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後中年人應該想明白的9件事

80後中年人應該想明白的9件事

在很多作家書中,36歲往往會成為一個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代際分界線。

曾經作為青年主力的80後,已經一波波跨越了36歲門檻。既然到了逼近不惑的年齡,有些事就會逐漸明白。

下面,阿甘就與大家分享9個方面的心得體會。

1.關於朋友

從哲學意義上講,觀人看物有三重境界:分別是實用的眼光、職業的眼光、審美的眼光。

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交友不應再以世俗意義上的是否有用作為前提。因為現在無用,不代表以後無用;對你無用,不代表對他人無用;看似無用,實則可能恰恰是大用。

人活著都需要朋友,生活中、事業上、心靈間的朋友都不可或缺。事實上,一個人生命里最重要,最願意分享內心私密,最了解你、最支持你的朋友,往往正是那些工作、生活中最無用的朋友。

許多人通過酒局飯場結交了很多朋友,但其實不過都是抱團取暖、各取所需而已。觥籌交錯的喧囂過後,他們的內心更加孤寂。所以,金庸會非常感慨地說:「有許多朋友的人,卻連一個朋友也沒有。」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交友的最大喜悅來自於你能夠讓朋友快樂。對朋友看得見的忙,不要等他說出來再去幫。幫了忙事了拂衣去,不要自得炫耀,更不能求償得報。

勉強朋友的事,非萬不得已不要去做。朋友可以因為你去做違背內心的事,譬如放下尊嚴去乞求他自己都不願意去求的人,但這種事做一件、友誼裂痕增一分。

2.關於人性

中國主流文化提倡「性善說」,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西方主流文化崇尚「原罪說」,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私的。叔本華甚至斷言:「每個人在本性上都有某種絕對邪惡的一面。」

但中西方這種不同,從本質上講又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因為中西方文化都承認: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性上有難以擺脫的弱點或缺陷。

因此,都主張通過修鍊或贖罪去克服被各種貪慾、怨恨、妄執、盤算、妒忌等所包裹著的「凡夫心」。而人性中最邪惡的一面,就是損人不利己的妒忌。

比如,一個妒忌的人會對周邊人那些使他深覺憂傷的長處,故意視而不見,假裝毫不關心。事實上,他卻在暗中竭盡全力剝奪這些長處為眾人所知的機會。

甚至會在背後不失時機地扔黑磚,極盡譏諷、挖苦、嘲弄、誹謗之能事。儘管隱藏如此之深,眼光厲害的人還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所以對妒忌的人實則並無好處可言。

年富力強的中年時期,是一個人事業上的黃金階段。

但想要真正做成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在你的周邊,不知隱藏了多少雙眼睛,鼓勵支持者有之,考察審視者有之,挖苦嘲弄著有之,心懷妒忌者有之,落井下石者自然亦有之。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這些都是人生常態,都是人性的投射。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不一定保證你走的很遠,但至少可以讓你精神上不那麼心力俱疲。

3.關於情懷

情懷的本義,只是一種心情或心境。但現在更廣泛用於指以心靈滿足而不是功利得失作為自身行為標準的情操或品質。

一件看起來沒什麼用或者極不起眼的小事,還是要一絲不苟地堅持去做,也許只是因為喜歡,也許只是一種責任擔當,也許只因為它看起來很美。這就是情懷。

情懷,意味著一個人做事情的初心和初衷,體現了一個人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未必一定就是崢嶸外露的壯懷激烈之舉。

一個人無論在任何崗位上,如果能夠始終做到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就不會把事情本身當作任務和負擔,就不會隨意放鬆自己心中的標準,就不會太在乎別人會如何評判自己。

在我們周邊,有很多人,即使做著一簞食、一瓢飲之類極其平凡瑣碎的工作,仍然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初心,甘於枯燥、自得其樂。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很多事都只能是盡心而已、儘力而已。堅守情懷並不能當飯吃、當錢花、當葯吃,不僅不會讓你贏得讚揚聲,甚至還會被視作迂腐可笑之舉。

但是情懷至少可以讓你的心靈堅韌和強大,可以保證你的人生不會失去底線,可以讓你困頓時仍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可以在躁浮的社會仍能保持一份坦蕩、寧靜和淡然。

4.關於生死

人類社會崇尚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年老、災難和病衰。

我們從小到大,「死亡」「疾病」「災難」等字眼一直都被視為不祥的代名詞。父母一輩傳授給我們的人生理念就是對這類事情要採取迴避態度,最好有多遠躲多遠。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慢慢發現,無論身在何方,「疾病」「災難」還是會找到你。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發現人的生命其實非常脆弱,「死亡」距離你我也並不遙遠。

或許你的父母長輩已年老體衰,正飽受疾病折磨,隨時有可能離開,而令你痛不欲生;或許曾和你朝夕相處的同學發小,正值壯年,卻突然有一天就傳來噩耗,而令你不敢相信。

面對死亡,我們不敢正視,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所熟悉、所擁有、所留戀的一切。我們頭腦里根深蒂固的觀念,是渴望一切都恆久不變。

但其實,生死都是生命的過程和階段,都是人生無可避免的常態。早一天直面生死,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最後一天,你反而會寵辱不驚。

面對死亡和災禍,就像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長相兇惡新同事由於缺乏了解,剛開始接觸時總是充滿警惕或戒備,相處時間長了反而會越來越友善

死亡也是如此,既然不得不相見,那就不如及早直面它直面死就是學習生,特別是親人的死亡會強迫你正視自己的生命,強迫你去思考人活著的意義。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我們的一生不過就是學習如何去愛他人。以這樣的態度看待生死,就能跳出恐懼和執著的窠臼,令你晦暗的生活從此增添一抹亮色。

5.關於婚姻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對於已相處多年的夫妻,就別再寄望能夠改變對方。

對於那些自己看不慣的行為舉止,無論對與錯不要再斤斤計較,更不要動不動就惡語相向,擺出一副隨時準備火拚的架勢。不太出格的事揣著明白裝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

茫茫人海中,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能夠結成夫妻,這是千年修來共枕眠的緣分。特別是飽經患難的夫妻,休戚與共、風雨同舟尤其不容易,即使彼此對婚姻失去了憧憬,也不應輕言放棄。

因為有一天愛情不在了還有親情,親情不在了還有感情,如果連感情也不在了,那至少還有往昔的美好時光可以追憶。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婚姻伴侶不等同於人生知己,不能苛求彼此在靈魂層面上鸞鳳和鳴、息息相通,能夠在生活中做到互敬、互愛、互容、互諒已實屬難得。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婚姻是契約、承諾和責任,背後是雙方的自甘付出、相互包容。不深刻認知婚姻的內核,輕率對待婚姻,是很傻很天真的想法。

所以,兩個彼此相愛的人走進婚姻,未必幸福美滿;兩個彼此不相愛的人走到一起,未必不能白首偕老。

一個人,不去修正自己的婚戀觀,不在個人修行上下功夫,即使擁有N多次重新洗牌婚姻的機會,也不過宿命的輪迴罷了。

6.關於親情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父母正在慢慢老去,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子女的關愛。

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要更加包容父母的習慣、缺點、眼光、胸襟、三觀,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基本已定格在某個逝去的時代。

不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要盡量抽時間看看父母,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吃頓飯。聽他們講講你小時候的各種糗事、罵罵雞鴨鵝貓狗豬,你會感覺到心裏面特別踏實。

遠在天南海北的,隔三岔五打個電話問候一聲也好,不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報憾終生、悔之莫及。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親情體現出的就是這人世間最親密的關係和最誠摯的愛。

在這個世界上,縱然對你萬般不滿和怨恨,但在你最為艱難的時刻還願意拉你一把的人,恐怕也只有你的骨肉親人。親情是由然而發甘願付出愛的情愫。親情會在互動中加深,也會在裂痕中消亡。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隨著年齡增長,親情越來越需要維護和經營。就如同一座房子,不去經常修繕養護,縱是當初再堅固也難免風雨飄搖。

對於妯娌、連襟、叔嫂、兄媳等沒有血緣關係支撐的親情關係,則更需要用心經營。無論如何,唯有動機純正,並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對方看到、聽到、體味到,親情才會日久彌堅。

7.關於幸福

幸福是人人所孜孜以求的。在很多人看來,幸福就是慾望滿足之後的愉悅感。慾望得不到滿足,人生便會陷入煩悶或痛苦。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把人類的需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然而必須的需要。比如衣食,一旦匱乏就會產生痛苦;第二類,是自然卻不必須的需要。比如某些身體感官的滿足,並不容易得到;第三類,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須的需要。例如對奢侈、揮霍、炫耀以及聲名的渴望,像無底洞一樣難以滿足。

需求愈多,慾望愈多。慾望愈難滿足,人的幸福指數越低。

特別是現代社會和工業文明,通過不斷製造更高層次、更多階差的需求,把人類成員塑造成程序化的「消費機器」,讓我們一個個為了追求快樂而更加貪得無厭。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一書中說:「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帶給我們的是似乎是快樂,實際上只有痛苦。他使我們匍匐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幾乎饑渴而死。」

由此可見,以滿足慾望作為快樂源,就像給極度口渴的人端來一杯鹽水,短暫的舒暢過後,反而會導致他更加口渴。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真正的幸福其實源於心靈的富足、平和、滿足。

心靈富足讓我們雖然依舊生活在當下慾望世界,但卻轉換了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和態度,使我們能夠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尋到一片屬於自己精神家園的快樂棲息地。

8.關於愛好

擁有和享受愛好,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有的人沉迷於煙酒,有的人汲汲於名利,有的人陶醉於藝術,只要不違背社會規則和損害他人利益,任何人的任何愛好都不應當被斥責和嘲弄。

儘管如此,一個人的愛好卻在事實上反映了他的品味和水準。

因為,一個人真正所能夠了解和欣賞的,必然是那些與其氣味相投的愛好。如果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主要源於感官刺激,那他的愛好大概率就只能是消磨無聊時光的麻將、紙牌、看肥皂劇等運動或遊戲。

誠如叔本華所言,枯燥的人喜歡無味的作品,普通人愛看爛俗的文章,觀念混亂的人只欣賞嘩眾取寵的著作,沒有頭腦的人所看的也必是空無一物的書籍。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在一隻狗的心目中,最好的東西仍是一隻狗。所以,我們若真心喜歡做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就是了,大可不必太為了「別人會怎麼講」而患得患失,徒增焦慮和煩擾。

愛好意味著心安理得、自覺自愿的專註和投入,意味著能夠從中獲得愉悅和幸福,絕不是附庸風雅,更是萬萬偽裝不來的。

因為再巧妙的偽裝,也不過是刻意壓抑和節制,這必然會帶來痛苦,而令人感覺痛苦的東西是確定不能持久的。

就像一個不熱愛音樂、不懂得欣賞音樂的人,即使能夠裝模作樣彈幾支流俗的曲子,也必然不能忍受日復一日的聒噪。一個不能從跑步中得到樂趣,僅靠毅力和耐力支撐的人,也必然不會是忠實的跑友。

對於一項繁雜的工作,一個不熱愛的人即使能夠勉強勝任,也早晚有一天會出大問題。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即是此理。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人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人不可以高估自己的耐受力,而去做違背自己內心的愛好選擇。

9.關於定位

阿甘本人非常喜歡李安的電影《卧虎藏龍》。是因為在這部電影里,李安以一個過來人的視角,傳遞了他關於中年人生的成熟思考和感悟。

李安拍這部電影時46歲,在時間光譜上正處於中年人的中間地帶。電影里的李慕白,典型是一位正在遭遇事業瓶頸和情感危機的中年成功人士。

一方面,高處不勝寒的他想獨辟出一片精神的田園歸隱,以超脫現實名、利、情等慾望的捆綁;另一方面,塵世的事功和誘惑又讓他心懷眷戀,不能做到完全忘情。

他的大俠形象,在正義凜然之下必然會呈現出「外儒與內道」「廟堂與山林」「居塵與出塵」複合體的矛盾與徘徊。

電影里的李慕白,代表了這世間極少數成功人士的憂悶與煩躁。我們絕大數人都只是平凡人,無法真正體味到李慕白這個地位的人所揮之不去的煩惱。

所以,電影里作為平凡人指征的俞秀蓮,呈現出了與慕白完全不同的中年性格特徵。

俞秀蓮有一身好武藝,但她只是當作行走江湖的必備生存技能,並不像玉嬌龍和碧眼狐狸一樣狂熱追求江湖聲名和地位,也不像李慕白執意謀求虛無縹緲的得道飛升。

俞秀蓮的好武藝不是從修鍊武林秘籍的捷徑中得來的,從她手上布滿的老繭可以看出,她依靠的是勤學苦練和穩紮穩打的蹲馬步功夫。

俞秀蓮行走險惡江湖卻能夠遊刃有餘,仰仗的是好本領和好口碑。面對各種江湖規矩她也憤憤不平,但權衡思慮之後絕對會照章辦事,而且只要有規則都會去遵循。

俞秀蓮處理社會關係嫻熟老道,甚至面對作為情敵的玉嬌龍,也能保持足夠冷靜和清醒,顯示出她務實理性的生存態度和處世原則。

俞秀蓮把事業當作安身立命之本,在情感上相信水到渠成、不願強人所難。但隨著年齡增長,她內心深處越來越渴望人倫之樂。所以,人到中年,她更願意把事業和家庭的天平稍稍撥向家庭一方。

正步入中年的80後,會逐漸明白,大部分的人會成為俞秀蓮而不是李慕白。因為李慕白的使命在於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結局只能是歸於寂滅。而俞秀蓮習慣了服從、捍衛、犧牲、包容和執行,反而在世俗社會擁有強大生命力。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

世間事難有十全十美。事實上,也許正是李慕白這一類人的存在,以及俞秀蓮這個社會群體的錨定,才保證了我們的事業薪火相傳和社會穩定有序。

最後,權將一位智者的話照錄於此:「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喜悅,完全來自希望他人快樂;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痛苦,完全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預祝大家新春快樂,余不一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竹 的精彩文章:

宋丹丹在演員的誕生中因為加詞批評凌瀟肅

TAG:娛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