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候的北上廣房價都是多少?
老白最近看了現在北上廣的房價,有一種要跳樓的趕腳;我們先看看現在的房價。
一、倒退100年,民國時北京房價是多少呢?
民國時,即使是北京區位最好的普通瓦房,均價也只有1345元/平方米,是今日北京同地段房價的幾十分之一。
我們看看著名文學家魯迅是怎麼買房的?
第一回買房是在1919年,魯迅跟弟弟周作人合夥,買下西直門內八道灣衚衕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稅和裝修款,花了3500塊大洋。
第二回買房是在1924年,魯迅從八道灣衚衕搬出來,去阜成門內西三條衚衕買下另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稅和改造費,花了800塊大洋。按銀元在民國前期的購買力,按一塊大洋摺合50元計算,3500塊大洋不到18萬元,800塊大洋剛剛4萬元。
其實,魯迅還買貴了呢。 1915年曾有人捷足先登,在阜成門內王府倉衚衕西段路北,買下正房3間、廂房4間、南房2間、耳房1間、門樓1間,共計11間房,佔地半畝,才花了 150塊大洋。當然這個案例有點兒特殊,特殊的原因是賣主兒急等錢用,把房子賤賣了。但即便不賤賣,民國初年的房子也賣不到好價錢。
到了 1930年,北平市財政局土地股評價委員會調查與評估全城住宅,評估的結果是小洋樓最貴,每間均價400塊大洋;普通樓房次之,每間均價176塊大洋;四合院瓦房再次之,每間均價130塊大洋;普通平房再次之,每間均價80塊大洋。這時銀元的購買力已經下滑,一塊大洋僅僅相當於30元到45元人民幣。假定一塊大洋摺合40元,每間房建築面積平均是20平方米,可以很直觀地得到1930年北京住房的平均價位:小洋樓每平米800元,普通樓房每平米352元,四合院瓦房每平米260元,普通平房每平米160元。
同樣在1930年,北平市社會調查所記賬式調查全城工薪階層的家庭收入,調查對象共有2300家,包括小學教員、人力車夫、三等巡警、紡織廠工人和店員,每家平均月收入16塊大洋,摺合人民幣640元。這種收入水平當然很低,不過跟當時房價比可不算低,因為那時的工薪階層攢幾年錢就能輕鬆買小院。
那時北京房價之所以如此之低,最直接的原因是房多人少。原住民不消說,家家戶戶都有住處,即使外來的新移民,也可以很輕鬆找到落腳的地方。1930年北京常住人口大約150萬左右(含郊區),而住房卻有119萬間,再加上因沒門牌而沒被政府統計到的大量棚屋,差不多可以人人一間了。
二、我們再來看看100年前的上海,這個充滿資本家和富人的地方房價多少呢?
再看上海,那就不一樣了。上海房價最貴的地方在哪兒?租界。主要是法國租界,因為它比英國租界大得多。租界是喪權辱國的產物,但是租界內的城市規劃和治安都相當好,因此房價最貴。例如,1933年法國租借的價格達到每畝33877兩(圓)。這是什麼概念?以一畝地666平方米來算,相當於一平米51圓。這個價格至少是北京四合院的二三十倍。像李鴻章的兒子李經邁、北洋軍閥孫傳芳、顏料鉅賈鄭潤生、英美煙草公司的大買辦鄭伯昭、國民黨政要宋子文、清末變法領袖康有為,在租界都有房子,而且往往不止一棟。
所以那時,全國房價最高的就是租界。1933年,在上海定居的魯迅撰寫專欄文章《中國人的生命圈》,說「最安全的地方到底也還是上海的租界上」。但是以魯迅當時一個月已經600圓的收入,不僅根本買不起租界房,甚至租都租不起,只能在租界外租房,可見租界里居住成本之高。1934年,北平的「天價房」幾乎都位於西交民巷,因為這是使館區,連房租都比全城平均水平高出七八倍不止。
作家予且(1902-1990)寫道:「租界沒有力量使中國政府在上海附近造成新都市,租界卻有力量造成上海格外的繁榮。所謂繁榮,就是(一)洋商的勢力極端的膨脹。(二)人口非常的增多。(三)地皮非常的貴。」
三、我們再來看看100年前的廣州,這個孫先生革命發起的地方房價多少呢?
廣州房價也比北京高得多。這是因為:廣州不僅在清朝時就很繁華,而且是國民黨的發家之地。1931年,廣州西關華林寺門前的小洋樓,每平方米售價是30圓,雖然遠遠比不上上海,但還是北京的好幾倍。南京、武漢乃至重慶,都差不多。
據記載民國二十年,廣州西關華林寺門前的小洋樓,每平方米售價只有30圓,按銀元一圓等於150元人民幣估算,均價才4500塊錢。前面說過,當時最低級教員月薪30圓,花一個月工資,就能買到一平方米房子,而今天廣州普通教師的一個月工資是無論如何也買不了一平方米房子的。
民國二十一年12月2日,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第六版刊載評論說:「最近數年之廣州地價房租飛漲不已。」這篇評論用「飛漲不已」四個字來形容當時廣州房價之高,其實跟今天的房價比起來並不高。比如說當時的惠愛路、粵華路、惠吉路等地段,都是「優美住區」,在這些地段建造的小洋樓,每平方米也不過要價125圓,剛好等於最高級教員一個月的工資。
各位就房價的情況,你是希望生活在民國呢,還是現代社會?歡迎留言討論,互粉!
TAG:白大仙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