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沛書影錄(九)——《石樵詩稿》

古沛書影錄(九)——《石樵詩稿》

乾隆拔貢終蹉跎

呂俶,字載南,號石樵,沛縣廟道口人(今安國鎮),後遷棲山,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沛縣文獻論及者甚少,散見於府、縣誌。清末,同邑崔思九先生曾為其作傳,臨川桂中行於《徐州詩征》僅選其詩一首。民初,同縣張升三先生於《惜陰軒詩話》中表彰之。民國《沛縣誌》亦收錄其詠沛詩作數篇。按照慣例,清代拔貢生員年齒多在三十至三十五歲間,據此推測先生當生於1730-1735年之間。先生因無功名,終身教讀為業。性情曠達,不務虛名。他大概逝世於乾隆末年,家貧無以為葬,僅以門板三塊,甓甃覆以而已。三年後開棺,髮膚尚存,其涵養之深故也。

沛邑八景詩

博學能文工於詩

《沛縣誌》說他「博學能文,工詩,尤邃於程朱之學」,崔思九也說他「性淡遠,貫通經術,練達史事」。文學方面,著有《石樵詩稿》和《精華集》二種,先生之詩,雕字琢句,常翻新意,每多警句,沛人至今傳誦不絕。有人評曰「詩情綿邈,筆意清新」。張升三先生贊其「長於七律,多有唐韻」、「法律謹嚴,雅似少陵」、「神韻直逼盛唐」。惜無力刊刻,散失殆盡,僅存此冊。清末,張升三獲見此集,愛其佳句,遂抄錄一過。復請商丘王可亭先生作序,置之案頭,朝夕誦讀。後為人借去,不慎丟失。2016年冬天,我第一次見到了《石樵詩稿》抄本,不分卷,計七律一百七十首。時去先生之逝二百多年,去張升三先生抄錄詩集也已經一百餘年了。竟然在無意間發現,難道不是一種緣分嗎? 古人云「此言雖小,可以喻大」,此編在手,可知呂公其人其才,其量其識矣。在經學方面,先生則著有《學庸講義》三卷,後人評曰:「見解既精,說理亦暢,真羽翼朱子之書也。其說格致誠正,尤見詳細。」終清之世,沛人皆奉為圭臬。

蕭邑八景詩

眾人拾柴火焰高

為了能讓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儘快為世人所熟知,讓呂先生的才華為今人重新認識,於是我和蕭縣歐陽磊兄不揣譾陋,將行楷抄本全部整理為簡體字,並重新釐定為二卷,一為名勝題詠,二為詠物贈答。並在必要的地方,酌加註釋,在末尾附錄了部分文獻。仿古排印,以示同好,並列為《徐州雅集叢刻》第一種正式印行。2017年6月,曾在湖州沈氏處刊印了三十冊,但略有小誤。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石樵詩稿》則是2017年底印成的,這一版堪稱精美。它是集合了多人的力量才完成的,倡導其事者,沛縣韓宜鋒兄;董理文字者,蕭縣歐陽磊兄;排版雕刻者,銅山張政兄;題籤篆刻者,邳州楊東建兄。沒有大家的齊心協力,就沒有這本書的誕生。這真是我們沛縣文獻的榮幸,也是呂先生的榮幸。

湖州初印本

一生功業待人說

《呂文學傳》 崔思九

先生諱俶,字載南,號石樵,故沛北鄙廟道口人也。應乾隆乙酉拔貢,嘗攜長子赴郡試。十龍口河決(1781年),室家淪沒,遂徙於棲山東家焉。先生為人賦性淡遠,不趨世路。應試外,足未嘗入城市。讀書以堅苦自勵。嘗秉筆著書,池墨方濃,而午餐適至。食畢,侍者曰:「先生唇何多墨?」始悟而笑曰:「余以為辣艽也,以餅濡而食之矣。」其專一如此。故貫通經術,練達史事,所著書有《學庸講義》。詩有《清光集》,其膾炙人口者,如《詠雁字》雲「影連塞北猶三折,秋到江南已八分。」《贈碭山徐烈女》雲「悲深白日猶為女,死入黃泉未識君。」詩雖未梓,傳誦頗多。其文稿散佚,難收惜矣。名場屢困,以教讀終。及卒,貧無以葬,用門板三扇,外以甓甃柩室中。其尤奇者,三年開柩,屍猶未化,如枯木然。殆涵養功深,非陰陽之氣所能敗耶?抑古所謂屍解仙去者耶?

河北二印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李曉陽.浪子情懷
要風度也要溫度——是你面對三九嚴冬卓越的品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