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長平之戰慘敗的趙軍統帥趙括並非紙上談兵的一介書生!
全文共6903字 | 閱讀需要17分鐘
歷史如同一陣秋風,冷酷無情,長平之戰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集中優勢兵力打大規模殲滅戰的範例,以至被譽為「殲滅戰之最佳史例」。
長平之戰
廉頗「不若則能避之」堅壁不戰,導致王齕三年無功;白起秘抵長平,「能而示之不能」,誘敵深入,迂迴包抄。趙括逞強浮躁、輕慮盲動,忽視糧道,三軍覆滅。白起窮凶暴戾,殺降坑卒,為後世所不齒,留下千古罵名,趙括紙上談兵,盲目冒進,導致趙軍慘敗,受人羞辱。但他視死如歸,英勇犧牲的精神為後人所欽佩和感嘆。
兩千多年來,趙括已經被人們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夸夸其談,不務實戰的代名詞,也正是因為長平之戰的慘敗,才派生出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場歷時三年的秦趙之戰,雙方死傷人數幾十萬,戰爭結果直接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進程。慘烈血腥的長平之戰從公元前260年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絕,軍心渙散,不戰自亂。趙括雖然組織了數次突圍,但均未奏效,自己中箭身亡。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盔卸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
紙上談兵
後人評論趙括紙上談兵,空談誤國,由於長平慘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25年之後,被秦國吞併。在人們對趙括貶低和指責的同時,也對秦將白起坑殺趙軍降卒的殘忍口誅筆伐。遠去了鼓角爭鳴,湮沒了金戈鐵馬,黯淡了刀光劍影,一切歸於平靜,塵歸塵,土歸土,塵埃早已落定,我們不要抱著個人喜好,也不要帶著情感恩怨來妄加評論,真實地分析長平之戰趙敗秦勝的原因,客觀地還原歷史,正確地評價趙括。
從秦趙兩國綜合國力上分析,秦國早在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歷經幾代帝王,國富兵強,而趙國也不落後。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內修國政,外揚軍力,翦除三胡,拓地千里,經惠文王傳於孝成王手中時,趙國已經具備與強秦抗衡的能力。兩軍征戰,必決雌雄,當我們拂去歷史的煙塵,再來重新審視這場中國冷兵器時代的著名戰役,弱弱地問一聲:把這個沉重的歷史責任放在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身上,是否公平?
趙括出山是毛遂自薦,還是趙王點將?當時在趙國,也是有不少將才的,為什麼趙王選來選去,天平會傾向年輕氣盛的趙括呢?原因很簡單,趙括他是有這個能力的。
如果趙括沒有這個能力,趙孝成王就不會把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廉頗給換下。趙括的父親趙奢和廉頗一樣是趙國的一代名將,趙孝成王相信「老子英雄兒好漢」和「將門出虎子」的道理。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天下莫能當」,這是多麼厲害的一句話,在求真務實,言之鑿鑿的太史公司馬遷筆下,自然不會無緣無故地褒獎一個人。從馬服君趙奢的嚴厲家教來說,趙括是飽讀兵書的將門之後,是羽翼豐滿的趙國新銳。
廉頗
司馬遷在寫《史記》還對其他名將進行評價,但都惜墨如金,評價白起時只用「善用兵」三字,評價樂毅只用「好兵」兩個字,評價王翦只用「少而好兵」四字,評價廉頗顯得大氣一些,「趙之良將,以勇氣聞於諸侯」。但在良將前面加上趙國這個定語,意在暗示廉頗只是趙國出名「以勇氣聞於諸侯」,膽略和勇氣過人,用兵謀略要差了一些。評價李牧:「趙之北邊良將」定語比廉頗都多,那範圍更小,只是戍守北部邊疆抗擊匈奴,和諸侯爭鋒就差遠了。司馬遷對趙括的評價「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是非常高的,趙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趙括不僅出生將門,而且受到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更有隨父征戰的經歷,他原本就有帶兵上陣的經驗。沒有兩把刷子,求勝心切的趙孝成王焉能用他?公元前280年,趙惠文王派趙奢帶兵進攻齊國的孤城麥丘,多次強攻未下。隨父出征的趙括向其父進諫「以退為進,明收暗攻」之計,遣俘投糧收人心,麥丘城內激變,遂兵不血刃地進入了麥丘。麥丘一戰,趙括成名,「虎父無犬子」成為當時趙國軍士對趙奢父子的高度評價。
在著名的閼與之戰前,趙奢曾向趙括請教如何以最小代價解閼與之圍,趙括對於秦趙兩軍的優劣勢以及當前的戰爭形勢進行了準確的分析,趙奢採納,大敗秦軍。年輕的君王,年輕的將領,都想建功立業,君主信任將領的才能,將領感恩君主的信任。人們說是秦國用反間計讓趙括上位,試問如果趙括一點兒作為也沒有,只是一個書獃子,這反間計再好它能成功嗎?
閼與之戰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可以看出趙括真的不一般,秦昭襄王對秦軍內部下令,誰敢泄露武安君為將,立斬不赦。那就是說秦國起用武安君白起,換下先前的王齕,不是光明正大,而是偷偷摸摸的。按常規來說,起··用白起這個百戰百勝的「人屠」,應該大肆宣揚才對,這樣可以對趙軍造成人心恐慌,不戰自退。可為什麼秦國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呢?
這裡除了秦國上下都在耍陰謀詭計,暗藏玄機外,更透露出一個天大的秘密:秦國是在忌憚趙括,害怕趙括,趙括不但出生將門,而且熟讀兵書,具有實戰經驗,可以說是年強氣盛,有勇有謀,趙括在戰國晚期已是聲名鵲起,恐怕在武安君白起心裡,他心裡也沒底,是否能完勝馬服君的這個天才兒子。白起是想讓趙括繼續把秦軍總指揮當作王齕,按照既定計劃發起攻擊,如果一旦知道是武安君白起指揮,熟讀兵書的趙括絕對會換另一種戰法對付秦軍。
公元前402年,韓、魏、趙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國對上黨心懷覬覦。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的血盆大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之戰,戰事緊張,秦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有所顧慮才撤軍。此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先後把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一片狹長土地掠為己有,韓國的上黨郡與都城洛陽的聯繫被切斷。
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勢力,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韓桓惠王就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馮亭上任後,從感情上也極其不願降秦。他率眾獻上黨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趙軍接收上黨。因上黨居高臨下,離東面的邯鄲僅200多公里,韓國的上黨確為趙國西部的天然屏障。趙國接受上黨從戰略上是完全正確的。可誰曾料到,面對韓國拋給趙國的是一個燙手山芋,成為了秦趙開戰的導火索。
秦國看到到嘴的肥肉讓趙國吃了,秦昭襄王派王齕率大軍攻取上黨,秦軍銳不可當,陣地連連失手,上黨殘兵與廉頗帶來的援兵會合,在長平且戰且退,最後退到丹河以東,築壘堅守,與秦軍對峙,秦軍三年不能前進,秦將王齕一籌莫展。持久戰對於秦趙都不利,長期的僵持戰讓兩國都著急起來,隱蔽戰線上的戰爭也打了起來。
簡而言之,在趙國方面:一是,派使者到秦國議和;二是,多次派人責備要求廉頗出戰。三是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四是,改陣地抵抗為主動出擊。秦國方面:一是,借趙國使秦的機會,外交上孤立趙國,扼殺合縱力量;二是使用反間計挑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散布秦軍害怕趙括的流言;三是促使趙王下定決心速戰速決,臨陣換將;四是秘密地啟用白起統率秦軍,包抄迂迴,斷其糧道,誘敵聚殲。
秦趙必有一戰,而且是大戰,即使沒有上黨之爭,也會發生大戰,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趙孝成王接收上黨沒錯,派廉頗守衛上黨也沒錯,臨陣換將,不是趙括的錯,是趙孝成王的主意,更是趙國國力的反映。反正得打,早打晚打都得打。一味地被動防守,還不如主動地出擊,以攻為守。當年蜀國為了自保,諸葛亮通過主動出擊,六出祁山攻魏的方式,以攻為守也是這個道理。
趙之慘敗不是趙國本人的錯,而在於趙國實力、政治外交、高層決策,其根本在於趙孝成王于軍國生死存亡之秋,輕慮淺謀,不在於趙括上任後另行其是、若干指揮環節失誤;就趙括本人言,則不過是「不可為而強為之」。趙孝成王想打破僵持保守戰法的命令,堅決地使用趙括為主將對陣王齕。但他沒有考慮到秦國起用白起。趙括率領大軍挺進敵後被包圍,依然毫無懼色,以馬革裹屍、英勇奮戰的必死信念,衝鋒在第一線。直到彈盡糧絕沒有外援46天後,依然率領都已經士卒相食的趙軍,不顧一切地向秦軍發動進攻,最終戰死沙場。
長平之戰骸骨遺址
在46天血戰中,兩軍血戰,必定要分出勝負,總會有一方要輸,當勢均力敵之時,那就要上天的眷顧了,秦軍後援來了,趙軍援軍不到,秦軍勝了。但秦軍是險勝,長平戰事空前慘烈,戰後秦軍承認60萬大軍死亡過半,那就是死傷了30萬,趙軍也是死傷過半,那麼就沒有40萬的降卒了,近年來考古發現長平地區並沒有集中的萬人坑,而是分散於田野山谷的小面積屍骨坑,且都有刀戈創傷,充分說明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的說法並不真實,雖說史書中有所記載,但歷史實勝利者書寫的,甚至就連趙軍是否投降也存在極大的爭議。
當趙軍被秦軍包圍之後,發現對方統帥是「人屠」白起,面對這樣冷酷無情的對手,趙軍寧願選擇戰死,也不願意投降被殺死。趙軍組成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燕趙大地的青壯年,經過嚴格選拔訓練後充軍,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肯定是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另一個是三胡降卒,性情彪悍,善於騎射,難以降服。再者因為戰死有撫恤,投降則蒙羞,所以說趙軍主動放下武器投降說不通。
白起的嗜殺給了趙括鼓舞士氣的理由,正因為自知必死,才會給秦軍如此大的創傷。再說長平之戰後,趙軍傷亡在30萬以上,趙軍在和秦軍對陣中,打的是攻防戰,一方誓死力爭突出重圍,一方拚死抵抗力爭圍殲,雙方傷亡都很大,如果戰後還存在40萬趙軍的話,秦軍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損失,趙軍在歷時三年的戰爭中就沒有戰鬥減員?顯然說不通,唯一可以解釋的是趙軍經過英勇戰鬥,導致秦軍損失巨大,而且從戰損傷亡比例上看也差不多。那就是說,趙軍傷亡也在20至30萬上下,趙軍大多是戰死掩埋的,殺降坑卒也許是有的,但那是少部分。
長平之戰趙軍雖說是全軍覆滅,但很少有投降的,他們是寧死不降,血灑疆場,而並非屈辱投降被悉數坑殺。在慘烈的46天殺伐征戰中,秦軍死傷明顯遠高於趙軍,這是誰和秦軍作戰,當然是趙軍,這是誰指揮的,當然是趙括。趙括接任後主動衝擊、搏命拼殺造成的。趙括雖然紙上談兵,但畢竟血性剛烈,以一將之力,而抗秦傾國之力,致使秦軍死傷過半。這樣的驕人戰績是趙括所為,就是老將廉頗指揮,也未必有此戰績。
達到這個戰績的是趙括,一個敗軍之將。由於自己的拚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最後趙軍被騙投降後,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泄憤。這是出於害怕趙軍反撲,以屠殺遏制其東山再起,那肯定是趙軍給秦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長平之戰不但是趙國心中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長平之戰後,秦國力圖一舉吞併趙國,圍困邯鄲,但遭到趙國全軍全民的有力反擊,最後不得逃之夭夭,秦國自長平之戰後,數次敗給其他國家,甚至一度被敵人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此後秦國選擇隱忍,用了二十多年時間才恢復元氣,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現,才於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
趙括雖然出生將門家庭,但絕不是紈絝子弟,少有壯志,熟讀兵書。繼承父親的爵位,他不想吃老本,甘願效命沙場,建立軍功。廉頗的守戰不出,讓秦國拖不起,更讓趙國拖不起,顯然讓雄心勃勃的趙孝成王難以接受數年耗費的糧餉,相持戰誰能撐到最後,真的很難預料。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趙王臨陣換將,趙括披掛出征,似乎都不應過多地指責。熟讀兵書的趙括,真的不想紙上談兵,「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躍馬揚鞭,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為國效忠,他很想通過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才幹,而世襲的恩遇也在告訴這位年輕的將軍,血染沙場是一個職業軍人應當奮力爭取的榮光。
同樣,對於趙孝成王而言,也太需要用一個年輕氣盛的將軍帶領趙軍衝鋒陷陣,用一場勝利戰爭來樹立自己在趙國的威信和在戰國七雄中穩固的地位。到了長平戰場的趙括,立即深入前線,部署作戰計劃,把自己的作戰原則和指揮意圖貫徹到每一名趙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集團衝鋒深入敵陣,把秦軍撕開一個口子,以此打敗秦軍,這一策略,站在秦軍統帥王齕的立場上也是正確。多年堅守不戰,出奇兵深入敵陣,攪亂陣腳,雖然冒險,但仍是可行的,兵之,詭道也!打破常規,出奇制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趙軍旗開得勝之際,狡猾的老將白起誘敵深入,然後斷其糧道,絕其援軍,趙軍遂受困。
在今天的長平古戰場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裡崇山峻岭,地形險要,屬於典型的山地丘陵之地。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這樣的地形地貌是不適合騎兵大軍團作戰的,可以判斷,此時秦趙兩軍應該是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在戰場上穿行於趙軍左右,採取迂迴包抄的秦軍,用的是精騎兵。但在整個長平之戰中,史書很少記載,或者本來就沒有記載趙軍有騎兵部隊活動的情況。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在參加長平之戰的趙軍中騎兵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那麼趙國「胡服騎射」精騎兵在哪裡呢?細心的讀者觀看戰國形勢圖,就可以找到答案,趙國北部有漫長的邊界線,真正的精騎兵部署在北部邊疆,抵禦匈奴等草原少數民族的進攻。參加長平之戰的雖說號稱45萬之眾,但沒有多少精銳騎兵。這樣一來,在戰場機動上就輸秦一籌。
在趙軍被包圍之後,趙括不愧為將門之後,表現鎮定,指揮嫻熟,趙括將四萬精銳分為四隊,輪流衝擊秦軍營壘。趙括讓每一隊趙軍精銳,攻擊一個時辰,然後休整三個時辰,輪番給秦軍造成強勢壓力。在如此困境之下,趙括還能用盡兵法,使出這種分成幾隊,輪番衝鋒的策略,他的兵法素養確實天下沒有第二人了。而且在最後危急時刻,親自上陣,而且是赤膊上陣,帶頭衝鋒,可以看出,他不是文弱書生,更是勇猛戰將。
在整個趙軍突圍過程中,秦軍始終佔據一個優勢,秦軍是以飽餐的狀態出戰的,而趙軍是疲憊之師,飢腸轆轆,若非如此,秦軍能否阻擋還是問題。作為一個統領幾十萬軍隊的首領,趙括死戰不退,視死如歸,英勇不屈,最後戰死沙場,書寫了作為一個軍人的輝煌篇章,趙括作為統帥只指揮參加了一次大戰役,這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歷史沒有給這個年輕將領第二次機會。
2300多年前的一場大戰成就了秦王朝一統天下的霸業,同時也成了趙人永遠不能遺忘的痛。美國的巴頓將軍在一次戰前動員時說:「戰爭就是殺人,你不殺他,他就殺你」。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趙括是趙軍的統帥,千百年來,承擔著指揮這場戰事失敗的重擔,歷朝歷代對其失敗貶損不斷,紙上談兵成了趙括的代名詞,成了沒有真才實學,夸夸其談的另一種解釋。
秦趙兩國位置圖
人們在責難趙括的同時,可能忘了當時秦趙兩國的實力,當時真實的戰爭狀態,兵員結構,國際形勢,外交策略,後勤給養等諸多因素。可能忘記了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趙括的對手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趙國是慘敗,秦國是慘勝!戰後,白起也認為趙括的軍事才能絕不遜色其父趙奢,趙括率領的趙軍悍勇,對秦軍造成重創,六國中唯有趙軍,白起事後承認如果當時趙括不死,自己一旦身死,秦國就無人能夠抗衡他。
我們應該知道:在國家危難存亡之際,一位血氣方剛、意氣風發的青年將領,在君王的授意下,主動承擔起力挽狂瀾的重任,他是不可為而為之、一心想建功立業、一心想報效國家。面對強敵,毫無懼色,勇敢直前;面對生死,視死如歸,英勇犧牲,馬革裹屍,血灑疆場的精神似乎也應該讓我們心懷敬意!不以成敗論英雄,死得其所,為國效忠,趙括算得上千古英雄!
REVIEW
◆
◆
※奠定秦統一六國之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國敗在後勤補給上,只能一戰定生死!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