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與華師的二三事
今天(2018年2月6日)凌晨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享年101歲
饒宗頤,1917年生於潮州,著名國學家、漢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1946 年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文史系教授。1995 年,潮州市政府在當地修建「饒宗頤學術館」;2003 年,香港大學修建「饒宗頤學術館」。2013年3月,饒宗頤在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
先生在青年時代
曾在華南師大的前身
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任教
在華師80周年校慶期間
學校出版《木鐸金聲》一書
並由饒公題詞書名
還以《饒宗頤: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為題
介紹饒公的生平
今天我們轉發此篇文章
深切懷念饒公
饒宗頤: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饒宗頤,字伯濂,又字伯子、固庵,自號選堂,1917年出生於潮州,是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和漢學家。饒宗頤治學廣博,從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70多年,著作等身,精通考古、甲骨、古文字、敦煌、金石、簡帛、詩詞、書畫等,享有「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盛讚。
「天嘯樓」上讀群書
饒氏一族,既是潮州巨富,又是文化世家,在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弘揚方面名著一方。饒宗頤之父饒鍔,博學多才、勤於著述、工於詩文、精於考據,於鄉邦文獻尤為留心。他著有《佛國記疏證》《潮州西湖山志》等書,還當過《粵南報》的主筆,對饒宗頤影響頗深。
饒鍔曾修粵東最大的藏書樓一座,名曰「天嘯樓」。饒宗頤自幼便沉浸於數以萬計的圖書中。他6歲開始讀古典小說,尤喜武俠、神怪之書,並隨師父練書法;9歲已能閱讀《通鑒綱目》《紀事本末》等古籍;10 歲能誦《史記》篇什,歷閱佛典經史和古典詩詞曲賦;11歲讀蔣維喬《因是子靜坐法》,學習打坐;12歲從師學習繪畫,曾臨寫了著名畫家任伯年100餘幅作品;20歲前已把香港新墾書局的新書全部讀遍。
從潮州到廣州:治學之路的開啟
1932年,饒鍔去世。饒宗頤作《優曇花詩》,抒發了「大蒼安可窮,天道邈無極」的感嘆。此詩一出,舉座皆驚,諸多老先生竟與唱和,其中就有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古直。古直寫信給饒宗頤,說他古詩寫得不錯,認為假以時日,他必能像陸機一樣文章冠世、名滿天下。
1934年,饒宗頤繼父志完成《潮州藝文志》一書的補訂工作。此書不但網羅潮州1000多年的文獻,並都有精到的提要,至今依然是潮學研究的必讀書。當時的重要學術期刊《嶺南學報》將其全文連載。
1935年,饒先生年方18歲,即受聘於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
廣州賢者雲集、風氣活躍,給饒宗頤步入學界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饒宗頤受到「古史辨」運動倡導者顧頡剛的推崇,加入禹貢學會。
顧頡剛本擬將《古史辨》第八冊交由饒宗頤負責,但饒宗頤發覺「古史辨」派過於疑古,因而沒有接手此事。饒宗頤告別 「古史辨」後,以甲骨、金文為理據,為殷商一朝的歷史撰寫了一部震古爍今的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1962年,此書榮獲法國漢學儒蓮獎。
1946年,饒先生任教於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其時院長為羅香林。關於這段歷史,在饒先生的所有介紹中都非常簡略,因此,有必要稍作鉤沉。現存廣東省檔案館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教職員名冊」里,饒先生大名赫然在列。
此外,1946年6月1日創刊的《文理學報》創刊號上,有署名為「饒頤」的《殷困民國考》一文。對此,這一期的「啟事」專門寫道:「《殷困民國考》為研究古代史之力作,因文中甲骨文無法排印,迫得改用石印,由作者親自謄寫,彌覺珍貴。」本文罕見地以饒先生的手寫體發表,此前學界關注不多。《殷困民國考》根據《山海經》、甲骨金文和《墨子》等史料,考證《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困民國」,對羅振玉、王國維等甲骨學名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觀點,可謂饒先生運用考據學研究甲骨文的典範之作。文末有「廿八年四月初稿,卅三年春易稿於桂林,卅五年夏重錄於廣州光孝寺」,則此文從撰寫初稿至最終發表,共經歷7年,既是饒先生抗戰期間輾轉三地的見證,又是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其時遷址光孝寺的一個明證。
從香港到海外:學術格局日大與「東學西漸史」
1949年,饒先生正式定居香港。在內地學術環境封閉、與海外交流極少的歲月里,饒先生以香港作為研究基地和橋樑,開始了與國際著名學者、漢學家的學術交匯。他在法、英、美、日等國,接觸到了大量從中國流失于海外的遺文、書畫、金石、甲骨文;通過與日本漢學界的交往,饒先生獲得了流失海外的部分甲骨文資料,在深受刺激的情況下開始研究上古藝術;同法國漢學界的交往使他在敦煌學研究上大放異彩;饒先生還向印度學者白春暉學習梵文、向白春暉學習「梨俱吠陀」,受聘於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從事中印關係研究……饒先生充分發揮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抓住來之不易的機會,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持,在一紙一頁、一甲(甲骨文)一石(金石)中開拓出了漢學研究的全新天地。也因此,他在學術上的格局日益宏大,學術成果大放異彩。
學術的交流和溝通是雙方的。饒先生更利用在歐、美、印度、日本、東南亞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大力向國際社會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
在饒先生的學術歷程中,有數個「第一」與海外漢學聯繫密切。僅饒芃子[22]女士列出的就有:首次編錄新馬華人碑刻、開海外金石學之河的第一人;是首次在日本東京出版《敦煌法書叢刊》的學者;在國際學界講巴黎所藏甲骨的第一人;講敦煌本《文選》、日本鈔本《文選》五臣注的第一人;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源為唐朝;首次據英倫敦煌卷子講禪宗史上的摩訶衍入藏問題;是開講有關越南歷史的《日南傳》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以及翻譯譯名的第一人;利用中國文獻補緬甸史的第一人……
饒先生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所做的工作獲得國際漢學界的高度認同。他自己把這部分工作稱為「東學西漸史」。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遭受到西學東漸的強大衝擊,有志於恢復中華文化的學人無不秉持對本土之根的熱愛,上下求索。饒先生以他的卓越學識和獨特地位,終成為東學西漸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他的學術生涯,確實堪稱一部「東學西漸史」。通過他的努力和活動,國際漢學界更加增強了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了解,並對中國學人致以了應有的尊重和敬意。
無「家」可歸的大學者
饒先生涉獵廣泛,其治學所涉及的時代,從上古史前到明清,無一不通。其治學範圍,季羨林先生歸納分為8個門類,鄭煒明先生又做了添加補充,細分為15類,遍及目錄學、歷史學、甲骨學、敦煌學、考古學、楚辭學、宗教史、詞學以及書畫、古琴等諸多領域,且幾乎在每個領域都有創造性的研究和重要建樹。他精通琴、書、畫,並且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阿拉伯語等6種語言文字,也對甲骨文、象形文、梵文、希伯來文、波斯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等頗有研究,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現代學術體系的劃分,常常按照學科門類的歸屬來確定一個學者屬於某個領域的專家。在這種分類模式下,突破學科限制的一代鴻儒饒先生,曾自稱是無「家」可歸者,其治學之道之博大精深,實在令後人驚嘆。
此外
在2013年10月4日
時任校長劉鳴還曾赴香港拜望先生
劉鳴一行赴香港拜望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
「謝謝你們,要不這篇文章我都忘了!」2013年10月4日,當國學大師饒宗頤接過1946年他發表在母校的手寫體論文《殷困民國考》時,高興地對時任校長劉鳴和時任校黨委副書記王左丹等人說。
原來,1946年,饒宗頤任教於華南師大的前身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時期,在當年創刊的《文理學報》上發表他研究甲骨文的第一篇論文。文章考證《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困民國」,對羅振玉、王國維等甲骨學名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觀點,可謂饒先生運用考據學研究甲骨文的典範之作。當年,因文中甲骨文無法排印,迫得改用石印,由作者親自謄寫,罕見地以手寫體發表,是目前所發現的饒宗頤研究甲骨文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翻閱著自己多年前的論文,饒宗頤追憶了顧頡剛先生委託他編撰《古史辨》第八冊的往事,闡述了自己以古地理去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治學方法。他囑咐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的同事要將此文好好收藏,並特別表示說:「能保留這篇文章,非常難得。」
此次,劉鳴和王左丹率時任宣傳統戰部部長劉凌、校友會主任仲銘錦一行專門赴香港拜望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當劉鳴向饒宗頤介紹學校從廣東省勷勤大學師範學院創立至今,歷經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華南師院、華南師大等多個發展階段時,「現在叫華南師大!」饒宗頤接過話題說,「現在變大學了,很好!」
在饒宗頤任教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期間,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任院長,雲集了饒宗頤、羅倬漢、朱倓、阮鏡清、何爵三等一批大師級學者。饒宗頤深情追憶起與羅香林院長多年的交誼。饒宗頤從當年任教桂林無錫國專、被學界譽為「甲骨五堂」說起,談及羅香林先生任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院長,聘請他來校任教一事,他不由得再次感嘆:「羅香林,老朋友!」隨後,饒宗頤還回憶與冼玉清、羅倬漢、朱倓等教授共事的情形。
劉鳴盛讚饒宗頤在歷史、考古、敦煌學、文學、語言文字、宗教等人文科學領域以及詩文、書法、繪畫、古琴等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並就大學生通識教育、現代人才培養、華學的弘揚等問題和饒宗頤進行了交流。
※歷史性突破!華師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TAG:晚安華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