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下了凡,它總得帶點「土味」
春運期間,鄭州鐵路警方裝備了一款「人像比對警務眼鏡」,可以高效地篩查出旅客中的網上在逃人員,和冒用他人身份證件的違法行為人。
通過 新聞圖片可以看到,執法人員通過眼鏡左上方的一個攝像頭,把即時拍攝到的人臉上傳到與眼鏡以線纜連接的手持終端上,並同聯網資料庫做比對。
由圖片所示的操作方法推斷,儘管這款眼鏡看起來非常像是 Google Glass,但應該只有攝像頭是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在鏡片中帶顯示器(因為頭戴式顯示技術還不過關,這也許可以保護執法人員的視力不受傷)。攝像頭與終端之間由線纜相連,不僅預防無線連接信號差,而且解決了供電問題。
因此,其實就算不用戴那個拉風的墨鏡,攝像頭部分也可以單獨拿出來,並以更隱蔽的方式呈現。舉例說,可以設置在看似普通的「耳機」上,通過「耳機線」連接「手機」,可以做得更不顯眼;更可以採用針孔攝像機等「古老」的隱蔽取證手段。
只是我相信做成這種特殊的眼鏡樣式後,它可以如別在胸前的執法記錄儀一樣明顯,起到標明執法人員身份的作用,凸顯執法過程的公開性。
人臉識別終端的運作核心是跑在雲端的識別服務,但在網路可能不穩定的時候,也可能在終端里會內置少數需要特別注意的人臉以供離線識別。
只要給你 API,你也可以用電腦攝像頭上傳自己的照片去比對;但問題就在於,警方使用的系統不管從演算法層面,安全性層面,還是從資料庫容量層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了系統的「開光」和「加持」,這款眼鏡才會如此神奇。
雲服務識別面孔的技術,即使在消費者級別,其可靠性也都是經過檢驗的。所以到軍用、警用級別,其準確率只會更高。根據媒體描述,通過「天網」比對照片的準確率在逐步提升,甚至包括變裝、整容等等都逃不出「法眼」。BBC 一位記者曾在中國某地做試驗,在將他的面容輸入系統之後,僅用 7 分鐘,警察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
這樣看來,儘管「眼鏡」給人的感覺就像來到了《少數派報告》和《終結者》所描述的科幻世界,但它實現的方式卻並不高深,而是由攝像頭+雲計算的「土法」拼接而成。
正好在一年前,我也曾在動點梳理過當時一批已經投入實際應用的 「土法鍊鋼」式科技創新,包括放 VR 影片戒毒,把電腦網頁在 iPad 打開實現「移動醫療」,人形接待機器人背後由真人話務員接聽等。
其實, 任何技術從幻想走向現實的時候,都會多少褪下神秘的光環,因為當它已經可以量產時,它的技術原理一定已經被大眾所認知,這樣消費者才有得選擇;同時,為了量產,已經可以在技術上做得完美的廠家也會做一點犧牲,以保證產品的質量穩定。這都會讓本身還屬於高科技的產品看上去有點兒「土」。
這幾年,我陸續接觸過幾份跟 AI 有關的工作,根據親身經歷來看,對於 AI 這個當今科技業界的寵兒來說,它也有許多被人為拔高,急需「祛魅」的地方。
也許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稱做 AI 的公司,在媒體報導中展現出深奧到無遠弗屆的技術實力。不過,其實聲稱自己做人工智慧的公司,是擁有對 AI 的定義權的。也就是說,他怎麼對媒體描述 AI 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做的 AI 是怎樣的,那媒體就會怎麼報道出來,社會公眾也是怎麼認知。
在實際運作中的 AI、演算法等等,和大眾對 AI 的想像這兩者中間,是存在著廣闊的套利空間的。自然對裡面的從業者來說,這種給外界的神秘感拖得越長,對他們越有利。
但實際上,我想如果一個產品的效果,可以用遠比其自我標榜的要簡單得多,也更好理解的原理來實現的話,你的猜想一般都不會錯。
對 AR、VR、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技術等來說也都是如此。 任何「黑科技」再黑,它落入凡塵,褪去鉛華,都會多少帶點「土味」,而那才是真相。
本文 科幻電影里的黑科技下了凡,它總得帶點「土味」來自動點科技.
※加入蘋果不到兩年,著名健康研究員 Stephen Friend 離職
※《馬力歐網球》今春登陸任天堂 Switch,還加入了故事模式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