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北美馴鹿狩獵最後的機會
Caribou-moving Quebec
魁北克北美馴鹿狩獵最後的機會
(CCNews 亨特 專稿)2018年2月1日開始,魁北克政府管理部門宣布無限期關閉狩獵遷移中的北美馴鹿。
2017年剛剛過去的冬季狩獵北美馴鹿獵季,幾乎是加拿大人狩獵北美馴鹿的最後一次機會。加拿大人狩獵遷徙途中的北美馴鹿活動,一直是他們的習俗、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核心生活方式。無限期禁獵法北美馴鹿,使得加拿大這一傳統生活方式被徹底打破。
北美馴鹿,英文Caribou,學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聖誕鹿(reindeer)。屬於珍稀保護動物,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特有的鹿種。北美馴鹿是唯一雌雄都長鹿的鹿類,也是加拿大象徵動物,我們平時用的加拿大25分硬幣正面上的鹿就是北美馴鹿。
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北美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體型中等,體長100-125 cm,肩高100-120 cm;雌雄都長鹿角。北美馴鹿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
北美馴鹿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
二十年前,魁北克到拉布拉多的北美馴鹿遷徙路線上有80萬頭北美馴鹿漫遊在這片廣袤的荒原上。今天現在還剩下1萬5千頭北美馴鹿。20年來下降了98%。 北美馴鹿數量不斷下降,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止。
專門研究北美馴鹿學者指出,他們不知道下降的確切原因,但懷疑一些因素,如棲息地的壓力,氣候變化和大量的食肉動物是主要原因等等。馴鹿狩獵也不是引發這種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馴鹿死亡的原因之一。
當地政府管理機構每年有幾個月的時間在北部地區觀察調研,這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監測馴鹿群的狀況。他們已經能夠評估動物的數量,健康狀況,食肉動物數量的增加等。在不懷疑科學數據的情況下,他們覺得其中一些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
那麼自2011年以來消失的成千上萬的馴鹿發生了什麼事情,過去兩年里特別是10萬馴鹿呢?一個讓人無法解釋說法:在這片土地上,在北魁北克領土上空飛行數百小時的過程中,既沒有戶外探險家,也沒有獵人,也沒有找到任何馴鹿皮或被屠體的屍體。
2012年夏天進行的一項航空調查顯示,葉河種群(Leaf River caribou herds)中大約有大約20萬頭馴鹿,比2011年航測的43萬隻馴鹿馴鹿減少了50%,直至今天現在還剩下1萬5千頭北美馴鹿。北美馴鹿數量的大幅減少對提供馴鹿狩獵的戶外活經營者產生了災難性影響。
在2005年,當地有超過40個馴鹿狩獵營提供狩獵服務。今天,只剩下不到10個狩獵營地。每年,魁北克政府馴鹿狩獵許可證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過去一年,可用馴鹿狩獵許可證的數量再次減少到2732隻。可見,戶外運動性狩獵不是導致北美馴鹿種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水電大壩改變北美馴鹿遷徙路線
詹姆斯灣水電站工程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北部。詹姆斯灣是個很大的海灣,南北約長五百公里,東西寬二百公里,位於加拿大的中東部,地處比其更大的哈德遜海灣的南端,哈德遜灣和詹姆斯灣總水面面積為加拿大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
魁北克省屬水電委員會計劃在詹姆斯灣東部流域建造超大型水電工程,原計劃分三期完成,總共擬建造二十三個大壩和十三個水庫,總發電量將達二百八十億度,相當於三十五個核電站的發電量 該工程完成後,所築的大壩將改變魁北克省內二十條流入詹姆斯灣河流的流向。
詹姆斯灣工程對馴鹿的影響也可說明這一工程對生態和環境的廣泛影響。1984年秋天詹姆斯灣流域連降大雨,水庫水位上升到一個很危險的高度,水電委員會必須把Caniapiscan水庫的水泄洪到Caniapiscan河,以防止這個水庫的兩條水壩崩潰。由於當時河流水位本來已經迅速上漲,而泄洪量未及時調低,使得下流四百公里處的水位迅速上升。
恰好那裡有一萬隻馴鹿正在跋涉過河,儘管水位迅速上升,但馴鹿仍堅持過河,結果是一萬隻馴鹿幾乎全部喪生。雖然北美洲的馴鹿經常穿越北部的河流和湖泊,可以一次游10公里,但北部的河流和湖泊修築大壩使得河流無法按自然汛期變化,人為泄洪與蓄水使得北美馴鹿在每年的遷徙中往往會無端被奪走生命。
人工建築破壞是馴鹿範圍衰退的主要原因。例如,伐木導致的森林轉化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其他有蹄類動物如駝鹿以及狼被掠食。直線走廊,如道路,公用走廊和小徑可能會提高掠食者的行駛速度和狩獵效率,改善偷獵者的通行,並阻礙馴鹿的行動。
當然,許多科學家也認為,從長期來看,一萬隻馴鹿的喪生不會造成馴鹿種群的滅絕,因為Cree人和愛斯基摩人在狩獵季節里常常會殺掉很多馴鹿,這並不至於影響馴鹿的總數量。值得注意的是,大壩的建成改變了北美馴鹿的活動範圍和路線,這或許對馴鹿的生存有長期影響,可是至今為止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毫無疑問,詹姆斯灣水電工程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其影響的範圍遠遠超出水庫庫區範圍。詹姆斯灣區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整體,其各部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某一局部的變化會涉及到全局。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平衡被破壞
詹姆斯灣地區的是Cree人、印第安人和Innit人,這些民族祖祖輩輩在那裡生活,已經過了六千多年,現在仍在那裡居住。Cree人和Innit人這兩個當地民族千百年來在那裡以打獵和捕魚為生,水利工程將要淹沒他們打獵的路線與地點,排干他們捕魚的河流和小溪,斷絕他們傳統的謀生手段。
就在詹姆斯灣工程的推動者大談魁北克人遭遇過的不公平和獨立自主的必要性時,他們對庫區原住民卻採取了更不公平的做法,完全忽視了原住民的利益和要求。
詹姆斯灣工程修建在魁北克拉布多拉半島,由於該半島靠近北極冰原地帶,所以這一帶被稱為半北極帶。魁北克水電委員會於1975年與Cree人及Innit人達成庭外協議。
根據這一協議,水電委員會補貼225萬美元(其中135萬給Cree人,90萬給Innit人);將詹姆斯灣地區百分之一的土地劃歸Cree人和Innit人所有;另外在該地區百分之十四的土地上Cree人和Innit人仍將享有狩獵權,在歸水電委員會支配的土地上,若干動物種類將受到保護並供Cree人和Innit人狩獵。對Cree人和Innit人協議而言,他們則從經濟上得到了補償,雖然這些補償並不足以保護Cree人和Innit人原有的生活方式。
在加拿大政府為Cree人和Innit人建立保留地之前,Cree人和Innit人以游牧式的生活方式生存。春秋季節,Cree人移居到靠近海岸線的濕地地帶,以獵鵝為生;夏天,魚類是Cree人和Innit人的主要食物,因此,Cree人和Innit人舉家遷到臨水的地方安營紮寨;冬天,Cree人和Innit人則遷到暖和的地方,以狩獵馴鹿為主。當地天然資源的貧乏不允許Cree人和Innit人長期居留在一個地方,為了獵獲足夠的食物,Cree人和Innit人無法集中居住,所以Cree人和Cree人的住處通常比較分散。
詹姆斯灣地區的原住民狩獵中最大的自豪是獵取馴鹿,那一帶的馴鹿很豐富,並且容易獵取。從馴鹿身上,原住民獲得鹿肉為食物,用鹿油點燈,用鹿骨作針或標槍,並用鹿皮作衣服和鞋。
加拿大生態環境亡羊補牢
北美馴鹿狩獵活動的結束,對魁北克北部發展經濟造成重大影像。資料顯示,僅2014年,20家提供狩獵的戶外營地每年創造1300萬美元的經濟價值,並提供250個就業崗位。
這些戶外服務公司也促進了營地基礎設施和私人交通的發展。除了提供北方旅遊業發展之外,基礎設施和戶外運動交通工具(如短途飛機)服務構建大北方主要交通網路。
當CCNews記者駕車行駛在北美馴鹿遷徙區域,在近400公里的範圍沒有任何服務機構,唯一一家以提供狩獵服務的戶外營地同時承擔著交通沿線的加油和住宿服務,關閉北美馴鹿狩獵以後,這家營地估計也舉步維艱。
去年底,七名因紐特人,Cree,Naskapi,Innu和Métis團體在蒙特利爾簽署了共同管理協議。隨著魁北克馴鹿數量急劇下降,七個因紐特人和原住民組織簽署了一個「歷史性」野生動物合作管理計劃,試圖保護和保存溫加瓦半島的兩個主要北美馴鹿種群。
在過去的20年里,喬治河和葉河的種群數量下降了近90%。Ungava半島馴鹿圓桌會議(UPCART)聯合主席Adamie Delisle Alaku說:「因紐特人,克里人,納斯卡皮人,因努人和梅蒂斯人......我們與其它原住民團體不同,但我們都有以依賴北美馴鹿生存的共同點。這是我們的食物,我們的庇護所,我們的服裝,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說和夢想,現在這是我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干預的太遲了!魁北克政府保護葉河馴鹿措施引來批評。Delisle Alaku說:「我對政府關閉狩獵馴鹿計劃感到高興,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具體的東西,它仍然是灰色地帶。「所以我們就拿自己來制定一個管理策略,我們厭倦了等待政府,所以我們自己拿了一個協議。」這份長達55頁的協議正式規定了監測和管理北美馴鹿種群的步驟,以及在150萬平方公里的棲息地確定和實施保護措施的方法。
總而言之,儘管魁北克政府全部關閉所有魁北克-拉布拉多北美馴鹿的狩獵活動,相關機構也在著手制定物種管理計劃,以緩和北美馴鹿種群的衰退並尋找方法增加北美馴鹿的數量。這種經濟發展與保持生態平衡的矛盾並沒有徹底解決,最終重新開放運動狩獵北美馴鹿的希望就會越來越渺茫。
(本文為 CCNews專稿。背景資料來源:Jacques Nadeau(魁北克省森林,野生動物和公園發言人)、Mirage Adventure、Samuel Paquet(Norpaq Adventures)、Marika Wheeler(CBC)、《加拿大詹姆斯灣水電站工程的社會和環境效應》徐希林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王全錄(美國能源部阿崗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段 煉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規劃局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員、Adamie Delisle Alaku(UPCART))
CANADA|Kanada
加中新聞網 看點專欄
TAG:kan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