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建盞自述:我只是一團「有個性」的泥巴

建盞自述:我只是一團「有個性」的泥巴

一隻盞,握在手中,可以把玩,可以品性。盞與人之間,可以感受到心的呵護;與盞對話,可以緩解人世的冷暖和淡漠,可以調劑生活的苦辣酸甜,可以領略到來自心靈之外的豁達與自由。

建盞看似沒有生命,其實經過主人的泡養與悉心呵護,它會以溫潤有神或七彩寶光來回報主人,換個角度思考,這其實就是人與盞之間的一種情感互動,其中樂趣,只有用心才可體會。

福臨油滴盞[編號 : 54211]

建盞自述

我原本是一團泥巴,不過後來在那些拉胚師傅的幫助下,從無人問津到如今變成一個有頭有臉的瓷器。師傅們通過淘洗、練揉、拉胚、修胚、上釉等步驟,也使我對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也正因如此,我對自身有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有很多話想說:

絕世孤品,造就性格孤傲

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建盞,因此,也使我們性格變得孤傲,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就好似桑蠶,把自己裹在繭里,如果想看到光明,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打破繭,走出黑暗。

有個詞叫作繭自縛,正如自己目前這樣高高在上的樣子,想擺脫孤獨,就必須首先突破自己編織的「繭」。不能總覺得自己是世上唯一,而產生孤傲的性格,我應當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多找找自身劣勢,海納百川,學學其他瓷器的閃光點。

銀兔毫束口盞[編號 : 55154]

情感脆弱,經常性的流淚。

萬物皆有情,有情便有淚,而有一種淚叫「釉淚」。在經歷千度高溫爐窯的鍛造下下,烈火出身,於是留下一滴涅磐的淚。釉淚,承載的是陶匠們的汗水與努力,釉淚,承載著對爐窯的思念和友情;

當我降臨的時候,那滴淚是對爐窯感恩的淚。當我離開陶匠時,流下的是對陶匠不離不棄的淚

就是那滴在你眼前似掉非掉的淚,落隱落現的淚。它打動了我們的心,留下的也是最深的感動,在凝視之間去讀懂了釉淚的心聲。如果淚笑了,你們也明白了,因為這是建盞遇上有緣人就不在孤單的淚。

孤芳自賞,曾為皇室御用之物

宋朝第八皇帝宋徽宗趙佶,在26年間(1100-1126),離不開茶,親自寫《大觀茶論》,記載了關於採制的工藝、點茶的方法等,更極大地促進了宋代茶文化的發展。

而關於《大觀茶論》中,裡面有提到關於點/鬥茶所用的茶盞,宋徽宗完全沒有提到宋代五大名窯及其他窯口,而是直接點明鬥茶應使用「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建盞。

宋徽宗,更親自為建盞站台背書,確立建盞為宋代鬥茶的第一茶盞。

銀油滴束口盞[編號 : 55159]

以瑕為美,顛覆審美情趣

說到瓷器的釉跟開片,在宋朝以前,它被認為是瑕疵品。只有宋代,才將開片作為一種裝飾,同時反映了宋代審美趣味的變化。藝術的美總會有一種殘缺感,因為它是自然出現的,沒有「殘缺」,就沒有所謂「完整」;更沒有「完整」的藝術美。

燒制過程中所出現自然天成的缺陷,它成為一種無法控制和趣味的裝飾。這一追求在宋朝得到了徹底的響應。由於技術的需要,導致盞口或盞底釉色的厚度不均勻,釉的流動,即使是高溫引起的輕微變形也成為一種不可重複的美。

為盞善變,一窯出百色

我們區別於其他茶器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我們的胎被稱作「鐵胎」,以使用當地含鐵量高的土壤為原料,這就是所謂的鐵輪胎,燒成胎色灰黑,叩擊聲如鐵般清脆。釉面材料為草木灰與當地原礦釉石調和,在經過1300度高溫燒制。我們不同於其他瓷器的魅力就是在於燒制出的釉面斑紋每隻都不相同。

建盞燒制中最難控制的環節便是火候,每個窯位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氣氛的不同。與其說我們善變,其實是窯火造成的,窯火造就了氣氛,氣氛不同產生的釉面效果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入窯一色出窯千變」的說法。

從最原始的胎土,經手工的製作,在火的催化下,呈現了千變萬化的美麗,雖然它帶有瑕疵但它完全是崇尚自然的精神產物。

建盞與別的陶瓷有不一樣的美,它不是美在無瑕,美在胎薄或是精巧的紋飾,而是美在它的大氣包容,它的自然樸拙,和它的深沉厚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長時間不用,我的建盞居然「生鏽」了
瓷器與陶器,哪個更適合用來喝茶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