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戲傳承人付正華:祖傳七代的藝術,擔心在我這代會失傳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在古裝劇上
看到過這樣美麗的畫面:
男女主人公人約黃昏後,在燈火闌珊之際
停留在一座木偶戲台旁邊
你儂我儂,甚是溫馨動人
但現實情況是,這門傳承了數千年的手藝
如今正面臨失傳的局面
上面這位正在擺弄木偶的老人叫付正華
他是貴州石阡杖頭木偶戲第七代傳承人
從十歲那年學習木偶戲開始
他與木偶戲已經整整相伴了75年
石阡杖頭木偶戲發展歷史悠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鼎盛發展時期
在那個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的年代
杖頭木偶戲為人們的生活間隙
帶去了歡笑、記憶
杖頭木偶戲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在石阡縣,整個縣能表演木偶戲的人
僅僅只有三個。除了付正華,
還有他的弟弟付正貴以及堂弟付正國
而他們三個,都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耄耋老人
木偶戲在全國現存不多
而杖頭木偶戲,在全國更加少之又少
石阡杖頭木偶是以古裝戲的形式保存下來的
其藝術價值可想而知
木偶戲的衣甲、冠戴、武器等道具都是
特製的,做工極為精緻考究
據付正華回憶,1979年他製作的一件蟒袍
僅手工刺繡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表演木偶戲對基本功要求十分嚴格
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他說:
「小時候跟父親學藝時,我受到了父親的嚴訓
稍不注意就會被父親的煙鬥打。」
杖頭木偶的頭、手是用烏臼木製作
頭面及頸部長約十五公分,
分別刻繪「生、旦、凈、末、丑」等面部造型。
頭面套上戲裝,整體長約一米。
上場的木偶角色尤以武將、武旦光彩照人。
經過幾十載的表演和重複
付正華現在對木偶戲技藝的掌握已經爐火純青
雖然縣文化館整理出一沓厚的說唱詞
但他還是能夠
將它們全部都完整的記住下來
演出的檯子為圍布方形舞台,高約兩米
大都是付正華自己搭建
以藍色圍布圍繞四周下半段及後台上部
再以一幅掛布懸在台中上部,
稱為「檔子」,形成前台和後台;
「檔子」左右兩邊分別掛有布門帘
表演時木偶上下場揭簾而出入。
石阡木偶在演出中能
點頭回顧、彎腰轉身、翻滾扑打等,
還可靈活自如使用刀、槍、劍、戟等。
圖為付正華老人在表演木偶戲
在木偶戲表演中,藝人左手執木偶頭上棒,
以拇指食指通過接線,控制五官和頭部。
右手則執連接木偶兩手的木杆,配合頭部
操縱四肢的動作
使得木偶全身得以「活動」起來。
木偶的演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藝人
手部的功夫,付正華老人這雙褶皺叢生的雙手
見證了他一輩子的辛苦演出。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付正華一直
擔負著傳承木偶戲的重任,
至今仍親自上台演出。在大多數時候
付正華一家人節衣縮食、想盡辦法,
添制衣箱道具,並一直帶領戲班不定時的演出
付正華說:「我收過的徒弟有10個,
雖然他們比過去的人文化素質高,
但是沒有過去的人能吃苦。
要好好的傳承,仍然得堅持一個原則,
教的時候一定要嚴,避免被外人說師傅教得不好。」
而隨著伴奏樂器、木偶頭子、
戲裝的陳舊和損壞,
劇目 、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時整理,
以及其他的各種因素,
目前木偶戲在農村的觀眾
已日趨減少,失去了原有的繁榮景象
還比如一些曾經名噪一時的劇目
如《女媧廟焚香》、《過五關》、《梨花斬子》、
《三下河東》、《百合洞》等
如今只留存在一些
偏遠農村的老人記憶之中了。
付正華說,自己本想傳給兒子們,
可他們都不願意學,
收過的徒弟最後都因賺不到錢,
紛紛放棄學藝而出門打工,
這門祖傳七代的藝術,
我擔心在我這代會失傳了。
和很多流傳千年的民間古老手藝一樣
石阡杖頭木偶戲的傳繼,
只能是,一半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一半寄予未知的未來。
※高曉松和岳雲鵬居然這麼好看!你跟盛世美顏只差一個PS!
※巧手秀天工,她用蘇綉完美再現《蒙娜麗莎的微笑》
TAG:晨陽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