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認為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相等是偶然!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旨在幫助大家了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識。
因此,目前普遍認為物體的兩種不同屬性——慣性和引力性質,是它的同一本質的不同方面的表現。也就是說,物體的慣性和引力性質導源於物體的同一本質。
愛因斯坦就曾把這兩種質量的等同作為他建立廣義相對論的出發點。故從現代物理學看來,這兩者的等同決非偶然,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物理意義。
那就很顯然了,困擾眾多物理學家的問題是這兩者究竟有什麼深刻的物理意義??
我的答案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該如何解釋這句話呢?我知道無論是哲學還是物理都必須「精確」的解釋。
上面我們討論了慣性系。在現實宇宙中找不到慣性系,無論從全局宇宙還是局部空間來說都是。這也是愛因斯坦為什麼說牛頓第一定律有循環論證的原因。
而我以為問題本身恰恰就是答案。我們不能在宇宙中找到一個真實的慣性系。而引力質量又與慣性質量嚴格相等,這已經是公認的。但這絕不是巧合。所以解釋慣性系的答案還是引力,必須是引力。當然最根本的東西還是物質,物質時空。因為物質產生引力,因為物質時空產生引力。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電子版在靈遁者淘寶有。
也就是說時空的引力才使得物質具有慣性,這就是我的觀點。這樣為什麼在宇宙中找不到慣性系的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引力。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沒有循環論證的嫌疑了,因為根找到了。
引力如何使得物質具有慣性?是我要接下來分析的。 這時候我要引出另一個大家熟悉的關鍵詞——引力場。
我們知道任一物體在空間任一點的引力影響用一個表示該點引力『強度』來代表。嚴格講,一個物體的引力場可以延伸到整個宇宙,但實際上它的影響只在它的近鄰區域才是顯著的。這點通過萬有引力公式便可以看出。
也就是說一個物體,它受到四面八方的萬有引力的影響,處於密集的不均勻的「引力場」中。而這個引力場顯然是由宇宙中的四面八方的物質所產生的。正是這樣的引力場,使得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我們所說的慣性。 而且物質質量越大,保持這樣的運動狀態的能力就越強。這與質量越大引力越大不謀而合。
而要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克服慣性。準確的說是克服引力場慣性。而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後,便會處於「新的」引力場中,「新的」引力場依然有保持它繼續處於當前運動狀態的性質。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情況稱之為:引力場均衡。
而且我願意將同一個物體的相對靜止「引力場均衡」轉變為相對運動的「引力場均衡」的轉換速度定為光速。也就是說引力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而且我認為物體的運動不是絕對空間中的絕對運動,而是相對於宇宙中其他物質的相對運動,因而不僅速度是相對的,加速度也是相對的;在慣性系和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具有的慣性是一種宇宙物質引力場的表現,即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該物體的作用;所以物體的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屬性,而是宇宙物質空間產生的引力場作用的結果。但與物體的質量有關,引力場是根據物體的質量「智能」作用物體的。這就是為什麼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是嚴格相等的原因。
也可以這樣表述:慣性是物體自身的屬性【物質與時空是一體的】的延伸,與物體本身不可分。但是本質是物體引力的作用。 假設引力消失,那麼慣性將不復存在!!顯然這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馬赫是第一個批評牛頓的經典力學時空觀的人。而愛因斯坦正是吸取了馬赫原理的精闢理論,創立了廣義相對論。 而馬赫原理的觀點是宇宙整體物質決定慣性。 馬赫強調了宇宙物質的整體對於慣性的作用,卻忽略了物體本身。
事實上牛頓是將慣性看作物體的內稟屬性;而馬赫則認為慣性是宇宙物質整體作用於物質的結果。而愛因斯坦贊同了馬赫的關於慣性的認識。那麼應該是這樣的,馬赫批評了牛頓的絕對時空,那麼就應該想到了物質作用的傳遞速度是有限的。不是牛頓認為的超距作用。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叫殷業的大學生的論文《馬赫原理及其物理模型》中贊同馬赫的這種觀點。他寫道:如果慣性與近場宇宙物質有關,近場宇宙物質又是不停運動的,也就是分布是變化的,如太陽相對地球上的物體,一年四季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變化很大。在冥王星上,近日點和遠日點要差1.68倍,所以必然得出慣性是變化的,但我們一般認為如果物體相對慣性參照系靜止,則相對於該參照系的慣性是不變的,這就產生了矛盾,所以慣性只能與遙遠宇宙物質有關。
我認為如果慣性只看作遠場宇宙物質的話,反而大錯了。遠距離傳遞的滯後性,於我們現在所觀測到慣性現象嚴重不符。這樣滯後性表現在相對於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改變,物體抵抗運動狀態的改變是立刻體現的,而遠場宇宙物質考慮到傳遞速度有限則不能。如果不考慮傳遞速度,那麼又回到了牛頓的超距作用,這與之前的馬赫批判矛盾。 那麼該大學生到底是支持牛頓呢,還是支持馬赫呢?
而作者在上面所說矛盾,我覺得恰恰應該是支持了我的引力是慣性源泉的論點,也是慣性質量嚴格相等於引力質量的原因。
其實上面作者的問題,可以轉化為地球表面的情況。比如地球表面100KG的物體,在不同緯度,所受到的引力不同。也就是說考慮引力不僅要考慮它的質量和距離,而慣性目前只認為與質量有關,與距離沒有關係。
而如果假設引力是慣性的源泉,那麼就意味著慣性的大小也需要考慮距離。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想,引力無論在地球哪個位置,有變化,都改變不了同樣質量的物體的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嚴格相等的事實。而引力作為慣性源泉,引力的變化,對於慣性質量是不變的,而慣性力變了。首先這和馬赫把宇宙總物質的作用對於物體產生慣性是同理的。
一定要理解引力是物體與物體的作用,而慣性強調當物體引力延伸的性質。所以他受引力場影響,卻不遵從距離反比定律。其實涉及慣性的概念時候,可以不受任何力的概念影響。慣性力不是真實的力。牢牢記住一個觀點,慣性質量是不變的。這樣就可以解決馬赫問題了。
關於這樣引力場是慣性的源泉所涉及的傳播問題,我還會在下面文章中介紹。
在這裡提前介紹一下。馬赫原理強調整體宇宙物質對物體的作用構成慣性。在愛因斯坦眼裡,首先想到的宇宙物質所構成的空間!這就是馬赫對他的啟發。而這樣的空間是彎曲的,正是引力的產生根源!! 愛氏一定是這樣的思路。
引力場是物質的整體,是物質空間的整體表現。物體與物體的作用卻需要以物體質量本身在引力場中發揮作用。這就是我的觀點。
那麼我上面說的,引力是慣性的源泉。據於此,愛因斯坦以等效原理,建立廣義相對論,這個前提是正確的。但是顯然是不夠深刻的,需要修正。
可能你會問了,為什麼不反過來說慣性是引力的源泉??我認為是不能的。引力是一種具體可以測量的力,而慣性本身不是力。它與物質本身有關,更與他周圍所有物質形成的引力場有關。宇宙物質引力場作用與具體物體使得物體具有慣性。而且物體的質量與引力場的作用力成正比,所以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
愛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等效的。根據等效原理,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廣為廣義相對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參考系都是不變的。
這與我在上面所說宇宙物質引力場使得物體具有慣性是一致的。這樣的一致性不會因為參考系不同而不同。別忘了引力作用速度是光速,光速是恆定的。不因參考系不同而不同。
興趣閱讀:你就是下一個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 。他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 。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等。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臆斷,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體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純屬思辨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被譽為「近代力學之父」、「現代科學之父」。其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伽利略倡導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對近代科學的最重要貢獻。
伽利略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主張用實驗—數學方法研究自然規律,反對經院哲學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只有能歸結為數量特徵的形狀、大小和速度才是物體的客觀性質。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伽利略一生為科學事業奮鬥,受教皇迫害,晚景凄涼,於1642年1月8日病逝,葬儀草率簡陋,直到下一世紀,遺骨才遷到家鄉的大教堂。為了紀念伽利略發明折射式望遠鏡400周年,聯合國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逝世300年後,教皇道歉。這足以說明,他的科學事業,贏得了世界的認可。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
※應大家的要求,發一些白話文相術,此文為看唇齒和眉相的文章
※中醫理論系統介紹,不要再懷疑中醫的真偽了,喜歡就學習吧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