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聯要掌握一些技巧 否則就會貽笑大方了
對聯,又稱對子、春聯、楹聯、對偶、門對等,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瑰寶。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它始於後蜀主孟昶,盛於明清時期,歷史上曾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絕對。比如: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將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笑顏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以上是人們常見的一些名聯,可謂對仗工整妙到毫巔。現今人們無論是書面文字或是口頭表達主要以白話文為主,相對於古人我們的的文言文基礎相對薄弱一些,加之對於律詩知識的欠缺,因而一般人時常在對對子方面難免會流於膚淺,以至於牛頭不對馬嘴。那麼如何使對聯立意新穎、對仗工整又避免落入晦澀難懂的窠臼呢,應該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求立意新穎。就是要有儘可能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上聯起一個引導和拋磚引玉作用,如上聯中出現「綠帽扣青山」、「紅杏出牆」等字眼,就會誘導人們浮想聯翩,在對下聯時難免往「出軌」方向對。但如果用「紅頂映綠水」對「綠帽扣青山」那麼就有扭轉乾坤柳暗花明的效果了。
二、格式化和相對性。一定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這個一般人都知道的。一般來說詞義相對(相反)是對聯基本要義,要做到上下聯相互對應是不太容易的,但這也正是對聯的精妙所在。簡單講就是根據上下聯字、詞所對應位置,使漢語不同的14種詞性「介對介」、「副對副」、「名對名」、「動對動」等,或是「成語對成語」、「情對景」、「景對景」等等。此外上下聯盡量避免使用重複字,特別是名詞、動詞不能重複,否則就失去了對聯的韻味和意義了。但是在量詞、介詞、副詞等還是可以重的,此外「之」字的重複往往也是可以的。
三、平仄結合,音調和諧。總的來說對聯還是以對仗工整、平仄為主流,就是要讓人讀起來有陰陽頓挫、朗朗上口之感。如:「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現在一般把漢語的一聲、二聲歸於平部,把三聲、四聲歸於仄部。一般來說,對聯大多以平收尾,但也並非一定局限上聯結尾為仄韻。比如,「青山笑我頭已白,泉水照人心自清。」上下皆平韻。其實,主要是對聯以平入韻,給人以回味悠長的感覺。
四、上下聯要有關聯,不能詞不達意南轅北轍。避免湊字數堆詞語為對對聯而對對聯,要根據上聯的問題、情景在下聯中對出答案和情景才是佳聯。比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要具有哲理性和通俗性。如「詩堪入畫方為妙,官到能貧方是清」。擬一副好的對聯,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掌握豐富的語言辭彙,然後才是詞語組織搭配,能起到教育人、點化人的作用是為佳聯。平時運用中盡量淺顯易懂,切忌對聯晦澀難懂曲高和寡而無人以對。另外,無論是出上聯還是接下聯,不可自己造生僻詞,也就是避免不符合語言習慣的字片語合。
六、如何區分上下聯。區分上下聯,實際上也是對如何對對聯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要求。以仄結尾是上聯,平結尾為下聯,如「窗外月」、「水中天」;時間在先的是上聯,在後的是下聯,如「辭舊歲」、「迎新春」;問是上聯,答是下聯,如「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範圍大是上聯,範圍小是下聯,如上面的「聲聲入耳」、「事事關心」等。
總之,對對聯要具備較高的文字語言功底的,做到語言優美、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等非是一日之功。再者,說得好也未必能做的好,我們只有在平時多學多練才會共同提高日臻化境的。
註:以上系個人見解,歡迎交流指正!
※情人節快到了,別再為送ta什麼禮物發愁了,這裡有「送禮」寶典!
TAG:a漁樵耕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