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一「神器」成功發射升空!中國的地震有「人」管了!

又一「神器」成功發射升空!中國的地震有「人」管了!

新民晚報新媒體 鍾荷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新華社圖

眾所周知,張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記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一號」,光從名字來看,就很不一般。

據科普中國,從昨天開始的5年中,「張衡一號」將以標準手段對我國6級以上、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進行電磁監測。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和震例分析,有望找到其中規律,為地震預測探索增添新手段,推動我國地震預測技術的發展。

大家要問:電磁和地震有關聯嗎?空間電磁場的變化和地震有什麼關係?

這一發科普,你可能需要知道:

地震發生前,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會往大氣層傳播。另一方面,地殼的運動會切割磁力線,造成磁力線的扭曲。也就是說,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地球內部的電磁信息就會出現異常,此時,衛星將接收數據傳回地面,為工作人員的預測提供一定的依據。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

新華網圖

「張衡一號」地震電磁監測衛星的載荷設備將產生大量空間電磁監測數據。實時跟蹤這些數據將會產出一系列數據產品與成果:

包括全球地磁場、電離層模型和區域增強模型,空間天氣監測與預警,中國6級、全球7級以上地震電離層擾動震例研究成果,固體地球物理、空間物理相互作用等科學研究成果。

這些數據和成果將為地球科學創新打下良好的空間觀測和探測基礎。

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也強調,「張衡一號」的在軌時間是5年,它的工作在於數據收集和經驗積累,真正預測地震還需要在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方法理論研發之後逐步推進。

資料摘選自「科普中國」、四川省地震局官網等

另據新華視點報道,「張衡一號」是我國全新研製的國家民用航天科研試驗衛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說:

「『張衡一號』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無地域限制,將開展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的監測,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研製團隊合影

2013年,國防科工局、財政部共同批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

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發射和測控任務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應用系統由中國地震局建設和運行。

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周峰總監表示,「張衡一號」具有多載荷集成、高精度定標等特點,載有高精度磁強計、等離子體分析儀、高能粒子探測器等8種有效載荷。

此外,衛星所載的義大利高能粒子探測器,將與中方研製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互為補充聯合探測。

「張衡一號」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張衡一號』創造了多項國內『首次』——首次實現低地球軌道衛星高精度電磁潔凈度控制,彌補了我國天基科學探測領域發展的短板;首次實現在軌精確磁場探測,衛星裝載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載荷,有望獲取寶貴的全球地磁場數據。」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說。

此次任務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等六顆國內外微小衛星。

「少年星一號」微小衛星源於10多萬中小學生的創意和夢想,是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

所有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均可使用「少年星一號」數據開展航天科普教育。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我不要當法定代表人」:原告訴請獲支持
特朗普體檢身體非常棒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