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李楊慘遭低分,但良心還在
《盲·道》
3.6分
1. 閔思嘉:6分
影評人。
有《盲山》《盲井》在前,《盲·道》在呈現上的生硬讓很多人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影片也沒有那麼糟糕,李楊在題材選擇上的一擊即中和現實性依舊保持了原有的水準,也算是將「盲」系列做了收尾。影片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李楊自己的表演上,很齣戲。
2. 劉宇清:5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我家所在的小城,萬達、UME、越界、保利都沒有放映《盲·道》。不過,因為這是李楊導演的電影,我還是驅車十幾里,在歇馬場的街道影院里看到了它。早上九點半,影院沒有空調,觀眾只有我和妻子兩人,感覺很冷。其實,只要片子好,觀影條件是可以忽略的,就怕影片本身令人尷尬。
如果以《盲井》為標準,《盲·道》在編導演各方面都呈現「斷崖式」墮落。感覺導演從「盲井/黑暗人性」的觀測者蛻變成了「玻璃心」的文藝青年,與其說是在探究「殘酷乞討」的社會問題,不如說在編織關於「流浪漢/藝人」的浪漫幻想。
導演早早就通過照片和八音盒暗示,趙亮曾經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這根伏線構成了趙亮各種努力的全部動機,雖然符合套路,但是力量疲軟虛弱。照理來講,趙亮和晶晶的全部行為,都應該通過他們之間的「交鋒」來推動,就像《殺手裡昂》那樣,只可惜導演始終經營不善。晶晶在片中的所有台詞和動作,幾乎都不符合她那種出生環境、成長經歷和人物性格,這個角色立不起來,其擔負的所有敘事和表情達意功能都塌陷了。在《盲井》中,王寶強幾乎是本色演出,與老唐和老宋的戲渾然天成。可是本片中趙亮和晶晶,有對話但無真正的衝突/交流,情感/情緒轉換突兀生硬,關係定位模糊尷尬,讓整個影片都失去了平衡。
本以為那個粉絲女警官會承擔更多拯救任務和敘事功能,本以為強行「借車」會造成敘事上的突轉,本以為夜裡去「偷孩子」會爆發激烈動衝突……可是都出乎我的意料了。除了尷尬之外,我會反思自己的邏輯,希望導演也會。
李楊親自出演,有些地方還是挺精彩的。但是結合整個故事來看,感覺導演似乎有點自戀了。這樣來評價曾經非常敬佩的《盲井》導演,我的內心是很疼痛的。
3. 桃桃林林:4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期待值比較低,所以對片子的印象還不算特別差。不過,確實是一部挺平庸、也挺無趣的電影,尤其是李楊導演的表演,非常不行。相比導演以往的作品,本片缺的是鋒芒與力量,太溫情了。
4. 楊時暘:3分
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以當前的大環境,有些題材註定只能留在地下,硬要衝出地表,結果註定尷尬,真不如留在土層之下暗自發芽。李楊的《盲井》和《盲山》之所以優秀,甚至都不是因為揭露的態度,而是冰冷的呈現,然後一切只到呈現為止,他沒有給電影做任何人為地加溫,現實一種一種,絕望一重一重,什麼都不會改變,他所呈現的就是宿命和絕望。但《盲·道》卻充滿了虛假的溫度。它甚至有一些主題先行的意味——為了展現大愛,兌入了一些苦難。為了上映而做出的妥協只可以解釋部分失敗的原因,它從根源上就不應該誕生。真的沒必要這樣延用「盲」的概念,不如取個別的名字應付一下了事,現在事已至此,這三部曲的收尾,李楊自己又該怎麼面對?
5. 陸支羽:3分
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著有電影隨筆集《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很想很想幫李楊說點好話,可是真的拍得迷之尷尬啊,我只能用「啞然失笑」來形容我的內心戲,最後那幾幕簡直車禍現場。2.我只能說,你們曾經把《盲井》《盲山》捧得太高;當年盲目吹捧李楊的那群人之中,想必也有不少混跡在今日瘋狂謾罵的行列。3.排片很少,特意跑去天幕新彩雲看的,片中男主女兒撞車那一瞬間,後面有位觀眾條件反射似的突然大喊了一聲:爛片啊!
6. 大奇特:2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也許導演的初心沒有變,依舊在關注著社會議題,但這次電檢制度已然長在心頭,所以《盲山》《盲井》的可貴是真實,《盲·道》的可悲是虛假。李楊過去的電影是用痛苦滋養的,而今,那個黑暗痛苦期已明顯退去,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痛苦。
7. 賽人:2分
影評人。
真盲與假瞎,在電影修辭上,並沒有購成視聽上的兩極。那些經不起推敲也經不起回味的情感遞進,是對社會現實的軟化。底層人生活氣息的營造,只有一些極為粗糙的質地。它是靠概念來替換思考,用溫情來稀釋更有力的陳述。
《馬戲之王》
5.6分
1. 劉宇清:7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歌舞片是好萊塢最成熟的類型之一,《馬戲之王》是在平均水準之上的作品。馬戲應該給人帶來歡樂,藝術也一樣。好萊塢的高級爆米花電影,即使很多人認為不是藝術,沒有營養,實際上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批判階級/種族/經濟歧視,同情弱者,鼓勵人們不分貧富/種族/膚色/身材/長相努力釋放自己,宏揚核心家庭價值觀……所謂Stereotype,都在有用無害之間,所有觀眾都可以放心享用,聽歌、觀舞、做夢。這正是大眾電影的職責之一。
劇評家在劇院找不到快樂,影評人對什麼影片都看不上眼,都是很悲哀的事情。看《馬戲之王》,讓我想起前幾年關於反「三俗」的爭論,雙方應該力求共識,學習巴納姆,在奇異虛幻之中融入貨真價實,電影批評也一樣。
2. 陸支羽:7分
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著有電影隨筆集《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這個馬戲團,居然沒有小丑,不開心!2.歌舞場面自然是最大看點,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但真正動人心扉的時刻不多,演員的發揮空間也有限,不如當年的《悲慘世界》更以歌舞洞悉角色內心。3.或許是為了照顧更多主流影迷,各類奇形異能演員們的選擇口味略嫌清淡,不過也沒法指望能在這樣一部好萊塢娛樂片中看到《畸形人》或者《彼得堡異人寫真》。4.整體質量還屬上乘,期待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馬戲團電影;在我心目中,每一座馬戲團都最終指向費里尼。
3. 汽車大師:7分
電影撰稿人。
歌舞片真是最多保留了早期好萊塢高於生命造夢特性的片種,華彩段落有化腐朽的力量。片子里第一場青梅竹馬到成家的大戲,換任何其他類型,這段長篇蒙太奇都是荒謬做作到了極點,但演到許願燈時銀幕上綻放的儘是魔力。就像借劇(影)評人之口所言,我喜不喜歡是一回事,觀眾覺得爽就是了,我反正是看得開心。
4. 閔思嘉:7分
影評人。
歌舞場景相當驚艷,人物的動作所產生的動作節奏與音樂節奏相得益彰,馬戲式的「中心聚焦式」的場景和舞台式的打光也構成了體系化的影像系統。至於故事走的當然是合家歡和雞湯路線,感人催淚。在現實中,巴納姆的故事更加資本化也更加殘忍,影片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式的童話。
5. tyger tyger:7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劇情無非美國夢加身份政治正確,歌舞部分卻頗有可觀之處,吧台舞和空中飛人舞兩段尤可圈可點……
6. 風間隼:6分
影評人。
挺市儈的故事被包裝成一個「邊緣人聯合起來實現自我」的人性傳奇,可惜那些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既沒個性也沒有馬戲的魅力,讓人想誇它一句「金剛狼統帥的馬戲團版變種人小隊」都說不出口。「neverenough」挺好聽,別的就是一種「精美的平庸」吧。那些絢麗的轉場和歌舞奇觀在電腦特技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經連印度電影都不如了。看作大馬戲團的企業文化宣傳片比較好。
7. 時代映畫社:6分
媒體人,公眾號「奇遇電影」聯合創始人。
P.T.Barnum的創業史如此波瀾壯闊,各種議題元素齊備,卻被簡化為一鍋平淡無奇的雞湯,也是服氣的。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另,影院中文字幕要嚴肅批評,至少兩處錯別字華麗麗地印在DCP上,像吃了蒼蠅一樣礙眼,難道沒有最後校對這一關嗎?)
8. 大奇特:6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歌舞場面是滿分的,戲劇層面則很空洞。很好地將畸人馬戲團的主題與情節聯繫起來,但它並沒有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巴納姆和卡萊爾兩個角色的立場也是搖擺不定。歌舞才是真正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最終拯救了這部電影的,也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華麗歌舞。
9. 桃桃林林:6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視聽非常突出,簡直是歌舞的盛宴,尤其是狼叔和扎克·埃夫隆酒館唱跳那場,實在是太精彩,也難怪觀眾這麼喜歡。以及,麗貝卡·弗格森又一次美到讓人意外。遺憾則是,劇情還是太簡單,也有點太順拐。以及,這個角色的過度美化,還是有點彆扭。
10. 秦婉:6分
鳳凰電影策劃。
歌舞片雖然好看,卻又那麼難以成功,往往因為一板一眼而失去了高分。《This is ME》的催人淚下既真實動人,卻又淪為一種環境的附屬,因為在circus里圈地自萌的自由無法真正映射現實世界,過於美麗就失去了力度。
11. 蘇七七:6分
影評人。
非常成熟的模式與產品,從情節到音樂層面都沒有什麼瑕疵,但追求-成功-迷失-回歸的套路過於顯然,過於保守主義與政治正確,以致於正能量得沒有回味的餘地,在人性的豐富與感情的幽微上無從著力,流於簡單化。
12. 王昕:5分
電影研究者。
該片的有趣或奇怪之處在於它把三個無法融合的層次扭合在了一起,並在它們的彼此分裂中完成了故事的講述。這三個層次可以概括為:1.動能十足、精細編排的歌舞;2.愛情-家庭神話(好萊塢最重視的核心家庭價值);3.以奇觀為核心的演藝業(showbusiness)的創立過程。第三個層次是影片的主要情節,也是影迷看到片名(The Greatest Showman)的潛在期待,我們預期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一段電影史前史(新的感官/感知方式被創造的過程)。換言之,一種新的經驗、新的身體、新的視野的浮現。然而影片從一開始就以歌舞這一「強視聽形式」調動了觀眾的全部情緒,讓觀眾在後段難以產生身體情緒的大幅變化,奇人異士彙集、歌舞馬戲表演的過程都只能浮皮潦草地帶過。當「感官現代性的發生」無法展現,影片的重點書寫變成了對歌唱家的一見傾心。然而一部從頭到尾打著「愛情-家庭-女兒」大旗的影片,不能任由男主角的眼睛持續發光地望向別人,編劇以近乎暴力的寥寥幾筆把他重新拉回了「正軌」。全片由此結束在多元和諧的馬戲團之家與主人公的中產階級小家(女兒跳芭蕾舞)的雙重圓滿中。除了感慨歌舞程式與核心家庭價值的強大(足以帶部分觀眾越過裂隙),我覺得值得發散思考的還有充當抵押的南中國海底的艦船。在showbusiness的誕生之初,我們已經置身於全球化之中,異域以各種想像和虛假的方式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直到今天亦然。
13. 徐元:5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現為《人間電影》製作人及「槍稿」公眾號主筆。
必須承認,以歌舞片而論,素質不錯。但是作為一部傳記電影,卻莫名其妙至極。彷彿是這個傳主的後人,盯著編劇改出來的一稿又一稿,每次編劇想寫點兒「真的」,後代就說不是這樣的,你得這麼寫。於是,整個電影徹底糊塗了。明明這個所謂的「偉大騙子」,本是上好的題材,卻完全沒有展開,這讓片中那些無論上層還是底層的衛道士對他的指責和對抗,完全失去了意義。
14. 西帕克:5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很好的解釋了好萊塢「the show must go on」的精神。常見的主題再重複一次,視聽也不會有太大新意,只為了每周全球影院的馬戲團里能有一場新戲。
15.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場面拍得棒,但起承轉合都缺乏必要的更深鋪陳,變成了流水賬,因而成為又一部華麗外衣下相對平庸的逆境勵志片。
16. 妖靈妖:5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劇情架構與人物塑造都很敷衍,政治正確得讓人感覺像是在看競選宣傳片,唯歌舞場面尚有可觀之處。
17. 褻瀆電影:4分
電影從業人員,微信公眾號「褻瀆叔推薦」運營者。
這片子看上去就是真人版《歡樂好聲音》,只是畸形人都是擺設,並沒有拍他們,他們的自我認同也和狼叔浪子回頭沒關係,而狼叔那條線的愛情和成長還是套路中的套路。怪只怪所有配角都是紙片人設,沒有人物塑造,一開唱問題都解決了,唱的還是TweenPop口水歌。作為音樂歌舞片,演員唱不了,需要別人代唱,後期的修聲和混音又假成這樣,一不小心就是看MV大串燒的錯覺。
18. 賽人:1分
影評人。
具洗白意味、貼金性質的電影都應該保持警惕。真實的巴納姆說過「每一分鐘都會有一個傻瓜誕生」。片中的巴納姆說「觀眾說要獲得是被欺騙的快樂」。全片其實就是在為這種盜亦有道塗脂抹扮,假如你要為這種不尊重你的人去喝彩,那也是你的自由。
《小馬寶莉大電影》
本片因評分人數不足5人,故不統計均分,也暫不進入總評分表。
1. 范克里夫大尉:7分
自由撰稿人。
足可滿足愛馬士的誠意之作,成人兒童兩相宜。碧琪的精神失常仍是笑點擔當,全片歌曲和唱功保持一貫高水準,並延續了自古反派出燃曲的傳統。劇情起伏粗暴突兀,中段略有乏力,而且新角色里只有大壞蛋給人留下些印象(隱約覺得還諷刺了一把愛懟小馬片的人士)。
2. 胡續冬:7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個40多歲的老爺們兒帶著5歲的女兒混在幾十個3至13歲的蘿莉以及蘿莉媽中間看一部低幼片的感覺實在是太酸爽了……
《莫斯科陷落》
本片因評分人數不足5人,故不統計均分,也暫不進入總評分表。
1. 鄭秉泓:6分
影評人,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這部電影並非典型好萊塢類型片,也完全不像預告所演的那回事。作為一部出自戰鬥民族之手的科幻愛情片,即便充滿陳腔濫調的套路,偶然的幽默感與靈光乍洩的浪漫情懷,仍舊令它值得一看。
2. 風間隼:3分
影評人。
明明是個《外星戀》類的愛情故事,被宣傳方包裝成彷彿《白宮陷落》系列的動作電影,其心可誅。就以類型片而論,也實在說不上高明,女主不招人喜歡,男主到快一半的時候才確定,環保和人性的說教沒落實到情節上。俄羅斯新一代電影講故事的水平大大落後於其特效水平,從《暗殺遊戲》《守護者》到這一部,還不如好萊塢。蘇聯電影的人文和敘事傳統不知被這些後輩丟到哪兒去了。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