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忻州民俗】原平秧歌

【忻州民俗】原平秧歌

原平秧歌

原平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形式多樣,主要有鳳秧歌、踩圈秧歌、現代秧歌。

鳳秧歌又名過街秧歌、份兒秧歌,是僅存於原平縣北賈村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時男女各半,男的頭戴一頂草帽形的小帽,帽頂戴有一條既薄又窄,約長丈余,盤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頂端置一鮮艷的紅色絨球,形似鳳凰頭頂的紅翎,故當地群眾稱其為「鳳秧歌」表演時,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鑼,邊敲邊舞。隨著舞步的節奏,帽上的竹圈前後伸縮擺動,風格別緻。經過一段舞蹈後,便開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詞、曲都很長的敘事歌,曲調風味特殊,既有民歌的特點,又有曲藝的某些特徵。代表性最強、最受歡迎的曲目是《過大年》。

關於鳳秧歌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男角頭上所戴甩圈草帽的頂端,綴有一紅絨球,頗似鳳凰頭上的紅冠,故名;二說是由安徽鳳陽傳人,故名鳳陽歌,諧音而成風秧歌;還有一種說法是因「鳳秧歌」與其它秧歌很不相同,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屬另外一份,故稱其為份兒秧歌,當地也稱鳳兒秧歌。清代地方志中,已有鳳秧歌的記載。風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分為過街、踩圈、開軲轆三大部分。過街主要用於街頭行進和廣場打場子時表演,由水鑔指揮,由 11 ~ 15 人表演。踩圈,是過街以後的定場表演,過街時所用的腰鼓、小鑼均不再用。其表現手法是敘事兼代言,跳出跳人,類似表演唱,偶爾伴以簡單的手勢。開軲轆,演唱具有角色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此外也有從戲曲中截取的片斷。以上三部分既有一定的聯繫,又可獨立存在。

鳳秧歌共有節目 40 余個,內容絕大多數是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的,如《五峰山趕會》、《觀燈》、《看地》等以及歌頌現代生活的《賣餘糧》等。每年正月是鳳秧歌活動的主要時節,活動時都是由村委會來組織。它的傳授不分家族、不論姓氏,只要本人愛好即可。踩圈秧歌遍及原平河東與北山地區,正月十四至十六除應邀到鄰村表演外,在北賈村還有「上院」、「踩街」、「攆旺火」等民俗活動。

每年農曆七月初五,秧歌隊還要步行到崞山腳下的崞山寺廟前表演,以感謝崞山大王 ( 秦蒙恬將軍 ) 賜予的雨水。在歸途中,每經一個村,都要圍著擺好的供桌表演秧歌,此活動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爆發後。1955 年原平縣的鳳秧歌《過大年》參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民間藝術觀摩大會,這是鳳秧歌首次登上舞台,並一改女角男扮的傳統習慣,開始有了第一代女演員。同年四月,《過大年》又赴京參加調演,獲優秀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忻州 的精彩文章:

長城古堡在偏關
三代廉吏徐潤第

TAG:大美忻州 |