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ICM:數學界的武林大會

ICM:數學界的武林大會

編者註:本文是原載於《中國數學會通訊》(2017年第3期第19-23頁)的文章《國際數學家大會120周年》的網路修訂版,感謝《中國數學會通訊》授權轉載。

江湖裡的武林大會,自古應接不暇

120年多年前的1897年,在瑞士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以下縮寫為ICM)。ICM由國際數學聯盟舉辦,是數學界最大的盛會,數學界各路高手雲集,切磋琢磨,其精彩熱鬧絲毫不遜於奧運會。作為金庸武俠的鐵杆粉絲,我們不妨將ICM比方成「數學界的武林大會」。「武林」就是國際數學聯盟,這是它的官方圖徽,它本質上就是有些農村用來配合軲轆從水井汲水的「三環套」。

國際數學聯盟的圖徽:Borromean環

軲轆與三環套(傲慢與偏見945拍攝),詳情可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116366763183212

開幕式上的四個大獎:菲爾茲獎、奈望林納獎、高斯獎以及陳獎章

自1936年起,每一屆ICM將頒發象徵數學界最高榮耀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它相當於科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僅授予評獎當年不超過40歲的年輕人,而且每一屆至多獎給4位數學家。這彷彿也印證了英國數學家哈代(G. H. Hardy)的一句名言:數學是年輕人的遊戲。

菲爾茲獎章正面(圖片取自網路,下同)

獎章正面是阿基米德的頭像,頭像右邊的大寫希臘字母:ΑΡΧΙΜΗΔΟΥΣ是阿基米德的名字。頭像周圍的拉丁文「Transire suum pectus mundoque potiri」,引自阿基米德,意思是「超越自己理解世界(Rise above oneself and grasp the world)」。

獎章背面。拉丁銘文的意思是「全世界的數學家聚在一起將此獎授予最傑出的創作者。」背景是阿基米德墓碑上所鐫刻的圖案,意指阿基米德最得意的一個定理:球與其外切圓柱的體積之比是2:3。

迄今為止,一共產生了52位菲爾茲獎得主(清單可見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elds_Medal),其中有兩位華人,分別是丘成桐和陶哲軒。有兩位特殊的菲爾茲獎得主,分別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獲菲爾茲獎的非數學家、物理學家威滕(Witten);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菲爾茲獎得主米爾扎哈尼(Mirzakhani)。遺憾的是,這位剛剛在2014年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正處於創造巔峰的伊朗女數學家,2017年7月15日因乳腺癌英年早逝,時年40歲。

除了菲爾茲獎章,ICM還頒發其它三個重要的數學獎項,分別是:奈望林納獎(Nevanlinna Prize)、高斯獎(Gauss Prize) 和陳獎章(Chern Medal)。設立於2001年的陳獎章以華人數學家陳省身的姓來命名。後面這三個獎項中,尚無華人獲獎。

陳獎章反面鐫刻著陳省身一生最得意的工作:高斯-博內公式,這個公式也同樣鐫刻在南開大學校園裡陳省身先生的墓碑上。

閉幕式上的大獎:莉拉沃蒂獎

此外,自2010年起,國際數學聯盟還會在ICM閉幕式上頒發一個數學科普獎,名為莉拉沃蒂獎(Leelavati Prize),以表彰在數學方面傑出的公眾推廣工作。《莉拉沃蒂》是印度12世紀出版的一本經典數學著作,對後世的數學教學有深遠影響。2010年和2014年的莉拉沃蒂獎得主,分別是英國的西蒙·辛格(Simon Singh)和阿根廷的Adrián Paenza。辛格的數學科普書《費馬大定理》有中譯本,頗受讀者歡迎。至於Paenza ,連名字都尚未譯成中文,就更不用提其著作了。

也許你會期待今年的莉拉沃蒂獎會頒發給誰,會不會有中國人問鼎呢?當然有可能,我們中國這麼多人呢,搞起科普來,優勢比那些小國家來說簡直有天壤之別!不過,前提還在於,願意了解數學的人能夠佔到一定比例,這有賴於你我的共同努力!

我們不妨來個互動,假定現在你就是國際數學聯盟莉拉沃蒂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有資格提名2018年的莉拉沃蒂獎候選人,你會提名誰,哪部作品?請留言分享。請注意一個基本規則:莉拉沃蒂獎只頒發給前述四大獎得主之外的人,不能重複授予同一個人。這意味著,有些在數學傳播方面非常出色的大數學家要排除在外。

我們這裡想分享作者之一的回答:我會提名南方科技大學的湯濤教授,他和劉建亞教授主編的《數學文化》(網頁鏈接http://www.global-sci.org/mc/)是近年來大陸出版的最好的大眾數學普及刊物,他和丁玖教授合著的《數學之英文寫作》,更是一本面向數學專業讀者的貼心的英文寫作指南。恰好,湯濤教授也是今年ICM的報告人之一。

ICM報告

四大獎項的頒發固然是 ICM 的重頭戲,但更吸引人的是 ICM 的數學報告。按照規模,大會報告可分為全會報告和分會報告。前者是整體概覽,一般1個小時,後者是分支專題,一般是45分鐘或30分鐘。ICM 的所有報告人都是經由舉辦方數學聯盟擬定邀請的。因此,有機會作 ICM 報告也被數學家視為極大的榮耀。每一屆 ICM 的所有報告會集結成書(歷屆 ICM 的會議文集電子版,可見國際數學聯盟的網頁:http://www.mathunion.org/ICM/)。

1897年,第一屆 ICM 的頭一個報告是龐加萊(Poincaré)的「論純分析與數學物理」,他因病未能出席,由他人代為宣讀。歷屆 ICM 全會報告中,最有名的,當屬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Hilbert)在1900年的巴黎 ICM 上作的報告「未來的數學問題」[1]。他在報告中提出了23個當時未解決的重要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後來以「希爾伯特問題」著稱,它們指引了數學在20世紀的輝煌發展,有些問題至今還未解決,比如將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問題包括在內的第8個問題。同年,另一位數學領袖、法國數學家龐加萊作了題為「直覺與邏輯在數學中的作用」的全會報告[2]。可以想見,龐加萊的報告和著作啟發和影響了後來阿達瑪(Hadamard)和波利亞(Pólya)關於數學創造的審美與心理分析方面的工作。此外,法國數學家、數學史家韋伊( A.Weil)在1978年 ICM 所做的數學史報告《數學史:Why and How》[3]也頗具影響。[希望有哪位好事者哪天能否將這些通俗報告分享在公號上.]

希爾伯特

龐加萊

韋伊

ICM諾特講座

第一位在 ICM 作全會報告的女數學家,則是德國數學家諾特(Emmy Noether)。她在1932年瑞士召開的 ICM 作了全會報告"超複數系及其與數論和交換代數的關係"(中譯文將收入到高等教育出版社"數學概覽"叢書主編的一本關於諾特的文集)。58年以後,才出現第二位在 ICM 作全會報告的女數學家,美國數學家烏倫貝克(Karen Uhlenbeck),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 ICM 作全會報告。

諾特

自1994年起,國際數學聯盟為紀念偉大的女數學家諾特,為ICM設立了專門的諾特報告,報告人僅限於女性。至今已有5位諾特報告人(ICM Emmy Noether Lecturers),2002年北京ICM的諾特報告人是胡和生,2018年里約ICM的諾特報告人是華人女數學家張聖容。生於台灣的張聖容曾在2002年北京召開的ICM作過全會報告,而生於香港的華人女數學家楊麗笙(Lai-Sang Young),受邀將在今年的ICM作全會報告。

張聖容(台灣去年拍攝了一部講述她和另一位女數學家金芳蓉的紀錄片《愛上數學的女孩》(The girls who fell in love with Math,http://taiwandocs.tfi.org.tw/en/film_detail/11792),敬請期待)

華人女數學家楊麗笙(Lai-Sang Young)

中國與ICM

第一位在ICM作全會報告的華人數學家,是幾何學家陳省身,他在1950年美國麻省劍橋召開的ICM作了題為"纖維叢的微分幾何"的報告[4],此後他又兩次在ICM作分會報告。繼陳省身之後,其弟子丘成桐於1978年在芬蘭召開的ICM作了題為"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的全會報告[5]。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其他一些著名數學家如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雖然受邀作ICM報告,但未能如願成行。在所有ICM報告中,非常值得華人驕傲的,除了陳省身(1950年)和丘成桐(1978年)關於微分幾何的全會報告以外,還有吳文俊在1986年美國伯克利召開的ICM作的題為「中國數學史的新研究」的分會報告[6]。這是首次在ICM向全世界的數學家介紹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此外,伍鴻熙在2006年印度馬德里召開的ICM作了題為「數學家如何為中小學數學教育做出貢獻」[7]的數學教育報告。

在陳省身先生的推動下,ICM於2002年首次在中國舉辦,地點在首都北京。此屆ICM的會標,是象徵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弦圖(出自公元3世紀左右的數學家趙爽),據此可以推出著名的勾股定理。

作為2002年北京ICM會標的弦圖

央視對北京ICM做了特別報導,當時盛況可見http://www.cctv.com/special/690/

歷史上第一個參加ICM的中國人是周培源,他參加了1928年的義大利ICM,並宣讀了他關於廣義相對論的博士論文。

而首次以官方身份參加ICM的中國人是熊慶來。1932年,受中國數理學會的推舉,當時正在巴黎進修的熊慶來參加了在瑞士召開的ICM。與熊慶來一同作為中國代表參加會議的,還有上海交大推薦的物理學家許國保。另外,當時在慕尼黑大學追隨佩隆(Oskar Perron)和卡拉西奧多里(Constantin Carathéodory)攻讀博士學位的李達,也以私人名義參加了這一屆ICM。熊慶來等參加這次ICM意義重大,因為之後先後有一批國際數學大師如阿達馬、維納、布拉施克、奧斯古德等來清華、北大交流訪學,活躍了中國數學屆的氛圍,對當時北京的年輕學子如華羅庚、陳省身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2年ICM留影,作者Johannes Meiner

誰將成為第三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

2018年,有12位華人數學家接到ICM的邀請作大會報告,除楊麗笙作全會報告外,其餘11人將作分會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位非常年輕的數學家,分別是:孫崧(1986年生,中科大本科)、惲之瑋(1982年生,北大本科)、張偉和許晨陽(均1981年生,北大本科)。他們如此年輕,工作又如此出色,第三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會不會就在其中呢?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希爾伯特,數學問題,有中譯文,李文林、袁向東譯,收入《數學與文化》,鄧東皋、孫小禮、張祖貴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 龐加萊,直覺與邏輯在數學中的作用,有中譯文,李醒民譯,《世界科學》 , 1988 (4) : 7-11.

[3]韋伊,數學史:Why and How, 有中譯文,胡作玄譯,收入《數學的建築》,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

[4] 陳省身,纖維叢的微分幾何,有中譯文,李詠川譯,收入《陳省身文選》,科學出版社,1989年。

[5 ]丘成桐,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有中譯文,鍾家慶譯,《數學譯林》試刊,1980年。

[6] 吳文俊,中國數學史的新研究,有中譯文,王志健譯,《自然雜誌》,1989(7) : 546-551.

[7]伍鴻熙,數學家如何為中小學數學教育做出貢獻,有中譯文,趙潔、余蕾譯,《數學通報》,2017(12):4-10.

[8] DonaldJ.Albers,G.l.Alexanderson,C.Reid, 《國際數學家大會百年圖史》(第2版),袁向東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致謝:本文完成於作者之一(林開亮)訪問清華期間,感謝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熱情招待,感謝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陳關榮教授對初稿的批評指正。

好玩的數學

微信號:mathfun

好玩的數學以數學學習為主題,以傳播數學文化為己任,以激發學習者學習數學的興趣為目標,分享有用的數學知識、有趣的數學故事、傳奇的數學人物等,為你展現一個有趣、好玩、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玩的數學 的精彩文章:

數學各個研究方向簡介
每日打卡做題396玫瑰數

TAG:好玩的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