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敬澤:當孟子遇見理想主義者

李敬澤:當孟子遇見理想主義者

孟子有理想,但有時他會遇見比他更有理想的理想主義者。

比如那日,酒席散了,他的弟子彭更借酒撒瘋提意見:像您老人家這樣,幾十輛車開著,數百弟子跟著,從這一國吃到那一國,這,這也太過分了吧?

孟子的表情我們看不見,但我願意相信他的臉上平靜如水,他答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只要有真理,吃人家一頓飯又有何妨,當年堯把天下都送給了舜,舜也沒客氣,你難道認為舜也過分嗎?

——孟老先生啊,話不是這麼說的,人家明明是說你過分,你馬上抬出個舜來,舜王爺是大聖人,戰國時代的讀書人當然不敢非議,這不是拉大旗做虎皮又是什麼呢?

所以,憤怒青年彭更沒被唬住,說了一句話直指要害:「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這是驚雷,兩千年來響在儒生和知識分子的噩夢裡:你們這幫傢伙,不勞動白吃飯,不行!

孟子不得不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他看著彭更憤怒的眼睛,必是從中看到了廣大的沉默人群,於是他字斟句酌地說了一番話,大意是社會分工不同,知識分子行仁義之道,守精神家園,也算是一份工作,應該像木匠和修車師傅一樣有一碗飯吃。

彭更愣了一會兒,忽然,他更生氣了:難道君子追求真理就是為了混碗飯吃嗎?

孟子的回答我不想引述,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孟子》。我的興趣在於彭更如此迅速地改變了立場,而且對他的自相矛盾毫無自覺:一開始他認為思想不是勞動,不勞動而吃飯是可恥的,但緊接著他又宣布,如果思想是為了吃飯,那也是可恥的。精神活動不僅是「事」,而且是無比純潔的「事」,不應摻雜任何世俗考量。寫小說就是寫小說,不能想著掙版稅。

兩千年前的那一天,孟子面對這個弟子,他一定感到極為孤獨和疲倦,這位彭更在那一刻遠比孟子強大,他同時佔領了兩大高地,居高臨下,勝券在握,而孟子的任何辯解聽上去都像是陷入重圍的徒勞掙扎。

——一方面,從勞動在人類生活中的重大價值出發,人們理直氣壯地質疑那些手無縛雞之力而空作玄遠之談的書生;另一方面,從精神在人類生活中的重大價值出發,人們也理直氣壯地質疑那些以精神為業的人們的世俗生活:你為什麼不純粹為什麼為稻粱謀?為什麼做不到通體真理天衣無縫?

兩大高地綿延不斷,孟子及孟子的後繼者們在高地之間的深淵中掙扎求存。曾幾何時,不勞動是知識分子的原罪,而今天,在捍衛精神純潔性的名義下,「理想主義者」會在任何精神現象的背後聞嗅銅臭和私慾,然後,他們宣布:所謂「精神」不過是苟且的權謀,果然如此,總是如此。

面對後一種責難,孟子的回答是蒼白無力的,他實際上說:請你讀我的書,你不應追究我的動機,就好比你儘管吃雞蛋而不要去審查下蛋的母雞。這當然不行,有時審查母雞是必要的,兩千年前的那天,如果換了我,我寧願如此回答那位彭更先生:

任何一個人的精神活動,都終究離不開人要吃飯這個事實,他的思想、想像和精神是他在世俗生活中艱難搏鬥的成果,即使是佛,也要歷經磨難方成正果,而人,他是帶著滿身的傷,帶著他的罪在思想著。思想者醜陋,純潔的嬰兒不會思想。

——我知道我也不能說服他,這個叫彭更的人,他是比孟子更強大的先知,他的激情和理想有著更持久的力量,那就是,不管以勞動倫理的名義還是以精神純潔的名義,都不能剿滅人類的精神生活。(李敬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曾錯過《盲井》《盲山》,那麼別再錯過《盲·道》
三國亂世,生存不易,且看如何擇木而棲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