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捉刀為筆 巧奪天工 再現雕漆傳世之美

捉刀為筆 巧奪天工 再現雕漆傳世之美

始於商周 禮用之器

盛水器的演變

西周晚期青銅器·散氏盤

」盤「最早是作為盛水器出現的。《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商周時期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歷史上最為出名盤子是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散氏盤為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銘文也極具書法價值。

至唐宋時期,銅盤已失去盛水功能,多作托盤、賞盤。盤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到清康熙年間,其樣式更是多變,有圓形、六方、八方形或葉形、牡丹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

髹漆百日 百髹成胎

雕漆賞盤的歷史發展

南宋 嬰戲圖剔黑漆盤

《嬰戲圖剔黑漆盤》在宋朝可能是作果盤使用,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雕漆作品之一。此盤為圓形淺盤,盤內底部刻一庭院,院中地面遍鋪錦地,建築巍峨,池塘中鯉魚遊動,空中日烏當頭,院中十個孩童正在遊戲,各個情態不同。盤周邊刻纏枝花卉,密密匝匝。天空樹枝間湧出一輪滿月,中有丹桂、玉兔,可見所描繪的乃是中秋夜景。

由此件作品可以看出南宋時期的雕漆作品風格已趨於成熟。比如使用大面積的錦地來表現場院,用滿布天空的樹的枝葉和花果來彌補天空的空白,從而讓精密度很高的雕漆最大程度地展現工藝的特點。

元 剔紅水仙花紋圓盤

元代雕漆工藝在宋代的基礎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其藝術特點是刀痕不露,磨工大於雕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剔紅水仙花紋圓盤,構圖頗具新意,花葉環繞,繁而不亂,雕刻藏鋒不露,隱起圓滑。在相對較薄的漆層之上,通過反覆穿插的層次雕刻,呈現出厚重深遠的裝飾美感。

明 剔紅菱花式愛鶴圖盤

明中期以後,雕漆技藝出現了新的藝術傾向,雕工精細,刻後不磨,鋒棱清楚有力。在人物、風景等主題,及造型上均有所創新。上圖的菱花式愛鶴圖盤,呈八瓣菱花形,隨形圈足。中心以極富文人審美情趣的方式展現了蒼松掩映、殿閣曲欄、高座誦讀、仙鶴挺立的情景畫卷。外圍邊飾雕刻茶花、菊花、荷花燈紋樣。整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人氣息。

清 剔紅葡萄紋盤

清朝由於乾隆帝酷愛雕漆,至使雕漆工藝得以蓬勃發展,百工炫巧爭奇,工藝達到了雕漆工藝史上最高水平。但也出現了過於繁縟、矯飾雕琢的弊病。

運刀如筆 出刀無悔

傳統工藝走向當代國禮

「雕漆」,亦稱漆雕、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欽點的外交國禮,是乾隆御制詩中的摯愛尤物;它的精品製作過程需經上百道工序,十幾人分工協作,耗時數年之久才可完成;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齊名,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之一。

《絲路綻放》雕漆賞盤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禮品。由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副主任邢昊主創完成。

作品以紫銅為胎,在結合金屬鏨刻、花絲鑲嵌等工藝的基礎上,以雕漆工藝為主體精製而成。

器型上,賞盤以花口盤為原型,巧妙構思,採用中心開光、邊飾花鏨的方式創作完成,極具皇家氣派。

賞盤雕漆部分紋樣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卷草與花卉紋飾為設計基礎,用雕漆的大紅色表現,寓意繁榮與發展。賞盤邊緣部分紋樣以從西方傳入中國忍冬卷草紋為基礎,並與中國的裝飾紋樣結合。象徵著中國的開放與包容,同時呈現出東方文明古國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浪漫精緻情懷。

器形中心開光,中央花開綻放,象徵繁榮,周圍以浮雕吉祥水紋環繞,象徵海上絲綢之路,水紋外環繞忍冬卷草紋象徵陸上絲綢之路。

《絲路綻放》製作過程極為複雜,需多種工藝的緊密配合。最終在兩位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雕漆)、袁長君(花絲鑲嵌)的強強聯合之下,製作完成。

捉筆代刀展神功

國禮設計師簡介

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 副主任 邢昊

邢昊,1988年出生。北京市中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副主任。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專業。工作以來,主要從事工藝美術的設計與研發工作。2014年參與APEC會議國禮的設計製作,參與設計製作2015年中國贈送聯合國成立70周年國禮;參與2016年亞投行禮品項目的設計與製作工作;設計《錦繡前程》景泰藍賞盤,併入選工美基金項目。2017年設計及製作國禮「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元首禮品《絲路綻放》雕漆賞盤,創新性的採用了雕漆與金屬鏨刻及花絲結合的工藝,使中國雕漆工藝第一次站在了國際頂級會議禮品的舞台上;參與了國家勛表體系設計與製作。作品曾多次獲獎,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及「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