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被譽為「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北季南饒」。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是心目中的大師,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
饒宗頤先生是我國當代的文化巨匠,其對歷史、考古、文學、經學、教育、書畫等不同領域均有涉獵,又是傑出的翻譯家、學術大師、教育家。這位百歲老人對《百年巨匠》的拍攝製作也非常關心。饒宗頤在居所接待《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時,認真聽取了《百年巨匠》項目從創意之初到匠心製作的過程,對《百年巨匠》項目給予了充分肯定,力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文化項目,並鼓勵巨匠人繼續傳播巨匠精神,並題字「百年巨匠」以寄厚望。
饒宗頤先生的逝世,使中國國文化界失去了一塊瑰寶,我們《百年巨匠》失去一位好師長。他離我們而去,但他勤勤懇懇為中國文傳承的奉獻精神,會一直影響後輩。斯人已逝、風範長存。他的品德、言行將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
饒宗頤
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梅州。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
饒宗頤長期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其巨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十三大門類。
1982年,《選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學界譽為繼錢鍾書《管錐篇》後的又一學術巨著,有人稱譽為「南北學林雙璧」,他造訪錢鍾書時,錢以自己批校過的《管錐編》手稿相贈。以後饒宗頤又先後推出《固庵文錄》《甲骨文通檢》《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近東開闢史詩》《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等。
饒宗頤的學養廣博而專精。他博通於甲骨文、古文字學、上古史、藝術史、詩詞學,乃至書畫音律,可謂是「業精六藝,才備九能」。學術的光華往往掩蓋了世人對其藝術創作的親近與認識。饒宗頤先生自髻齡習書畫,此後未綴丹青,及至百歲高齡亦筆墨揮灑不息。其書畫秉承了中國明清以來文人書畫的傳統,流露出文人士夫氣息。他主張不僅詩、畫兩個門類息息相關,所有的學問都可與藝術一脈相通。是真正集學問、藝術、才情於一身的鴻儒。
饒宗頤學術人生
1917年,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饒宗頤出生於廣東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為清末進士,父親饒鍔為當地知名的考據學家、工商金融界名流,幾代皆為潮州首富。
饒家不僅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大學、喜愛西洋建築的饒鍔,在家鄉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藏書十萬餘卷。受父親影響,饒宗頤時常浸泡在此,讀書玩耍之間,文史典籍早已爛熟於心。
家學淵源和富裕的家庭條件,使饒宗頤從小便擁有了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學習條件,當其他孩子都步入學堂讀書的時候,饒宗頤感覺學校的教育並不適合自己,總感覺學校教的「太膚淺」,他寧願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自學。這位後來學富五車的漢學大師,是一個連初中都沒畢業的少年。
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培養了超強的自學能力,可謂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雖然再未獲得正式學校文憑,也未曾留學海外,但後來卻在海內外二十餘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國語言,還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文字,皆得益於他的自學能力。
饒宗頤曾經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裡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饒宗頤為《百年巨匠》題字
饒宗頤朝夕沉浸於父親數以十萬計的藏書海洋「天嘯樓」中,每天與書為伴,與詩為偶,16歲開始便繼承先父遺志,續編其父饒鍔的《潮州藝文志》,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1935年,由著名學者溫丹銘舉薦,年僅18歲,僅有初中肄業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他幾乎將館裡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於他後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
1935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創建了廣東通志館,委任著名學者溫丹銘為主任,溫老先生隨即舉薦饒宗頤,將這位年僅18歲、初中肄業的才俊破格聘入館中,專職藝文纂修。
當時中大廣東通志館的藏書量位列全國第二,那段時間,饒宗頤幾乎將館裡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對於他後來學問多面開花起到基礎性的影響,後來他編寫的《廣東易學考》,就直接得益於此時豐富的地方志藏書資料。
1938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舉薦下,饒宗頤被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當時廣州已為日軍佔領,中山大學被迫遷往雲南澄江。饒宗頤決心繞道香港前往雲南,不料途中染上瘧疾,滯留香港。
1949年,這一年也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轉折年。饒宗頤在一位潮商的建議下,決定移居香港。從1952年開始,饒宗頤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16年,主講詩經、楚辭、詩賦等。這一時期,他對敦煌學、甲骨學用力最勤。
1954年夏天,饒宗頤到東京大學講授甲骨文,同時到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甲骨文,在那裡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京都大學有數千片來自中國的甲骨文,但當時日本學者並沒有引起重視,饒宗頤等人在羅振玉的帶領下開展研究,後來撰寫了《日本所見甲骨錄》。
2017年5月9日,《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饒宗頤合影
饒宗頤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他又在法國、義大利等地,陸續尋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一一加以研究。1959年,饒宗頤終於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這部書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了殷代歷史的面貌。此書一經出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發表評論,並加以推介,在中外學術界影響巨大。因為這部著作的發表,1962年法國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由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書中利用敦煌出土資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詞的起源問題。此後,他又獨立出版《敦煌白畫》一書,專研散落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畫稿,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這兩部著作的問世,奠定了饒宗頤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他在40多歲學習梵文,60歲以後,學同樣有「天書」之稱的希臘楔形文字,這些都是為了能直接讀懂最原始的經典。
饒宗頤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他善於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
2017年11月18日,「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迴展」繼法國巡展後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通過此次展覽將4件(套)中國畫和6件(套)書法,共計10件(套)精彩作品捐贈給國家,作為中國美術館的收藏。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磨鍊,師古人,師造化,得心源,饒宗頤在技法上已經從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與人生觀,也圓通無礙地融在畫中,使其畫作成為了傳說中極其罕見的學者畫。因為熟悉甲骨學、敦煌學,在他的書法之中又融入了許多古文字筆法。
饒宗頤共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著述3000萬言。2009年《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在大陸出版,共計十四卷二十冊,超過一千二百萬字,包含專著八十餘種,論文一千多篇。學者稱其「業精六學、才備九能」,他則以「天地大觀入吾眼,文章浩氣起太初」這樣氣勢磅礴的對聯,來表現其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2017年11月18日,「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迴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攜團隊應邀出席。饒宗頤先生與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名譽主席孫家正,文化部部長雒樹剛,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國務院參事室主任王仲偉,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全國政協委員、絲路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李小琳,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合影
饒宗頤的研究幾乎涵蓋國學的所有領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史學、詩詞、禮樂學、宗教學、敦煌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金石學、書畫等門類。很難把他歸到哪一家,饒宗頤曾幽默地說,「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
他常對人言,做學問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態,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積極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夠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樹底下,當有兔子過來的時候,我就猛然撲上去,我這一輩子也不過就抓住幾隻兔子而已。」
綜合自網路
作品賞析
饒宗頤 蓮蓮吉慶 中國畫 紙本設色 138×34cm ×4 2012年 中國美術館藏
饒宗頤 玉井蓮 中國畫 紙本設色 97×67cm 2013年 中國美術館藏
饒宗頤 無量壽佛 中國畫 紙本設色 132.5×65cm 2008年 中國美術館藏
饒宗頤 鑄古今異字 紙本 34×138cm 1990年 中國美術館藏
饒宗頤 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紙本 130×33cm ×2 中國美術館藏
版權聲明
凡本微信刊載的作品(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任何資料),均為《百年巨匠》項目方依法享有知識產權或已獲得合法授權的作品,未經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機構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已獲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百年巨匠》官方微信」。違反上述聲明者,《百年巨匠》項目方保留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編輯/萬芳 製作/丹丹
圖片來源:《百年巨匠》
關於我們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台、中央新影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聯合攝製,中國民生銀行獨家贊助的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是國內第一部大規模、全方位拍攝製作的關於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以百集的規模拍攝43位20世紀中國文藝領域的傑出代表——
美術篇: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劉海粟、吳作人、關山月、吳冠中、李苦禪、蔣兆和、石魯、黃胄;
書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趙朴初、啟功;
京劇篇: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話劇篇:歐陽予倩、田漢、焦菊隱、金山;
音樂篇:蕭友梅、劉天華、賀綠汀、黃自、冼星海、聶耳;
文學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紀錄片《百年巨匠》已在央視一套、三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法語、俄語、西語、阿語)、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北京電視台(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三沙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等二十餘家省級衛視,天津電視台文藝頻道、重慶電視台科教頻道、廣州電視台、安徽電視台人物頻道、上海教育電視台、武漢教育電視台、安慶電視台、漳州電視台、江陰電視台等地方頻道,以及馬來西亞電視台等國內外50餘家電視台播出。《百年巨匠》播出平台,遍布我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華南各大行政區。自《百年巨匠》播出以來,屢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受到廣泛好評。目前,《百年巨匠》已獲得七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教材,連續兩年被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發放到全國近300所承接國家級藝術院團和優秀地方藝術院團演出的高校。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也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第一部紀錄片和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17年向全國老年人推薦優秀出版物。
中央電視台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百年巨匠》,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紀錄片項目,已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扶持。
《百年巨匠》公眾微信
《百年巨匠》官網
《百年巨匠》愛奇藝
《百年巨匠》騰訊視頻
《百年巨匠》嗶哩嗶哩
《百年巨匠》搜狐視頻
《百年巨匠》官方微博
《百年巨匠》今日頭條
《百年巨匠》一點資訊
TAG:百年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