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頁。

[⑩]《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頁。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9頁。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頁。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70頁。

2006年4月1日,宋才發教授與夫人夏桂霞教授在北京天壇公園留影

1985年8月,宋才發教授攜夫人夏桂霞教授

與兒子宋威在北京天壇公園留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尋真知啟後人 的精彩文章: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探討

TAG:惟尋真知啟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